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范围和分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16612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的范围和分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亚洲的范围和分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亚洲的范围和分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亚洲的范围和分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亚洲的范围和分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洲的范围和分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的范围和分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 亚亚 洲洲亚洲的范围和分区:亚洲的范围和分区:面积:面积:分区:分区:一、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一、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亚洲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种族、民族、宗教构成复杂,国 家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其人地关系问题复杂而突出。 (一)(一)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亚洲是一个人口大洲,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贫困人 口等方面。 众多的人口、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广泛分布的贫困人口等,给亚洲的资源和环境带来很 大压力。 (1)土地退化。 (2)森林减少。 (3)水资源匮乏。 (4)生物多样性减少。 (

2、5)空气污染。 (6)城市贫民问题。 (二)(二) 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 亚洲国家共有 48 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陆地和海洋的国土争 端问题,这些争端是目前制约亚洲政治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1、 北方四岛问题 2、 朝鲜半岛问题 3、 克什米尔问题 4、 中印边界问题 5、 油气地缘问题 6、 海洋国土问题 (1)独岛。 (2)钓鱼岛等岛屿。 (3)南海诸岛。 7、 地缘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 随着冷战的结束,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标志是: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迅速发展。 (3)各层次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3、(三)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 1、西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1)巴勒斯坦问题。 (2)耶鲁撒冷问题。 (3)塞浦路斯问题。 (4)库尔德人问题。 (5)阿富汗问题。 2、南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 南亚是一个民族、语言和宗教十分复杂多样的地区。除马尔代夫属于单一民族国家外, 其余均为多民族、多语言和多宗教的国家。长期以来。南亚地区的各种民族、宗教冲突接 连不断。 (1)民族问题。 (2)宗教问题。 3、中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一些中亚国家独立。独立后的中亚国家的民族矛盾和 宗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 (2)主体民族与

4、俄罗斯人之间的矛盾突出。 (3)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 (4)跨界民族问题。 (5)恐怖主义。第二节第二节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一)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一)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 与欧美不同,亚洲的工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的历程。 亚洲有很大范围内属于季风气候区(尽管成因有不同) ,在自然界的恩惠下,亚洲很早 就产生了高效率的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型的农业社会,从而形成了缺 乏交流、对土地高度依赖和保守的经济社会特质,这些显然不利于工业文明的产生。至于 冷湿气候和贫瘠土壤条件下的欧洲,

5、其经济社会则建立在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易基础 之上,地理大发现、重商主义、产业革命都与其贸易和对外侵略紧紧联系在一起。 亚洲的工业化是在由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起步的。 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和技术来自宗主国,工业开发集中于为宗主国服务的资源开发和初级产 品加工领域;产业间缺乏关联;有限的盈余在资本主义垂直分工体系下被列强剥夺,无法 积累工业化所需资本和技术;由于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也无法形成市场基础。 除了早在 19 世纪后半期完成明治维新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于 20 世纪初完成 产业革命之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工业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的工业

6、 化道路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过程,经济起飞展现出从日本亚洲“四小龙” (简 称 NIEs)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中国、越南、印度的空间扩散过程,而起飞出现 的先后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步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时期。 1、 进口替代工业化 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简言之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 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 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2、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家竟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 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3、 新一轮混合

7、型战略 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并非那么简单,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 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表现出“混合型”战略特点。第二次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殖民地时期初级产品出口 第一次进口替代工业化 第一次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重化学工业)(农产品、矿产品、原油等) (基本消费品的国内生产)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二次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图 1 亚洲工业化轨迹示意图目前,IT 产业在亚洲的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正成为世界性的 IT 关联设备供给基地。 (2)IT 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3)印度和菲律宾正形成世界

8、水准的软件产业。 (二)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二)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 1、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的形成 20 世纪最后 2030 年的亚洲工业化个经济起飞,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在 此过程中,亚洲地区内部(主要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对外直接投 资联系等均得到加强,域内经济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然而在亚洲广大的区域中,真正 参与这一进程的区域是有限的,奇迹主要发生在对外联系便利的沿海地带,尤其是那些人 口规模大、具有优良港湾的大型城市,以至形成东起日本东京,向西经韩国汉城,中国的 北

9、京、上海、台北、香港,到东南亚马尼拉、曼谷、科伦坡、新加坡直到雅加达的西太平 洋城市走廊。 2、资本输出城市(后工业城市) 东京、汉城、台北属于此类城市,现已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国际金融机构、高 级的企业服务业高度集中的资本输出城市。在后工业城市中,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与 发散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内容。反映在各自的城市景观上,则是智能化高层办公楼密集的 CBD(中心商务区)云集着国家性金融机构和大公司总部;有高租金的大型公寓和商业设施, 集中众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还有以高收入阶层为对象的休闲娱乐中心等。 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 以上海、曼谷、雅加达为代表。这些城市成为各自所属国

