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60704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中地区中等职校“产学结合”模块化专业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 结题报告 策划策划 钱钱国国华华 执执笔笔 严邝严邝明明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一)(一)课题课题提出的背景提出的背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这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应和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有效对接,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了方向性描述:“在对大类专业相应行业进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

2、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规划,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以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差异,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更多体现校本化的特点。加强校本化教科研,借助于产业部门的力量,走“产学结合”之路,开发和实施专业课程,是职业学

3、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宽基础、活模块” ,“理论学习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等几个发展过程,2002 年以后, “项目教学法”被引进中职学校课程及课堂,2005 年以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开发项目课程逐步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流。在本2课题规划、申报时,苏中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项目课程还只占专业课程中很小一部分,远没有达到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规划中规定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主体”的要求。另外,开发出来的单科项目课程尽管符合了职业岗位需要,实用性、应用性较强,但存在知识技能零碎不系统

4、的倾向,没有体现“模块化”的特征。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很强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价值。(二)(二)课题课题研究的目研究的目标标及意及意义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1贯彻与体现“产学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具有苏中地域特色的机电、模具、服装、电子、计算机、财经等专业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依据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通过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等渠道,开发并实施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项目课程,并由此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系统。2实施与“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面向现场,任务驱动,建设富有校本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模式。3

5、建立和完善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制度,如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等制度,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本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开发涉及众多专业门类的具有苏中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为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积累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有利于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提高中等职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3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促进了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二、相关概念的界定31模模块

6、块化化课课程程 指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在职业分析、生产分析的基础上,将若干项生产技能的学习确定为项目学习模块,然后遵循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以及学习者的智能水平、认知规律,将这些项目学习模块综合统筹、优化组合,组成的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主要特点为:作为专业课程的主体,它和专业基础课一起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的课程体系,对应的是某个专业门类在职业实践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它是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密切合作,运用职业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开发出来的;它由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项目模块组合而成,每个项目模块对应某项具体的岗位任务;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生产

7、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模块化课程根据工艺技术的升级和创新,适时改进和调整项目,吐故纳新;职校专业课程改革,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新技术新工艺翻新很快等原因,统一课程难以兼顾,因此,模块化课程更多显现出校本化特点。2 产产学学结结合合 指职业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与产业部门、生产单位紧密联系,及时了解生产一线职业岗位技能规格和状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方式尽量与对应生产岗位要求相契合,注重实践运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本课题中,侧重指

8、职业学校借助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力量,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使之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3 “产产学学结结合合”模模块块化化课课程开程开发发与管理与管理 “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指将中等职校教学与实际生产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以职业领域分析、教学分析为前导,综合统筹,科学筛选,确定若干学习项目,构建模块化课程框架,思考各课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编制课程计划,然后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开发项目课程并付诸实施,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优化,以形成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符合学习者发展需求的专业课课程体系。“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管理用以规范课程计划编制、课

9、程开发实施、课4程更新等流程,包括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模块化课程适应生产发展的动态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等内容。4 苏苏中地区中地区“产产学学结结合合”模模块块化化课课程开程开发发与管理与管理 苏中经济板块经济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区域,随着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深入发展,该经济板块呈现越来越强的经济活力。学校针对苏中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部门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具体要求,贯彻“产学结合”的精神,开发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加强和苏中地区兄弟学校在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

10、上的交流,及时了解兄弟学校在项目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就,积极推广本校课程建设成果。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研究的(一)研究的过过程程1理理论论研究:拓研究:拓宽视宽视野,广采博取求突破。野,广采博取求突破。2006 年,我们开始实施本课题时,国内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处于起步阶段,当时能够找到的国内理论参考主要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方案 ,但它更偏向于目标何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类的杂志,搜寻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研究他们职业知识分类、职业知识排序、职教课程组织等理论,并结合国内的人力资源理论、普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改革理论、课程评价理论

11、等进行探索。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吸取营养,确立课题操作的行动依据。2006 年底,课题组设计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流程路线图” 。该流程设计由教科室牵头,拿出初步方案,通过各次课题研究碰头会、学校课改工作会、课改推进会上的碰撞不断完善起来。这个流程不是个别人闭门造车搞出来的,而是众多参与者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集体智慧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回过头来看,此流程设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和江苏省后来大力推行的项目课程开发流程是吻合的。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课题组十分注重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的学习,关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多种形式组织课程理论学习:外派教

12、师5参加各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培训,并完善了校本转培训制度;外请省内专家,内选校内课改骨干等,举办系列讲座;创立了课改现场会、课改论坛等活动形式,宣讲课程建设理念,进行课改实践;承办了省、市课程改革现场观摩活动,本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及外校同行进行了思维碰撞;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兄弟学校课程建设经验,并邀请兄弟学校领导、教师到我校为我们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把脉等。多渠道的理论学习,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宽,保障了实践探索的质量。2 现现状研究:状研究:寻寻找同盟,突出重点求找同盟,突出重点求质质量。量。课题组贯彻“产学结合”策略,把能力本位作为目标、把职业实践作为项目课程模块化的线索,在行业企业中广泛寻

13、找同盟,支撑项目课程的开发探索。2007 年起,学校各专业部都成立了课改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顾问,各专业部还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课程理论专家等组成课改咨询委员会,对项目课程开发进行技术指导。2007 年初,课题主持人钱国华同志撰写了论文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筛选和提炼 ,登载于校报通职信息 ,该文提供了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改调研的行动指南,指导开展项目课程开发调研。要保证项目课程建设的质量,应突出“就业导向” ,项目必须源于本地区行业企业生产实际。2006 年 9 月份开始,学校各专业对苏中地区相应行业企业及职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教师到企业进修、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个案分析等调研

14、手段,获得关于苏中经济板块产业结构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相关数据,分别撰写了本专业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调研报告 。各项目课程开发组(项目组)也遵照先赴企业调研,后开发实施课程的行动准则,派出骨干教师到同盟企业蹲点进修,了解该项目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具体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并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融入项目课程中。3行行动动研究:加快研究:加快实实践,着力开践,着力开发发求效率。求效率。2006 年底,课题组编制了学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方案,之后每学期都出台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要点、进度安排等文件规范项目课程建设行动,及时将理论研究向课改行动转化。2006 年 4 月,我们

15、通过实行招标制度试点,成立项目组,吸纳骨干教师加入,开发了简单凸模6的线切割加工 、 三相异步电动定子绕组更换 、 俄罗斯方块游戏软件设计 、现金会计实务操作 、 印花枕套设计(平涂风格) 5 门单科项目课程,使教师获得初步感性认识;2007 年 2 月,学校五大专业群分别选择了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服装设计与制造、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技术 5 个专门化方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2007 年 4 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选择数控专门化方向率先开展课改试点,并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实验点,08 年 4 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也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试验点。截至 201

16、0 年 7 月,已先后开发了 6 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30 余门项目课程标准,积累 20 余门项目课程教材或教学活页,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建设实践中,课题组设计组织了大量活动,如举办校本培训、组织课改论坛、组织课改现场会、组织外出取经、组织校企对话等活动,着力推进项目课程建设。4 团队团队构建:构建:组组合培合培训训, ,扩扩容容队队伍求伍求发发展。展。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教师进行项目课程理论及开发实务、专业技能的等方面的培训。学校用足省教育厅给的各类培训指标,每年有近 40 位老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培训(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近三年有 10 位教师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接受培训。我校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任务,进行体验式培训。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课改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也适时对专业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讲座。学校通过课改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校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