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91719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下白欲晓版讲义(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3 页魏晋玄学思潮魏晋玄学思潮导言一、玄学思潮的思想文化背景 儒学在西汉获得独尊地位后,在两汉历史发展中与谶纬迷信结合,逐渐堕落成神学化 的教条,并以烦琐的经学形式表现出来,如“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汉书艺文 志 ) ,变成一套压抑人性、禁锢思想、窒息心灵的制度与观念体系。东汉中后期外戚专权, 宦官当政,诸侯判离的严酷现实,使经学化的儒学所宣扬的纲常名教暴露出虚伪性。玄学 正是在这种思想与现实背景下产生的,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黑暗动荡时代,对社会的和谐 发展与人性的本质要求所作的理论探索。 二、玄学的学术史定位 从学术发展史看,魏晋玄学可视为道家思想以学派形式存在的最后

2、形态。魏晋玄学虽 也可称作新道家,实际上表现出了儒道合流的特点,是以道解儒,以儒合道,实际上表现出了儒道合流的特点,是以道解儒,以儒合道。玄学通过注玄学通过注 解解老子老子 、 庄子庄子 、 周易周易 “三玄三玄” ,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的高度来观照社会,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的高度来观照社会 人生,在哲学层面上展开有无、本末、动静、一多、言意等一系列的理论思辩,探讨宇宙人生,在哲学层面上展开有无、本末、动静、一多、言意等一系列的理论思辩,探讨宇宙 的本体,寻求事物存在的根据,试图以道家的自然之道会通儒家名教,来协调人的自然之的本体,寻求事物存在的根据,试图以道家的自然之道会通儒

3、家名教,来协调人的自然之 性与社会之性的关系。因此,玄学的核心是名教与自然之辩,其实质是,破除不合人性自性与社会之性的关系。因此,玄学的核心是名教与自然之辩,其实质是,破除不合人性自 然的名教而又为合理(合道)的名教提供依据。然的名教而又为合理(合道)的名教提供依据。 三、玄学的发展阶段 玄学百余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之音;以嵇康、阮籍为典 范的竹林风度;以裴頠、郭象为领执的元康之学。本节着重介绍以上几位有代表性的玄学 思想家,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加以述评。四、玄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何晏、王

4、弼与正始之音何晏、王弼与正始之音玄风初振始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史载:“正始中,王弼、何晏好老庄玄胜之谈, 而世遂贵焉。 ”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 )何晏是正始玄谈的领袖,有玄风发 动之功,而王弼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一、何晏:正始玄谈的领袖 1、何晏 何晏(207249 年) ,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 养子。何晏少时即明慧过人,深为曹操喜爱,与曹操诸子共起止,受到良好的教育。太和 元年(227 年)后,何晏在洛阳上层贵族子弟中聚众清谈,品评人物,与夏侯玄、荀粲、 司马师、裴徽等名士关系密切。清谈之风,对当时的知识界影响很大,控制了社会舆论, 引起当朝权贵的

5、不满。太和六年,司徒董昭上疏,要求予以制裁,明帝下诏禁止“浮华” , 何晏被黜。正始元年(240 年) ,齐王曹芳即位,曹爽秉政,起用何晏、夏侯玄等太和浮华第 2 页 共 43 页案被黜人物,何晏先后任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期间何晏与王弼等人清谈玄理,见 王弼老子注胜于己,遂放弃自己所注老子 ,又作道德论 ,编论语集解 。正始 十年(249 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何晏被杀,年 42 岁。 2、清谈主题的开启 清谈为魏晋玄风之特征,历来为人们所肯定。清谈之风产生于正始时期,何晏为一代 谈宗,是魏晋士人当时的一般看法。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文章序录说:“晏能清言, 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

6、尚之。 ”汤用彤先生和唐长孺先生都曾指出魏晋清谈渊源于汉末 清议,认为通过对人物的品评和人材抽象标准等诸多理论课题的讨论,最终导致了以辩论 玄理为内容的清谈产生。王晓毅在二位先生的观点基础上,对汉末清议到清谈之风的历史 流变,进行了更为细致地梳理,并对何晏在其中的地位作出了评价。他说:“在当时的魏 晋士人心中,清谈之风产生于正始时期,何晏是首倡者,是没有疑义的。但是,确切点说, 清谈是汉魏之季学术文化风尚长期演变的结果,它孕育于汉末清议,萌芽于建安游宴,诞 生于曹魏太和浮华交会 ,成熟于正始之音,而何晏则因居于学风巨变的中心位置而被看 作开一代清谈新风者。 ” (王晓毅:王弼评传第 99 页)

7、 正始玄谈的内容非常丰富,集中在有关“圣人人格”和老 、 易 、 庄 “三玄”义 理的讨论,其理论焦点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目的是调和儒道思想。在玄谈中,何晏 为了论证君主无为的合理性,提出老子与儒家圣人相同的观点,抬高道家老子的地位。 “自 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晏说与圣人同,著论行于世也。 ” (世说新语文学 注引文章序录 )何晏认为圣人“体无” , “无喜怒哀乐之情”的观点,也为时人所接受, 得到钟会等人的称述。虽然王弼对何晏“老子与圣人同”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老不 及圣” ,但何晏调和儒道的努力,却代表了当时玄谈的根本倾向。在老 、 易 、 庄 “三玄”哲学思想的讨论中,

