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理念搞好灾难新闻报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16703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科学的理念搞好灾难新闻报道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用科学的理念搞好灾难新闻报道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科学的理念搞好灾难新闻报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科学的理念搞好灾难新闻报道(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科学的理念搞好灾难新闻报道高沿蜻灾难特别是重大灾难发生后,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应对和抗击灾难的行动中不仅承担着让公众了解事实、 稳定舆论的作用, 还在号召组织救援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其活动是抗灾行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抗击灾难、抢险救援行动需要用科学来指导,媒体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追求灾难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也必须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和规范报道工作。一、 科学规划报道内容灾难事件的发生, 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希望通过新闻媒介获得大量有关的、 最新的新闻信息, 希望通过获取信息增进沟通和交流, 进而通过交流 “把知识、 组织和力量结合到一

2、起, 摆脱贫困、 压迫和恐惧, 把整个人类联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整体, 互相支持” , 媒体必须对这种欲望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强化新闻报道, 形成合力, 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 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发挥应有的作用。1.注意报道内容的阶段性事物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灾难事件和受众对此的反应同样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媒体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不但要及时不断地传播新闻信息, 还要以科学的眼光紧跟这些变化, 适时调整报道重点, 以满足受众需求。以近两年较多发的地震灾害为例, 初始阶段, 公众需要及时了解灾难事件真相, 了解政府应对灾难事件的措施和实际效果,之后是对受灾者的援助和对灾区重建的持续关注。

3、除公众的需求外,不同灾难和同一灾难事件在不同阶段需要媒体承担的任务、 投入的力量也是不同的。媒体对此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 甚至需要精准的预测,才不会陷于被动。2.适时传播科学知识在很多灾难发生时, 知识就等于生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人们对于如何应对灾难、 在灾难中如何自保的知识掌握的并不多。每一次灾难, 都会激起人们对相关知识的渴望。在印度洋海啸时, 发生的 “沙滩天使” 的故事通过媒体的报道传遍世界。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 导致20多万人死亡。但是, 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 史密斯不仅在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 而且还在海啸发生时挽救了泰国普吉岛上数百人的性命, 被誉

4、为 “沙滩天使” 。在致命的巨浪出现在海平面之前几分钟, 海水迅速从海岸线往回退, 一退就是半公里, 来不及后退的鱼儿在沙滩上翻腾跳跃着。游客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都在那里驻足观望。蒂莉却拼命大喊:“大浪要来啦!快跑! ” 警告声使游客们得以及时逃脱, 这块海滩也是普吉岛上惟一一个未发现遇难者的海滩。原来, 小蒂莉几周前刚刚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1775年11月1日, 将葡萄牙里斯本夷为平地的特大海啸刚发生时情形就是这样的, 小蒂莉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所以发出了 “快跑” 的喊声。灾难过后, 相对于那些灾难造成的痛苦和损害而言, 除受灾人以外的更广泛的公众对灾难中发生的奇迹和奇迹能够发生的原

5、因更感兴趣。所以, 每一次灾难特别是重大灾难来临, 都是一次普及相关科学知识的好机会。要通过及时有选择地传播专业权威知识, 帮助公众正确理解事件的性质及学会恰当应对; 通过普及科学知识, 及时引导民众心理情绪和行为; 通过普及科学知识, 及时澄清广泛流传的且具有危害性的谣言或严重失实的信息; 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 让公众获得抗击灾难的力量。3.科学反映灾难中的生命情状毫无疑问, 灾难带给人们的是痛苦和伤痛, 这是不容回避的, 但媒体报道灾难造成的苦痛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公众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科学艺术地反应灾难的残酷和血腥, 如果过分渲染灾难带来的恐怖和悲伤, 大量刊播刺激受众感官和心理的

6、内容, 只能适得其反。同时, 在反映和讴歌人类与灾难的顽强抗争和机智不屈的搏斗、坚强的生之力和意志力时, 要注意到人们在灾难考验面前, 心灵深处所透显的恐惧、 惶惑、 神秘以及欲望的膨胀与泯灭等纷繁复杂的情绪。只有真实地展现人性的丰富和多面, 才不会让受众感觉到新闻与其本源事实的距离, 才会让人信服报道中展现的人性之美不是虚空, 从而使受众萌发出对人性之美的感动和敬重。二、 科学规范采访行为汶川地震发生后, 救援人员在废墟中营救一名叫陈坚的男子, 就在救援过程中, 一名电 (下转12页)采编实践JOURNALISTCRADLE2010 924印象, 让受众产生了收视疲劳。更为可怕的是给人们心里

