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_文艺心理学_审美分析二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70306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光潜_文艺心理学_审美分析二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朱光潜_文艺心理学_审美分析二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朱光潜_文艺心理学_审美分析二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光潜_文艺心理学_审美分析二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审美分析二题孙孝峰(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一、 直觉说美感实质 “直觉说” 是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支点。 在其 美学和文艺理论诸问题中, 最核心的是对 “美感经验” 的 分析。 所谓 “美感经验” 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时的心理活动, 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 “形象的直觉” 。 “形象的直觉” 来源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朱先生 对其基本持肯定态度。 “我认为这个学说比较圆满, 因为 它同时兼顾到美感经验中物与我两方面, 就我说, 美感 经验的特征是直觉, 就物说, 它的特征是形象”1(p109)在实际的美感经验中,如果我们觉得某种

2、事物美, 首先显现在心中的必是一种具体的境界, 此种境界霸占 我们的全部意识, 外物显现于我们的只是形象, 我们接 物者只是直觉, 而不涉及成因、 效用、 价值等。在欣赏中 我们纯然用审美静观的态度。朱先生认为 “审美的目的 不像实用人, 不去盘问效用, 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 也不像科学家, 不去寻求事物的关系条理, 所以心中没 有概念和思考。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2(7) “直觉说” 说明了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 不涉及 概念的对形象本身的凝视观照, 在欣赏中, 主体与客体 在各自的空间内都处于孤立绝缘的境地, 在观赏的刹那 间 “其意识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 微尘对于他 便是

3、大千, 他忘记时光的飞逝, 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2(p8)康德克罗齐派的直觉论是朱先生实现哲学与心 理学交构的基点, 也是其美学理论的支点所在。康德认 为美感判断是不涉及概念的、 非功利的 “无所为而为的 观赏” ,克罗齐则进一步把直觉论当作其全部美学的基 础, 直觉论在他那里得到更完整更系统的表述。朱先生 在康德克罗齐直觉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直觉论。 朱先生一方面依据克罗齐的纯粹的从哲学出发所建立 的理论,一方面又根据近代心理美学对其进行整合分 析。克罗齐的方法主要是概念的分析与演绎, 所以反对 从作为经验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去研究美学, 但朱先生恰恰从此出发, 悖离了克罗齐的初衷, 特别

4、注意吸收心理 学的成果。同时由于美学是一种认识论, 他的美感经验 理论又不能没有认识论的基础, 他的认识论依据就是克 罗齐的直觉说,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同时朱先生 也意识到形式派美学的问题所在。 在 悲剧心理学 中朱 先生指出:“从主观方面说, 它把审美感觉归结为先于逻 辑概念思维,甚至先于意义理解的一种纯粹的基本直 觉; 从客观方面它把审美对象缩小到没有任何理性内容 纯感觉的外表。这种关于审美经验的形式主义观点, 永 远不可能说服一个普通人。他尽管在逻辑上十分严密, 却有一个内在的弱点。它在抽象的形式中处理审美经 验, 把它从生活的整体联系中割裂出来, 并通过严密的 逻辑分析把它归并为

5、最简单的要素。 问题在于把审美经 验这样简化之后, 就几乎不可能把它再放进生活的联系 中去。”3(36)所以朱先生对直觉论所涉及的心与物的关系做了更接近经验事实的解释。 总之, 克罗齐的直觉说在朱先生的美感经验理论中 所起的作用大致如下: 一是作为认识论的根据; 二是作 为规定美感经验自身特点的依据4(47)。 朱先生认为形象的 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意象 的孤立绝缘,形象所呈现的只是一种完整而单纯的意 象。另一特征就是物我两忘、 物我同一。在形象的直觉 中, 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复交流, 在无意中我以我的 性格灌输到物, 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引于我。 二、 心理距离超然

6、物表 朱式蓉先生在 朱光潜从迷途到通径 一文中指 出:“他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采取了毫无保留的赞同态 度, 与他对尼采的态度正好相映成趣。 除布洛外, 朱先生 对他批判综合的主要心理学美学各派,都是既有所肯 定、 又有所否定的。 ”4(87)其定位是相当准确的。 朱先生认为,“直觉说” 和 “心理距离说” 一样, 都强调 “无所为而为 的观赏” , 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但外在表现形式却不同。 克罗齐派形式主义美学把审美经验从生活中剥离出来,2 0 1 0 年第 1 期理论建设N O . 1 , 2 0 1 0 (总第 1 2 5 期 )T h e o r yR e s e a r c hG e

7、n e r a lN o . 1 2 579-把其独立性与纯粹性片面夸大。 但实际中写实主义与理 想主义、“为艺术而艺术” 和 “为道德而艺术” 诸问题又必 须有明确的答复。朱先生正是带着这些思索, 走进布洛 的 “心理距离” , 从而补充完善所钟爱的 “直觉说” 。朱先 生比较 “直觉说” 和 “心理距离说” 得出:“心理距离说” 的 优点在于,它关注构成审美经验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注意到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 那么, 朱先生怎样对 “直觉说” 进行完善的呢?在克 罗齐那里,“审美的人”“科学的人”“实用的人” 三者是绝 缘的, 单提 “审美的人” 出来讨论, 它就忘记 “审美的人

