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5396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摘要文章认为,城市化之路是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必然性的选择。我国应该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以信息化生态化为核心的可持续的发展选择,在一定意义上,是时代城市化发展的真理。在城市化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城市信息消费的异化之病等等,但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解决。 关键词时代;城市化;模式;消费异化 一、时代与真理:快了?慢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文明火种由欧陆传到大不列颠,又由大不列颠传到美洲新大陆。科技革命为西方社会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大量人口由农村涌向城市,城市成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从此,西方社会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是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发

2、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其他投人从乡村部门转向城市工业部门,这样城市化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一个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虽然很需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推动,但它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一个过程。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同被普遍地看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现代化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它们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为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了空前的机遇。但还要承认,2005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 43,与发达国家 75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还相距甚远。不论是从人均 GDP

3、的增长、非农产值占 GDP 的比重还是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的变化,都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讲我国城市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当然,这预示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城市化仍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有专家预测“未来 20 年,中国将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将持续提高到 60左右,城市个数将增加到 1500 个左右,城镇人口还将持续增加 3 亿人”,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绝不是快了,而是慢了”, “彻底城市化刻不容缓”。缺乏城市化,工业化就难以加快步伐,可以说,城市化之路是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必然的真

4、理性选择。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作为人类发展的规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受国情的特殊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这决定了我国城市化问题更加复杂。 现实上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正引起人们对城市化发展的种种顾虑。这里,既有城市化过程的普遍问题,也有基于国情的特殊问题。如城市化与生俱来的久为世人诟病的弊端:房地价昂贵、建筑与人口过密、交通阻塞

5、、污染严重,日照少、通风差、垃圾污水处理难、疾病高发、贫民区根治乏术、犯罪率高、市政设施与住宅建设滞后等等。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6 年发表的公报就指出:从目前看,世界大城市的空气、水源和食品污染已对数亿居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现在城市化对人群健康和生3态的不良影响更加为人们所忧虑。有研究显示,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比较快的区域,生态问题明显突出。如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城市化引起的非污染生态问题显著;再如,我国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交错的脆弱带,在城市化的驱动下,人口与经济活动在海岸带空间上快速集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资源利用的冲突问题。有学者明确

6、指出,中国已经有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加快城市化步伐,会遭遇资源、环境的瓶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认为:“如果城市人口全部向大城市集中,交通、能源等一系列问题将无法解决。如果全部都是像北京这样超过两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 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双重目标的挑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在解决因人口压力而产生的居住、就业、教育、交通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增强经济实力;二是维持生态平衡,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长期的高质量的生存环境。 总之,从城市化现状分析看,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

7、面临种种障碍如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工业技术落后等等。这些障碍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威胁城市本身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 有研究者认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和“城市群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是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有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我们说,我国的发展面临工业化、信息化的双重挑战和地区以及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这样,有学者根据信息化给城市化带来的新特点,针对西部城市化发4展提出“超、特大城市规模压缩”战略;“大城市有限发展”战略;“中、小城市加速发展”战略;“城市网络化发展”战略;“边远山区、荒漠移民”战略;“关注弱势群

8、体”战略。而同样背景,有学者又提出“逆城市化加信息化的革命”。逆城市化取代衰朽的城市化,是乡城化的开端。 笔者认为,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肯定不是“小国寡民”,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然而,城市化发展却走入一个常见的误区,认为城市化进程即是“大城市化”过程。其他国家城市化中出现“逆城市化”进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拉美城市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超大城市化,即人口过度集中于一两个城市,特别是首都。于是,拉美的城市化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逆城市化”进程。拉美的“逆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的不同在于。后者是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种自由和主动选择,而前者则是低收入阶层被动地边缘化,不断地扩大城市规模

9、,形成一种“贫民窟包围城市”的尴尬图景。 应该说城市化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许诺了一个个诱人的前景,而我国的“大城市化”也处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时中。笔者认为,理性与冷静地分析,大与小、快与慢不是关键,问题是我们对时代发展真理的把握。笔者认为,以信息化生态化为核心的可持续的发展选择,在一定意义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城市化发展的真理。 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可以有以下建议。 一是法制与民主,公平与效益。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城市正处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时期,尤其对中、小型城市来说,城市法制建设是最关键的,我们说,城市出现的农民工“候鸟

