教育学复习纲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95719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纲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纲要教育学纲要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 科(社会学科)科(社会学科) 。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萌芽、创立、发展。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论语 、 孟子孟子 、 礼记 、 四书集注 。 论语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 学记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在教育史上的突出贡献是首创了对话式教学方法,称为称为“产婆术产婆术” 。 1632 年,夸美纽斯的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大

2、教学论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泛智教育思想。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实施普及教 育,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 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1762 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 1806 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 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 19 世

3、纪末世纪末 20 世纪初。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代表性世纪初。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代表性 著作是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 。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 生长”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针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做中学 (经验中心)的教育主张。 第二节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

4、展需要,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 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当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教育全民化。: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思想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全民教育就是对象的全民化,亦 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

5、的教育。 2: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 充分的以自由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 变过程。 3: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倡导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人才。而且应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科研。 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教育的规模、 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二是教育要强调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终身教育的观念关照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

6、握,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 5: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为了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化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 第二章,第一节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 的文化整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

7、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 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 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 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则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 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8、。学校 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来实现。(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因素主要之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 人的发展的动力。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 衡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 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要反映生 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教育目的 要符合民族文化与

9、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以其对个 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 社会价值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 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

10、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 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 分科课程就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它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 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有所选择的课 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4、国家

11、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及其表现形式上来区分。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认为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 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经验主义课程论:是与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杜威。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形式。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和颁发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体 安排的指导性文件。 课

12、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 准及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教材:即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学参考资料,学习与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 材料等。 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适应取向;3、创生取向。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1、新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 的结构调整: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3、新课程的内容选择: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4、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5、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终结性课程评价) 6、新课程的管理策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3、 第六章: 教学的任务: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 体质;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是一种理性认识,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学生亲身接触外界事物及通过自身的实践而获得的感 性认识。掌握间接经验,获取直接经验是学生发展认识的两大途径

14、。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12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辅相成。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只有引导学生自123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原则:原则基本要求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坚持各门学科教学的思想方向性;科学性与 思想性统 一的原则3、以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激发学生

15、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启发性 原则3、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直观性 原则3、重视语言直观。 1、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循序渐进 原则 4、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1、使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 2、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巩固性 原则3、合理组织复习和练习。 1、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 原则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

16、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 己的能力。做到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 会学习;3、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为 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奠定基础。做到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语言直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 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1、讲授法;2、谈话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3、读书指导法1、演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2、参观法1、练习法。2、实验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3、实习作业法1、探究法以探究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2、讨论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