8、” 同时也还是 “科学的人” 和 “实用的人” 。科学的、 实用的 和美感的三种活动在理论上虽有分别, 但在实际人生中 并不能分割开来, 形式派美学把美感经验从整个有机的 生命中分割出来。加以严谨的分析, 发现就观赏的 “我” 说, 只有单纯的直觉, 没有意志和思考; 就观赏的 “物” 说, 只有单纯的形象, 没有实质、 成因、 效用种种意义。 文 艺家和普通人一样, 都生活在日常生活中, 都有饮食男 女的需求, 但二者不同之处是: 文艺家较之普通人能把 现实摆在一定距离之外去观赏玩味, 作家创作大都喜欢 “朝花夕拾” , 这样通过沉思把对象(情感)二度体验, 使之 成为富有诗意的存在;这样单

9、纯的情感被主体所濡染、 驯化, 其多余部分被作家的独特眼光所剔抉, 而不足部 分则被完善、 丰富、 升华, 使主观情感客观化, 和实际人 生拉开距离, 从而创造出丰富的艺术世界, 进而获得更 普遍更深厚的意蕴。 这样在克罗齐那里纯粹是思辨王国 的抽象的 “审美的人” 便被拉下 “神坛” , 回到丰富的现实 世界中来,使文艺创造成为有迹可循的活生生的存在。 朱先生在 “综合”“折衷” 的基础上使被克罗齐抽象绝对 化的 “直觉说” 回到实际生活中来, 同时也使 “心理距离 说” 打破形式主义美学的狭隘界限, 扩大了艺术心理学 的范围,使之能包括比抽象的纯审美经验大得多的领 域, 在朱先生的阐发下,

10、“心理距离说” 的意义 “已经扩大 到布洛所不可能预见的程度” 。 朱先生是结合文艺活动来阐释 “距离说” 的, 并成功 运用 “距离说” 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 见。在欣赏和创造方面都存在 “距离的矛盾” , 所以我们 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 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 生活; 一方面要忘我, 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创作和 印证作品。 朱先生认为: 形式派和内容派各走了极端, 艺 术是 “切身的” 表现情感的, 所以不能完全和人生绝缘。 偏重形式的艺术总不免和人生 “距离” 太远, 不能引起观 赏者的兴趣。但同时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艺术, 我们都 不能同时在所表现的情感中过活, 一

11、定要站在客位把这种情感当作一幅画去欣赏, 所以侧重内容者有时未免把 此 “距离” 拉得太近。同样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对于 “距 离” 一个是太过一个是不及。 前面我们论说了朱先生对 “心理距离说” 的厚爱, 在 这里还要稍作分析。朱先生人生观中的超脱态度、 审美 感中的非功利思想和凝神静观的理论, 都可以在此说学 中找到共鸣和呼应, 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朱先生即发表了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 、无言 之美 。 超脱观念是青年朱光潜思想的核心, 它不仅是一 种人生态度, 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态度。 朱先生在二十六、 七岁的超脱的人生观与审美观对其以后的处世态度与 学术研究都发生了持久的

12、影响, 对 “魏晋人”“超然物表” “恬淡自守”“清虚无为” 的向往; 对陶渊明 “浑身静穆” 的 阐发; 对西方形式派美学的一见倾心, 声称接触到克罗 齐、 尼采、 叔本华、 康德等人的著作 “可就找到法门了” , 并且怀着拯救人类的心情孜孜不倦的加以宣传, 其座右 铭 “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业” 则更是明证。 对于朱先生来说, 布洛的 “心理距离说” 不只适用于 美感经验,而且对于文艺批评也寻出一个很适用的标 准。 先生由布洛的 “心理距离” 从而生成 “不即不离” 的理 想的人生观与审美观。5(85)先生所谓的 “不即不离” 几乎就是他的以入世参与为目的的审美超脱观念。 “距离的矛

13、 盾 “也显示了作者的心态,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先生已把 “不即不离” 内化为自己为人为学的方法准则。 他怀有济 世救民之心不甘把自己与实际人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太 大, 但同时又主张凝神静观、 审美超越, 主张在艺术中安 顿身心, 把人生当作艺术, 即主张对人生采取距离态度。 朱式蓉先生提出:“朱先生构囿在观念世界, 面对复 杂尖锐的现实世界, 便失去了光彩。在当年急剧的社会 变革洪流中,不即不离 的理想表现出突出的虚幻性和 软弱性。 ”4(93)阎国忠先生亦认为, 这种心理距离本身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可以指观念、 情感、 时空、 心理等, 它本 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布洛是在理想的环境下阐

14、释 “心理距离说” 的, 正如朱先生批评形式派美学一样, 把 他们从生活中抽象简单之后,就难以放回生活中去了。 这里特别强调下钱念孙先生的看法, 他指出:“它(心理距 离)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尽管朱先生反复强调, 艺术创 造与艺术欣赏的理想的距离是, 既不能 太远 也不能 太近 是 不即不离 但究竟怎样叫 太远 或 太近 ?怎 样才能 不即不离 ?这实在是个难以把握, 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的事。 因之, 对于 距离说 概念及其意义的界定, 只宜在探讨学理的层面上进行使用,而不宜作为原则、 标准等去规范事物。”5(p273)【参考文献】 1 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 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三卷. 1 9 8 7 . 2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5 . 3 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 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 9 6 . 4 朱式蓉, 徐道明. 朱光潜从迷途到通径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 9 9 1 . 5 钱念孙. 朱光潜与中西文化 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 9 5 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