7、蒙上一层阴影, 像吃了苍蝇, 憋气又添堵, 感觉我们的生活美好的东西太少, 这必然为 “民生新闻” 的深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其新闻效果也就要大打折扣。长此以往, 不仅无意间扩大了“民生新闻” 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而且媒体也必将逐渐失去受众。其实, 生活当中更多的是美好的东西, 也不难发现,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如何展示。以上只是对 “民生新闻” 负面影响的一些不全面的分析, 深究起来还有诸如涉及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等很多, 这里不一一赘述。那么, 如何做好 “民生新闻” , 摒弃负面影响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方面下功夫。1.提高从业者素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民生新闻

8、” 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的政治素质、 专业技能、 人生阅历以及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决定 “民生新闻” 的质量高低。必须提高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及其价值的判定能力, 仔细斟酌该新闻是否违反新闻报道规律和原则, 杜绝刊播会对社会、 国家、 百姓造成不良影响的新闻, 最大限度规避内容方面的负面影响。提高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真正提高了素质才能牢记宗旨、 找准定位, 实现 “民生新闻”由 “一般性贴近” 向 “高度贴近” 、“深度贴近” 的转变。2.加强 “大民生” 策划不可否认, 好的新闻在于策划,“民生新闻” 也不例外。在策划过程中, 题材选择尽量跳出偏重于展

9、示个体平凡生活的原生态和百姓个体生活的悲欢离合、 恩怨愁苦的 “小民生” , 逐步让 “大民生” 唱主角。“大民生” 包含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具体来说, 就是要特别关注就业、 教育、 分配、 社保、 稳定五大现实问题, 大事件新闻对百姓日常生活和心理影响最大, 所报道的内容也必然能引起百姓的关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 开发独具特色的本土 “大民生” 新闻。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 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 在反映百姓欲望、 情感、 意志的同时, 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3.勇于创新出精品随着广大受众文化素养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他们对

10、信息的需求和对知情权、 话语权的渴求程度越来越高, 同时对 “民生新闻”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也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提升价值, 在提升价值中进行创新, 这样才能赋予 “民生新闻” 真正的不竭资源和动力,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仅就广播和电视而言, 在内容上, 需要强化“三贴近” , 注重新闻价值的体现和挖掘, 强化贴近性和服务性, 满足主流的价值需求, 刊播那些切实反映公众利益, 新闻价值含金量高的新闻, 真正满足老百姓对信息的需求和对知情权、 话语权的渴求。记者要树立民本意识, 有平民化视角, 使新闻平民化, 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 倾听他们的诉说, 反映他

11、们的呼声, 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解析他们的现实困惑,引导干部群众站在国家和全局的高度, 以理性合法的形式, 表达利益诉求, 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报道方式, 拓展话语空间, 始终注意事件性、 故事性、 交流性、 互动性、 公正性和法规完整性, 才能使节目既吸引受众, 又不致出现导向性错误。在栏目设置上, 要强化调查性、评论性的深度报道, 大主题、 小切入, 丰富报道形式。及时报道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措施, 使栏目板块异彩纷呈。在节目的编排、 表现形式上灵活多样, 突破常规性新闻节目的固定模式, 不要沿用以前照稿念读的传统模式,要采用个性化很强的 “说新闻” 方式,

12、使节目吻合本地区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与需要, 形成亲切的乡土风格, 从而把 “民生新闻” 节目打造成精品。总之,“民生新闻” 要回到民生本身, 真正地去关注民生, 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策划、 勇于创新等手段和途径, 达到良好的报道效果。(上接24页) 视女记者手执话筒, 在旁边对他进行采访。然而, 与死神顽强抗争了70多个小时的陈坚最终还是死在前往医院救治的路上。事后, 公众纷纷指责女记者的采访让陈坚说了太多的话, 让陈坚耗费了太多的体力和精力, 甚至说是女记者害死了陈坚。由于此事至今尚无科学权威的定论, 所以我们把陈坚的死归咎于女记者有失公允。但这至少给媒体敲响了一记警钟: 报道灾难时, 记者的采访行为同样需要科学的指导和约束。如何在工作中尊重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如何在工作中保护公众利益?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博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些不是仅凭着不怕苦、 不怕累、 不怕流血、 不怕牺牲的工作热情就能办到的。当然, 正如社会对灾难的应对越来越成熟一样, 媒体在这方面的进步也需要一个过程。所需要的就是: 不断加强我们的知识积累, 不断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 及时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 自觉地在科学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善我们的采访行为。(作者单位: 铁岭广播电视台)JOURNALISTCRADLE2010 912本期视点: 民生新闻主流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