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制之师 制胜之本——古代军队训练的基本方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62411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2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制之师 制胜之本——古代军队训练的基本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制之师 制胜之本——古代军队训练的基本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制之师 制胜之本——古代军队训练的基本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制之师 制胜之本——古代军队训练的基本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制之师 制胜之本——古代军队训练的基本方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民营视界 专栏 在两千多年的战争史实践中, 人们充分 认识到,一点受到充分训练的经制之师 是 保证将领正确战术得以实现的前提, 是获取 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拿破仑曾经说来经 训练的军队只会引起麻烦。 清末曾国藩删 说 “ 不练之 兵 断不可 用 ” 。战 史中 一个 典型 性的事例, 能够说明军队训练的重要性。 1 9 4 7 年 冬 ,陈毅 在次 会议 上谈 到 7 华东解放军在技战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一 次战斗中 解放军某部营长指挥3个连进攻 一个四周都是开阔地的村子。 驻守村里的国 昆党军 等解放军 十 到七、 八十米远才开枪射 击, 一次冲锋就要伤亡七、 八十人。 当时一个 被俘虏

2、的国民党士兵是轻机枪射手, 他看见 营 长一 直大 叫 打 - 打打” , 就说 营 长你 口 q 打哪里呀 营长却培不出明确的指示。 这 个俘虏兵立即提出要用机枪封锁敌人的枪 眼 , 掩 护部 趴冲锋 。 营长 同意 了他 的意见 。 他 就安排用三挺机枪封锁五个枪眼, 并亲自负 l羞布童, 设定好标足。 试验射击目标。 然后指 群三捶机棺一齐开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 营长再孜下令冲锋,部队没有一个伤亡, 村 内的敌人就被迫投降了。在攻坚作战中 解 教翠辑线指挥员常常将全部炮兵和 2 , 3百 挺机枪摆在一起, 乱打乱放, 把敌军的鹿砦 围墙等工事都打塌了,予敌杀伤效果却很 古代 军队训练

3、的基本方式 文 陈滨 低。一次持续 3 天 3 夜的战斗中, 解放军消 灭敌 人约 3 个 旅 ,实际 予敌 杀伤 4 、 5千人 , 却消耗了3 4百万发子弹,平均发射 1 0 0 0 发子 弹才 能打 倒一 个敌 人。 这个 消耗 水平 , 是物 资供 应紧 张的 解放军 无 法承担 的。 他 讲 到 我们 的营 长不 如人 家的 班长 俘 虏兵 起 了指挥作用,这是我们战术上有缺点的缘 故。 “ 产生 这些 问题 的根 源 , 陈毅 认为就 是 部 队缺 乏有 效的 训练 。 当时解 放军 战士 太多 来 自 普通农民,伍后很快就要参加战斗, 没 有经过正规训练。抗日战争胜利后, 华东野

4、 战军在华中、 山东等地接连与国民党军进行 大规 模作 战 。面 对 的是 国 民党 军 的优 势兵 力、 兵器 , 因 此每 次 战斗 一 结束 就 要迅 速脱 离战 场 , 转 移至 安全 地 带。 由于 觇斗连 续 不 断, 部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性整训, 而且平 时训 练偏 重于 投 弹 、 射 击、 刺杀 三种 单 兵技 术, 导致部队战术指挥、 协同等军事技能较 差 更谈 不到 拄步 兵操 典进 行步 兵战 术、 战 斗动作、 内务条令的培训 + 很多士兵甚至连 军语 也不懂 。 另一方面, 由于调动和战斗伤亡 , 部队 中没有任职时间达到二个月的连长、 半年的 营长, 排、 班级干

5、部伤亡更大, 打一次位就要 更换一批。这些新提升的中、 下级指挥员同 样没有经过系统培养和训练, 很多人缺乏与 其 指挥 岗位 相 适应 的技 能, 不会 指挥 战斗 , 不懂组织火力和使用兵力,只是猛打猛冲, 导致部队伤亡很大。 而团以上干部指挥位置 离火线鞍远, 伤亡较少, 使解放军在战役指 挥层面保持了对国民党军的优势, 加之解放 军官兵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才为取得胜利 创造了条件。 陈毅分析道- “ 如果我军能把战 术战斗动作提高一步,就可以减少伤亡, 取 得 更 大的成绩 。 遗 个 事例 说 明 , 有 了正确 的 战 略、 战役 指导, 进必须依靠精干且训练有素的部队去 察瓣

