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755829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题题 目:目: 移动通信原理论文 姓姓 名:名: _ 学学 号号: _ 任课老师:任课老师: 班班 级:级: 成成 绩:绩: 1目录目录移动通信原理结课论文.1 目录.2 一、 移动通信概述 .2 二、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3 三、移动通信的特点.4 四、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5 4.1 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5 (一)信道编码.5 (二) 各种移动通信系统所采取的调制方法.5 (三) 信源编码作用:.6 (四)信道编码分类:.6 (五)性能指标:.6 4.2 调制技术 .6 4.3、分集技术 .7 4.4 蜂窝组网技术 .8 4.5、多址接入技术 .

2、10 参考文献 .13一、一、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 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 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采用的频段遍及低频、中频、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 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台、基台、移动交换局组成。若要同某移动台通信,移动 交换局通过各基台向全网发出呼叫,被叫台收到后发出应答信号,移动交换局 收到应答后分配一个信道给该移动台并从此话路信道中传送信令使其振铃。移动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1) 空间系统; (2) 地面系统: 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 天线;关口站、基站。 移

3、动通信系统从 20 世纪 80 年代诞生以来,到 2020 年将大体经过 5 代 的发展历程,而且到 2010 年,将从第 3 代过渡到第 4 代(4G)。到 4G,除 蜂窝电话系统 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 LAN、智能传输系统 (ITS)和 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 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实现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将面临更 大的挑战。此外,系统性能 (如蜂窝规模和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2于频率的高低。考虑到这些技术问题,有的系统将侧重提供高数据速率,有 的系统将侧重增强机动性或扩大覆盖范围。 从用户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

4、术包括:蜂窝移动无线系统,如 3G;无绳系统,如 DECT;近距离通信系统,如 蓝牙和 DECT 数据系统;无线 局域网(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 或无线本地环系统;卫星系统; 广播系 统,如 DAB 和 DVB-T;ADSL 和 Cable Modem。二、二、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 开始商用化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 外还有北欧的N

5、MT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 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 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 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 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 选择性衰落。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 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 (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

6、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两大 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 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 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 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 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

7、SK(IS-95), 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 CDMA 方式的 IS-95 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 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 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 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3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

8、36。 从技术上看,3G是在2G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 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 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 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 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 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 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

9、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 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中的多址干扰,在3G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 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 (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5)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施性要求不高的特点,3G 中对数据业务 采用了性能更优良的 Turbo 码。三、移动通信的特点三、移动通信的特点(1)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移动通信中基站至用户之间必须靠无线电波来传送消息。然而无线传播环境

10、十分复杂,导致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一般很差,另外,移动台的运动还会带来多普勒效应,使接收点的信号场强振幅、相位随时间地点而不断地变化,严重影响了通信的质量。这就要求在设计移动通信系统时,必须采取抗衰落措施,保证通信质量; (2)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主要干扰包括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和同频干扰等; (3)通信容量有限。频率作为一种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和分配,为满足用户需求量的增加,只能在有限的已有频段中采取有效利用频率措施,如窄带化、频道重复利用、缩小频带间隔等方法来解决; (4)通信系统复杂。由于移动台在通信区域内随时运动,需要随机选用无线信道,进行频率和功率控制、地址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等跟踪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