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记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65255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传记 读后感 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陶渊明传记 读后感 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陶渊明传记 读后感 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渊明传记 读后感 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传记 读后感 读书笔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渊明传记陶渊明传记 读后感读后感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人说陶潜是古之真正遁于自然的隐逸者,而其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评为无我之境的典范。而所谓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换种说法即真正做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在陶渊明六十年的人生旅途中,隐而仕仕而隐,他在这条道路上反反复复叠印了自己的足迹,这深深浅浅的足迹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怎样在现实的矛盾中挣扎,咏叹又备受煎熬,又怎样试图超越痛苦走出心灵的困境。陶渊明曾写过感士不遇赋 ,或许我们便能由此题名看出一些端倪。贤士不遇,自古而然。 “不遇”之悲是一种无法化解的“情

2、结”。作为名将之后,有出自官宦之门,家学中尊崇儒学的遗风,对其有很深的影响,从小便受典型的儒家教诲, “师圣人之遗风”为官报效国家,光大门楣也是情理之中。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可谓深深积淀在他的心中,而在他这一支,家族渐已衰败,不似如当初那般耀眼了,所以振兴家族也是其入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写于元太十八年的命子和写于元兴三年的荣木最鲜明地凝聚了陶渊明的济世热情。 命子是陶渊明自制的一部“陶氏家谱”他不惜笔墨铺陈祖先的光荣史,并以此自豪其出仕决心可见一斑。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 )其经时济世的热情在其不惑之年仍胜当年。由此可知,一代隐逸之宗并非由于厌世而归隐田园,由此之后

3、其踏入仕途而感其不遇也隐下了伏笔。大济苍生,国时济世的壮志, “猛志逸四海,骞帆思远离”的豪情,在现实仕途中确是备受讽刺,当他对这个社会充满幻想时,却是一次次被打击。州祭酒,州主簙,先后担当桓玄,刘裕的幕僚,但是这都与他大济苍生壮志格格不入。他投身军界,三进三出,沉浮十三年,可见他是抱着如何大的袭击入世,又是以何种寂寥的心境离开。有人说,与不遇之悲相伴而生的是他的不适之衰魏晋是一个个体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强烈的追求自适,保全独立人格也影响了陶渊明笔试那些当权者所拉拢的对象他凭借此便可平步青云。可是,他并非如那些只追求功名的人那样同流合污,黑暗的现实不断使他失望,他无法在这混浊的尘世自适。所以他

4、便会积极寻求使他摆脱不适之感的新的天地。魏晋时期佛教盛行,老庄的思想也在渐渐影响这陶渊明。 “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他在大自然中寻求了自适的感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情自然说。但也有人说是入世的艰难,使其出世,隐于自然是其无奈之举。我并不否认这种说法,但只认为无奈只占据了很少的分量,如果确实有贤明的君主,陶潜定不会隐逸田园,这是可以肯定的。但如今现实无法让他安于居于庙堂,隐遁山林,看似是抱负无门的舞男之举,但实则不然,他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追求的自己的理想。在隐遁自然的初期,他是挣扎过,彷徨过,无奈过,因此也就有了起初的三进三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观开始也是其隐遁的一个原因,他

5、也是想借助自然让闲事莫挂心头,实现宇宙人生需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超脱。但是自然好似有无穷的力量让一切有了转变,在他隐遁的过程中让陶渊明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他为追求理想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在这期间,他久居田园,并没有对现实逃避,居江湖之远依旧在观望天下,心存魏阙。而此时他少年时虚远的猛志却在此有了补充和修正。那就是桃花源记的写成。他是陶潜理想的一次升华的过程。 “猛志逸四海,骞思远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明确目标。但在归隐期间,他在接近农民,承受水旱虫灾这些寻常百姓不能摆脱的厄运后,他明白了芸芸众生需要个怎样的社会,他通过桃花源设计了一个无军无臣的大同世界,为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片乐土。明代黄文焕指出“此愤宋之说也”陶设计的桃花源不是仙境,也不是隐士自适的小天地,而是基于他的忧患心态,有所“愤”而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