8、何晏也俨然为一代大师。裴徽说:“吾数与平叔共说老 、 庄及易 ,常觉其辞妙于理。不能折之。又时人吸习,皆归服之焉。 ”刘邠评论道: “数与何平叔论易及老 、 庄之道,至于精神遐流,与化周旋,清若金水,郁若 山林。 ” (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注引辂别传 )其言辞清远,义理精妙,已折服时 人,叹为观止。 3、何晏的理论贡献 关于何晏在玄学理论上的突出贡献,先贤时人大多以他和王弼一起创立的玄学“贵无” 论可以当之,或认为二人的理论是一致的,不加辨析,通而论之。对此,王晓毅在他的 王弼评传中有不同看法,该书认为玄学“贵无”论哲学,经历了一个创立和完善的过 程, “在这个过程中,何晏是玄学贵无论的首创者,王

9、弼则是理论的完成者。 ”王晓毅 指出,前期“贵无”论的代表作品是何晏的无名论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名的“无所有” , “夫道者,惟无所有也” ,这个“无所有”之道,存在于“自天地以来皆有所有”的万物 之中;何晏“无所有”之道的玄学本体论虽然仍带有宇宙生成论的色彩,却将两汉时期一 直探讨的宇宙本根从存在于天地之外转移到了事物之中,是王弼以“无”为本体的更为纯 粹的本体论的先声。对于这一观点,从哲学的角度看仍有可探讨之处,但是从思想史的角 度对“贵无”论的发展加以考查,是非常值得肯定。 4、玄学与佛学 玄学在产生及发展的早期,有没有受到同时期的佛学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 题。汤用彤先生即持否

10、定意见,他认为:“玄学的产生与佛学无关,玄学是从中华固 有学术自然的演进,从过去思想中随时演出新意 ,渐成系统,玄学与印度佛教在理论上 没有必然联系,易言之,佛教非玄学生长之正因。 ”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由于至今 仍缺乏佛学对玄学产生和早期发展有所影响的思想史史料,汤先生的论断几成定论。 对这一问题,王晓毅的王弼评传在考察何晏“无所有”之道的玄学本体论时,作第 3 页 共 43 页出了新探索。首先,他从何晏作为曹操养子的身世情况,推断何晏应该受到曹氏家族习佛 风气的影响。其次,对“无所有”一词加以考察,肯定该词首先见于东汉时期的汉译佛经, 认为“无所有”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佛教缘起性空的本体

11、思想,何晏无名论中“无所有” 与东汉佛经中的“无所有”有承袭关系, “因为在现存史料中,何晏是继佛经之后第一个明 确运用无所有表示宇宙本体的中国哲学家,所以在没有发现其他相反材料的情况下, 可以断定何晏笔下的这个概念来自佛经。 ” (王晓毅:王弼评传第 99 页)虽然,由此 得出“来自印度的佛教哲学曾在汉魏之季影响了玄学本体论的形成”的结论,仍需要进一 步检讨,我们认为这一研究成果还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二、王弼:魏晋玄学的思想重镇 王弼(226249 年) ,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嗣 孙。王弼少年时即有盛名,好论儒道,通辩能言。正始五年,参加何晏举办的清谈,一举 成

12、名,何晏见之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三国 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曾担任尚书郎,注释老子 、 易经 ,奠定了 玄学的理论基础。正始十年(249 年) ,病亡,年 23 岁。王弼是正始清谈场上的天才少年, 也是魏晋玄学的思想重镇和理论奠基人。1、王弼的“以无为本”论 王弼通过本末体用之辩来融合儒道,倡“以无为本”说,为“名教本于自然”作论证。 王弼在老子注第一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凡有皆始于无 ,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他把“道”直接说成

13、“无” ,并以“无”作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体。在王弼看来, “无” 和“有”的关系是体和用、本和末的关系。认为天下万物,皆因为“有”才存在,而“有” 的产生,只能以“无”为本。 所以在任何时候要保全“有” ,必须“反本”守住“无” , “无”为母, “有”为子, “无” 为本, “有”为末,因此要“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 ” 以以“有无之辩有无之辩”为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作论证,就是自然为名教之本,名教为自然的人为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作论证,就是自然为名教之本,名教为自然的人 为表现,因此,为表现,因此, “名教出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 。王弼关于。王弼关于“有无有无”的本末体用之辩,是在何晏的本末

14、体用之辩,是在何晏“以无为以无为 本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思辨程度更高。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思辨程度更高。2、王弼的“老不及圣”说与“圣人有情”论 颇有意味的是,在王弼心目中真正能够体会本体之“无”的是孔子而非老子,他说: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 (魏志钟 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认为圣人体无,无又无法用语言加以训释,故不去说他;老子处于“有” ,才去追求 “无” ,大讲“无” ,所以老子比孔子差一等。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之情,王弼与之不同,认为: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充和以通无;五情同,

15、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 失之多矣。 (魏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王弼一面以儒合道,倡“名教本于自然” ,一面又说“老不及圣” ,和他的 “应物而无第 4 页 共 43 页累于物”的圣人有情论一样,明显地表现出调和儒道的倾向。3、王弼的“言意之辩” 言意之辩,也是王弼颇有价值的思想贡献。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首先承认言可名象,象可尽意。接着又说: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认为言和象是获得圣人之意的途径和工具,达到了目的即可

16、舍弃,无须执着。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最后,把“忘言”和“忘象”看作是“得意”的条件。 王弼言意之辩的思想价值首先在于,扫除了汉儒拘泥于章句,牵强附会的风气,为自王弼言意之辩的思想价值首先在于,扫除了汉儒拘泥于章句,牵强附会的风气,为自 由解释儒家和道家经典扫清了障碍。其次,王弼的言意之辩,虽然也表现出不可知论的神由解释儒家和道家经典扫清了障碍。其次,王弼的言意之辩,虽然也表现出不可知论的神 秘主义因素,但他对语言认识和表达思想的局限性的揭示和思考,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秘主义因素,但他对语言认识和表达思想的局限性的揭示和思考,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弼通过本末体用的哲学论辩融合儒道,为徘徊于名教和自然矛盾中的士大夫指明了 新的人生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