6、懿 峨 率融l士气 镰 越蠹好 螗爱捧雉 用 即 使封手一 宴有羞卓 越领 导 者、 执行正确战璐的军队而害。 优秀的基层 指挥员和战斗贯也是必不可少的, 遑论那些 在战略或战术层面都存在问题的军队。 在知 识 、 科 技 飞速 发展 的 信息 时 代 , 作为 团 队 的 建 设者 和领 导者 , 也 必须 时刻 注重 对团 队成 员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 使团队成员的职业 技能和业务水平、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不断提高, 切合时代发展的脉搏, 才能使团 队获得稳定和发展。 因此, 针对不同目 标、 区 分不 同层次 、 以 不同 形式 对组 织成 员进 行 系 统培养训练, 应称为各类型

7、组织的主要任务 之。 在 战史 悠久 、 经验 丰富 的中 国 , 古 今将 帅无不重视军队的训练和培养 早在殷周迄 至春秋时代,就对军队训练有明确的认识。 当时 国家 不设 常 备军 , 寓 兵于 农 , 军 队 平时 回 乡务 农 , 战 时征 发 为兵 。军 事训 练只 在农 闲 时进 行 , 其 形式 是 与口猎 结 合的 “ 春蕈 、 夏 苗 、 秋 弥 、 冬狩 ” , 又称 为 “ 教于 口 猎 , 以 习五 戒 ” , 奠 中以冬 季 练兵 讲武 时间 最长 , 内 容也 最 丰富 。进 八战 国时 期 , 军 队 开始拄 军 事编 制 进行 经常 化军 事训练 。 当时 军队

8、 的作 战队 形 已 有方 阵 、 圆阵 、 疏 阵 、 雁 行之 阵 、 钩 行之 阵、 玄襄之阵、 火阵、 水阵等数十种形式, 要 求 士 卒能 够在 高 山、 大J 1 I 、 平 地 等各 种 复杂 地 形 条件 下 , 针对 敌 人所 布阵 形 , 对 己 方军 阵 进行 “ 圆 而 方之 , 坐 而起 之 , 行 而止 之 , 左 而 右 之 , 前 而 后之 , 分 而台 之 , 结 而解 z ” 的 随 机变 化。 复杂 的战 术 , 要 求 士卒 熟悉 军中 的各种号令, 掌握各种战斗动作, 熟练掌握 军阵阵法。 做到“ 出卒陈兵有常令, 行伍疏数 有常法, 先后之次有适宜”

9、 才能执戈上阵, 从 事战斗。如果士卒缺乏训练, 不掌握娴熟的 作战技能, 是注定吃赡仗的。 至于宋代, 由于长年与北方少数民族政 枝妫哉争需 帝王对帚飘挪练非常I I 视 , 军事 If簿蓼鲚 化术 率 得劐 搀高 出 身 椠军 将 领的采太祖赵廑胤即位的款年 ( 公元 1 年 即着手加强京师禁军的训练。他在位期 间,经常亲自到场 ” 督促禁军甘夜挂习武 艺 ” , 教阅 军队 的频 率每 年最 少两 次 ,多者 六 、 七 次。到 来 真宗 时 , 编 订 了( 武 经 总要) , 国家军队有 了统一的训练操典 束军的韧 f 练 形 成 7一个 有 统一 的标 准 明 确 的规范 、 严

10、密的制度和较完善具体的体制 , 军事训练的 规 范化 促进 了军 事武 艺 发展到 新 的水平 , 时 称“ 武备之盛 前世未有其比“ 。 明 代嘉 靖年 问 , 抗 攉 名将 戚继 光成 为冷 兵 器时 代军 队训 练理 论和 实践 的集 太成 者 。 在 早 年抗 倭作 战 中 。戚 继光 针 对 当时 明军 ” 兵 无 节制 ,辛 鲜经 练 ,士心 不附 ,军 令不 知 “ , 在 抗倭 战争 中节 节 失利 的现 象 在 浙江 金 华、 义乌地 区招 募 了农 民、 矿 工 3 0 0 0人组 成新军,并很快将其训练成为纪律严明、 组 织良好、 勇敢善战的常胜之师, 被誉为“ 戚家 军

11、 。 自成 军起 , ” 戚 家军 大小 数百 战 未尝败 绩, 证刨造了平均每斩杀1 o o o名倭寇, 己方 只 有 2 2人 伤亡 的纪 录。 在以 白刃 格斗 为主 的冷兵器时代, 如此悬殊的敌我伤亡比例是 极 为罕 见的 。戚 继光 总结 了在 浙江 练兵 、 作 战的经验, 写成 纪效新书) 。 此后, 他被调至 北方边境 , 又根据 自己训练部队以有效抵御 蒙 古骑兵 的 经验 , 撰成 ( 练 兵实 纪 ) 。这 两部 著作受到后世兵家的广泛推崇 , 对其后的军 队 训练产 生 了重要 的 影响。曾国藩 、 禁锷 、 蒋 介石等都用这两部书作为训育部队的指导 书。抗战时期, 八