10、”式就业现象也要求对几十年来我国实施的固化城乡关系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步履维5艰,没有形成一套以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机制。 城市化的正常发展应该在法制的轨道下进行,法制对城市发展的控制作用在客观上维系了城市的良性发展。同样,城市化进程也应该加强市民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民主参与。如在战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由决策者、专业部门、专家学者来制定。对于贴近市民的详细规划,要注重充分听取驻地群众的意见,充分让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参与规划,参与监督,参与管理。当然,要注意强调民主和公平而陷入效率低下,问题是在这两点之间作出一个适度

11、的选择。 二是城市化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首先是人与生态和谐发展。我们已经说明了城市化过程的生态问题,这要求城市化过程再也不能假定生态的安全没有界线或者生态的容量是无限的。这里,笔者认为人与生态的关系其实反映着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和谐要求我们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人的、为人的问题。 城市化应该是人的、为人的城市化。城市化不是农民进城,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这样简单,也不仅仅是居住区向城市的汇集,农民进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城市化的实质在于现代化,即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城市现代化开放文化的转变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发

12、展。因此,我国城市化也肩负着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期待。有研究表明,相对于西方的城市化过程,中国的城市化“暗示城乡关系的某种不公平性”, “优化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关键是协调城、乡关系”。所以, “城市化要有全民的观念,过去和现在的经验都说明:城乡只有协调发展,共同走向富裕,才有健康稳定的城市化”。而“将农村里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有助于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科学选择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城市化进程同样也要借6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的成功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研究者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开发与近现代欧陆许多历史名城的

13、城市化进程相似,研究欧陆诸国城市化进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意义重大。而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结集带发展则与美国的城市群带的发展相类似。另外,中国需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欧洲经验值得学习。 当然,要强调城市化照搬别人的经验是走不通的,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种条件,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四、城市的信息消费异化之病 信息化浪潮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方式引起了人类众多领域的全方位的变革,信息化已经并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的结构。同时这也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新特点,显然,也引发了一系列对城市人生存的负效应,比如,信息消费异化的城市之病。 据统计,截

14、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 2.1 亿,仅比美国少 500 万人,居世界第二位。而信息消费观念不断深入城市居民心中,网上娱乐、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网上订餐等名词已经不再新鲜,人们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网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应该说,信息消费是继工业社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消费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行为。 笔者认为,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信息消费作为一种包含信息的“再创造”的消费行为,与传统的消费相比,在一定的意义上,在信息消费行为中

15、,消费者发生了从“消费者_生产者”的地位转变。应该说,过去人们往往重视对7建立在大规模工业化生存方式基础之上的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弊端,和城市中存在的种种危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城市化之病”或“城市病”。然而,我们说在信息化浪潮中生存着的城市人更面临新的城市之病。面对正在崛起中的信息消费和信息消费的异化现象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信息消费应该主要是消费主体的再生产形式,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主体性应该随着消费得到满足或提高。如果消费领域中的某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不能满足消费主体的再生产,反而使消费主体迷失在消费客体中难以自拔,这就发生了消费异化。 我们说,信息化、网络、信息

16、产品等信息消费行为本来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和社会进步服务,然而,它却反过来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伤害人,危及社会安全与进步。比如,信息消费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包含信息消费主体的再创造的消费行为,然而,现实消费过程中,人们却不主动地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在信息爆炸的巨大冲击下,信息消费者满足于对事物的“了解”、 “知晓”,而不愿去思考“我能去做什么”, “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而海量的信息也逐渐使人们滋生一种浅尝辄止的心态。因此,不可否认,信息增长的速度惊人、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远远超过了人类和社会能够处理和利用的限度的信息泛滥与全球信息规模空前的大爆炸,使人们承受着过度的信息冲击。感到强大的心理压力;反过来,信息消费异化现象又加剧了这种负作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些信息消费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负担和社会灾害。 “未来 20 年,中国将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将持续提高到 60左右,城市个数将增加到 1500 个左右,城镇人口还将持续增加 3 亿人。 ”如此,我国会有更多的人生活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