10、家乃至本地区中吸收外国直 接投资最多的中心。在这些城市的周边,兴起一个又一个大规模出口加工区或工业开发区, 大片的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在住宅开发和工业活动急剧向周边扩散的同时, 建筑业、贸易业、金融业和各种企业服务业却日益向市中心集中,高密度的 CBD 正在以极 快的速度兴起。 4、 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这两个城市曾经为英国殖民地,以自由化经济为背景早已确 立了作为地区性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使城市 经济的发展迅速跨越边境向其周边地区扩张,形成著名的“增长三角”和“珠江三角” 。如 今,两大城市圈已

11、扩展到 100km 的范围。二、亚洲惟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二、亚洲惟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日本(一)自然条件概述(一)自然条件概述 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及其附近的 3 900 多个岛屿所组成, 这些通称为日本群岛的岛屿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的弧形。国土面积约 37.8 万 km2, 其中四大岛面积占 95.4%。由于国土南北狭长,并与子午线斜交,是日本同面积相近的国 家相比,所跨经度和纬度均多,这对日本的地理环境及地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是多山的国家,国土的 70%为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主要山脉与岛弧平行,山 脉高耸险峻,位于本州中央飞马单山脉海拔高度超过 3 00

12、0m,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被 誉为日本的“屋脊” 。火山众多,是日本山地的另一个特色,全国约有 200 多座著名火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山对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平原,一般由河流和海水搬运来的沙土堆积而成,零散地分布在河流下游或沿 海一带,在入海口处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平原分为台地和低地,低地多开发为水田,而 台地则因缺水农业开发较晚。日本的平原虽小,最大的关东平原面积也只要 1.68 万 km2, 但却对其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日本密度经济社会的形成,是与可利用的平原 狭小密切相关的。 受地形的影响,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航行。信浓川和

13、利根川是 日本最长的河流,但也分别只有 367km 和 322km。 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日本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多雨 地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1 0002 000mm 之间,与干旱气候面积广大的同纬度其他国 家相比,是少有的森林国家,其森林覆盖率达 66.8%。日本国土大部分属于温带,年平均 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除春夏秋冬四季外,日本还有春夏之间的梅雨期和秋冬之间的秋 霖两个雨季。自古以来,春天樱花的开花日预示农田作业的开始,秋季枫树的红叶日和落 叶日则告示冬季的来临。 日本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既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土崩灾害等缘于地质地形的灾 害,也有风害、

14、低温冷害、干旱、大雪等气候灾害,这是由其国土自然环境特性所决定的。(二)经济发展轨迹)经济发展轨迹 1、 明治维新与近代化 1868 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是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农业国家。明治维新后, 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近代化开始启动。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开放政策,大量 引进欧美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并为之不惜费用和人才的投入,全面普及教育也是明治时期 的重要国策。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约 70 年间,日本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 4%5%,超过了欧美工业先行国家水平。 2、 对外扩张与工业化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推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在“殖产兴业”政策下,日 本走了一条

15、由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纺织、钢铁、造船、化工等近 代工业。然而日本的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富国强兵”政策,却使其工业化 始终与对外侵略战争联系在一起。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41915 年的日俄战争、 1931 年以后的侵华战争和 1941 年的太平洋战争等,成为日本对外掠夺资源、进行资本原 始积累、占领市场的手段。战争刺激了与军事密切相关的钢铁、车辆、造船、电机、化工 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1918 年,日本工 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工业结构也从轻纺工业为主转向重化学工业为中心,1942 年重化学工

16、业化率达到 66.9%。然而,与军事化高度相关的工业化却延缓了日本社会 的发展进程,在日本国内,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了工人与农民的强烈不满。由于资金、 资本、劳动力被强制性的投入到战争,使经济脱离了正常轨道,最终陷入全面崩溃,乃至 遭受战争惨败的结局。 3、 二战后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入崩溃境地。空袭造成了近 22%财产的损失,高 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海外的原料、燃料供给渠道被切断。为恢复荒废了的经济,日本采 取了集中发展煤炭、钢铁、化肥的倾斜生产方式,但仍举步维艰。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的 重要转折点是 1950 年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把日本作为朝鲜战争的军事补给基地,一改对 日本的各种限制,允许和鼓励其发展工业,骤增的军事订货为亟待恢复的日本提供了宝贵 的外汇,为进口原料、燃料开辟了道路,加之美国给予的各种形式的巨额“援助”和“贷 款” ,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到 1955 年,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