12、路军军政杂志社也曾将该 书辑录成( 戚继光治兵语录) , 在延安出版发 行, 供各级军事指挥员学习参考。 概括而言, 前人的练兵经验主要包含六 个 方面 练兵必练耨 没有好的将领, 就不健带 出好的兵。戚继光在( 练兵突纪) 一书中强 调一 必练将为重 而练兵次之。 有得彀之将 而后有彀之兵。练将譬如治本, 本乱而末 沿者, 未之有也。 主张练兵之要在先练将, 必须对 将 宦进行 德 、 才 、 识、 艺修 养 他 倡 导 开 办 武庠 军 校) , 上 军 事 人才 先 学 文 、 次 习 武, 再到军中去操练士卒, 然后随军出征, 根 据 实 战表 现 , 从 中择 选 “ 惜 官箴 ,

13、勤 职业 、 辩 效 法 、 兵 法、 习武 艺、 正 名分 、 爱 士卒 、 教 士 卒、 明 恩威 、 严 节制 、 明保 障 “ 的量 才擢 用 , 锻 炼、 造就精通韬略、 德才兼备、 具有真才实学 的良将 。 练 兵 必以勤 个 人 的能力 并不 是与 生 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强化训练得来的。 士兵们 日夜操劳的刻苦 I I 练并不是在作无 用功, 而是在反复锤炼 , 达到技艺娴熟。 才能 适应今后所能遇到的各种环境 , 在战斗中从 容不迫, 取得生存。深受戚继光练兵思想影 响的曾国藩, 就强调“ 勤” - “ 练兵之道 必须 官弁昼夜从事, 乃可渐几于熟, 如鸡茯舜, 如 炉炼丹

14、, 来可须臾稍离 。 他为湘军制定了十 日一循环、 不得间断的严格训练计划。 从练 习拳捧 矛等器械武艺到操演阵法、 从实弹 打靶到爬坡越障等体毹训练, 各项内容稽环 住复, 训练内容多, 训练量也很大。 曾国藩推 行勤苦训练的目的 就是要让士卒熟练掌握 各种技艺和阵法,以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 “ 技艺 极熟, 则 一人可 敌数 十; 阵法 概熬, 则 千万 人可 使如 一人 。 一 此外, 曾国藩还想通过“ 勤 让= E 幸养 成种自觉去训练的习惯。 他认为 治翠老 一一 一 道, 以勤宇为先。 未有平B不早起, 而临虢舡 能早起者 未有平 日不习劳 而临敌忽静哥 = : 劳者 未有平日不能

15、忍饥耐寒, 而临哉忽能 忍饥耐寒者。“ 、 “ 身勤则强 逸则病。家靴则 民营视界 獭 则 褒 国 站 则治, 怠 则乱 。 军 勤 剐胜,惰 剥情者。 暮气也 当常常提其朝气“ 。 臻居盛以寡。团酞训练 须从实战出 爱, 诖重实效。 军队训练的目的, 主要是使兵 脏身杀敌, 立功报国, 一定要坚持学与用、 蒜与战、 理论与实际相一致, 反对徒事虚表 , 因袭 旧套 戚继 光在 训练 部队时 , 就讲 求 临 阵的 真法 、 真令 、 真 营 、 真艺 ” , 决 不允 许兵 士 习练花枪、 花刀、 花榧之类装点门面的“ 花 法 ” 、 虚 套 “ 。同 时 , 要根 据担 负的 任务 和 训

16、练对象的不同,各有侧重地选择训练内 容。在进行武艺训练时, 他按照士兵年龄大 小、 身材高低、 体质强弱的不同, 分别授以不 同的军器。 年少敏捷的授以藤牌, 年富力强、 老成持重的授以狼筅, 有勇气的壮汉授以长 枪, 其他人则授以叉、 耙、 棍、 等短武器, 使 适 当的人 在合 适的 位置 上得 到锻 炼 , 才使 他 刨制的鸳鸯阵、 三才阵等队形在实挫中发挥 了恰 当作 用。 练兵须练心胆。 即训练中耍重视思想教 育和心理素质训练 戚继光认为, “ 兵之胜负 者 , 气也 “ , 练 胆 气 为练兵 之 本 , 而 气 ” 是 心 构外 在表 现 , 故 “ 练 心 则气 自牡 ” , 官兵 又 可 通过 各种 形式 的训 练而 频繁 接触 , 使 土卒具 有亲近官长、 卫国保民、 视敢如仇、 视死如归 之心,一种团队精神便会在组织中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