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00144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班级: 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注:姓名栏根据实有人数设置,按作者贡献顺序填写)第一作者联系电话 15135150305指导教师 王新燕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姓名:姓名: 学号:学号: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 摘要摘要 :尽管不能把“高校扩招”诟病成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但是每年增加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构成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庞大数量。短短九年的时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就增加了近 500 万人,20

2、09 年的毕业人数是2001 年的六倍左右。与此同时,前一年未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再次扩大了整个基数。两个递增数列直接产生了“僧”越来越多的局面。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情况,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同时,学校和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关键字关键字 :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对策 正文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每年我国有近千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21 世纪头20 年,中国 16 岁以上的人口以年均 550 万人的规模增长,到 2020 年劳动年

3、龄中、总人口将达到 9.4 亿人。十一五期间(2006-2010 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迅速,年均增长 1360 万人。这意味着到 2020 年,我国将新增一亿左右的就业青年。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人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

4、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主观原因(一)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

5、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

6、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客观原因(二)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 “不景气行业名单”、 “中小企业倒

7、闭潮”、 “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 年仅有 45.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

8、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3、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 115 万,2005 年为 380 万,4 年内增加了 265 万。而 2007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 495 万,比 2006 年的 413万增加了 82 万,2008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 559 万,2009 年该数字为 610 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 年有高校毕业生 23.26 万人,比上年增加 1.77 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 20 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

9、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 30 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 年 34 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 37 万,2003 年 52 万,2004 年 69 万,2005 年达到 79 万,2008 年则高达150 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 2009 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二、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我们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

10、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身份认同 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 1、更新观念。、更新观念。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1)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如在其择业标准的选择、对求职现状的认知以及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等都蕴涵着较高的合理性成分。但是,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经济增长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就业结构性难题是突出的,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

11、的就业岗位;而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数量却呈几何倍数增长。两者相加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须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2)维持必要的大学生身份认同。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首先,这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需要。尽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时有所闻,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如果人们无限制地降低大学生的岗位标准,甚至与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混为一谈,这很有可能带来“大材小用”的后果,导致人才浪费,而不能人尽其才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隐性失业。其次,这为我

12、们调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路提供了空间。大学生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例如,在关于大学生对求职挫折和失败的认识上,有 76.00%(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 79.08%)的学生认为这是一次必要的人生经历,另有 21.01%(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 31.60%)的学生认为这种经历会“使个人生活态度变得比较积极” ,而对学校、社会等的负面评价都不超过 15.00%(新浪网的调查数据相似) 。这种身份认同为必要的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缓冲期” 。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

13、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系统性专门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专业实习则通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的准备。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2)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有正面影响。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

14、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从学生的角度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学校活动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他们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也普遍较高。 在校内活动之外,校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已被学生视为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来自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都没有太大的认识差异。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用人单位的访谈结果也提示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参加单位的实习,加强实践学习,

15、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就业作为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好此问题。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1)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我国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现实经济发展相匹配。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格局,其中用人单位在不同就业领域吸收的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不同;二要充分考虑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在专业既定

16、的情况下,不同的专业内部课程设置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获取,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不同的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整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2)可有选择地推行“2+1+1”的综合培养模式。 “2+1+1”模式是最近提出的一种的新的大学培养模式,即把大学本科四年培养期分为三段,前两学年按专业所属学科、第三学年按所在专业、第四学年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设置课程。这种模式将统一要求与多样化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也有利于有志于尽早进入市场竞争的学生的需要。(3)部分学校可考虑与职业技术教育接轨。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望,注定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着同源性。但是,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职业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