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5094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内容摘要:上博诗论简出版已一年有余,但简文的编连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思想入手,结合形制、语言等特点,对诗论简进行编连。由于孔子诗论(以下简称诗论)简属于先秦佚籍,又加之出土的时、地及出土时的叠压、堆放情况不明,且破损严重,所以给整理编连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马承源先生在整理时拿出十几种方案,可见其预留的空间也是很大的。自诗论出版以来,学者们又提出了几种新的思路。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而简序的编连关系重大,如果说文字的释读是第一要素,则简序编连就是第二位的。故本人不揣简陋,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 为了便于说明,

2、兹将简文依照马承源先生的排序,抄写如下。文字释读综合各家之说,为求行文简便,不再一一注明,大体不出刘信芳先生的孔子诗论述学1。如为个人浅见,则注明。 一、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言亡隐文2。 二、诗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荡,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三、也。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矣,少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大敛材,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四、曰:诗其犹旁门3。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有疲倦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将何如? 五、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

3、,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雝 2六、多士,秉文之德。 ”吾敬之;烈文曰:“乍兢唯人”, “丕显唯德”, “於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贵且显矣。颂 七、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夫?此命也! 八、 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心,言不中志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怨焉;小弁、 巧言则言流人之害也;伐木 九、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古也;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 十、 关雎之攺;梂

4、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关雎以色喻于礼, 十一、 情爱也。关雎之攺,则其思益也;梂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者 十二、 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攺乎?梂木福斯在君子,不 十三、 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甘 十四、 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十五、 及其人,敬爱其树,其褒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 十六、 召公也;绿衣之忧,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也。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敬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 十七、 东方未明有利词,将

5、中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悡,采葛之爱妇, 十八、 因木瓜之报,以愉其怨者也。 杕杜则情憙其至也。 3十九、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交 二十、 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有隐志必有以抒也。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触也。吾以杕杜得雀 二十一、 贵也;藏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湛露之益也,其犹車它与?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憙之,鳲鳩吾信之,文王吾美之, 清 庙 二十二、 之;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 ”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 ”吾憙之;鳲鳩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 ”吾信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吾美之; 二十三、 鹿鸣以乐

6、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兔罝其用人,则吾取 二十四、 以荏(?)菽(?)之古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 二十五、 肠肠小人,有兔不逢时,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小明不 二十六、 忠,邶柏舟闷,谷风倍,蓼莪有孝志,隰有苌楚得而悔之也, 二十七、 如此, 可斯雀之矣。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 宾赠是也4。孔子曰:蟋蟀知难,中氏君子,北风不绝人之怨, 子立 二十八、 恶而不闵, 墙有茨慎密不知言,青蝇知 二十九、 卷耳不知人,涉溱其绝, 芣苡士,角幡妇,河水智, 自上博诗论简公布以后,专家对

7、马承源的编连提出异议,并给出了各自的编连,主要有李学勤先生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中国哲学史2002 年第 2 期),李零先生的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中华文史论丛第 68 辑。 ),廖名春先生上博诗论的形制与编连(孔子研究2002 年第 2 期),姜广辉先生的古诗序的复原方案(中国哲学第 24 辑),濮茅左先生的孔子诗论简序解析、范毓周先生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的释文、简序与分章、李锐先生的孔子诗论简4序调整刍议、曹峰先生的对孔子诗论第八简以后简序的再调整。 (以上四文均见于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5,依次为页 950、页 173186、页192198、页 199209)黄人二先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

8、国楚竹书(一)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6 月)认为马承源的编连基本可行,不必另作编排。此外胡平生先生的做好诗论的编联与考释(文艺研究2002 年第 2 期)、周凤五先生的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的留白问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页187198)也就竹简的编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未作具体的编联。 我们将诸位先生的编连分列于下,以资比较。有三点需要说明,即:以数字代替相应顺序的简文;不涉及具体分章,特殊处理另予注明;括号内的数字系补出的内容。李学勤: 1014121315111624202719188917252623 282921226723451 李零:其认为第 14、15 简应该

9、合并。 11920181116101213141524272928252617 89232122645723 廖名春:其分为上下两篇。 篇甲 1891014121315111624201918272926281 725232122(6) 篇乙 45(2122)6723 姜广辉: 4511014121315111624202723191817252 628298921226723 濮茅左: 1234567891014151112131620241917 182122232526272829 范毓周: 4561101119151612141324201827292826 1725239821227

10、23 李锐: 51014121315111624201918921222327258 282926174567231 曹峰:其讨论仅限于第 8 简以后。 1014121315111624201918892122232726 25282917 二 从以上所列的各家编连可以看出,诸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先秦诗本,风、 雅、 颂的顺序;留白简的认定;通说诗旨与分篇讨论诗旨的简序安排。 关于先秦诗本的类序。马承源认为是依照讼、 大夏、 少夏、 邦风为序,濮茅左、黄人二、廖名春等同之。李学勤则认为先秦诗本类序的编排与今本诗经同,用李氏自己的话说:“如果以上四组编排可以接受的话, 诗论全篇始于论国风

11、,其次风与小雅,继之以大雅与讼,以通说诗旨终结,确是有比较严密组织的著作”。姜广辉、范毓周诸人同之。 对先秦诗本类序的认定,直接关系到第 8、9 两简与以第 10 简为首的一组讨论风诗的简之间的顺序安排。由此又间接影响到第 21 简的处理,并进一步影响到第 22、23 简的安排。 留白简的认定。 诗论的第 2 简至第 7 简上下两端留白。根据相对完整的第 2 简及下端完整的第 6 简推断,竹简上端留白 8.7 厘米,下端留白 8 厘米。马承源在整理时也认为这部分简制特殊,应放在一起,和其他简区别开。廖名春坚持认为留白与满写反映了简制的差异,表明第 2 简至第 7 简另有来源,二者自然应该分开,

12、并单列一组。曹峰、李锐与之同。但对第 1 简如何处理,在承认留白简的学者之间有分歧。第 1 简长 22 厘米,上下两端俱残,是属于留白简还是属于满写简?马承源虽然认为这种留白十分特别,和满写简应该分开,但在实际的编排中他将有可能属于满写简的第 1 简排在第 2 至第 7 简前面,从而可能造成事实上的混同。廖名春6认为第 1 简满写简,应上接子羔篇。曹峰则持阙疑的态度,而未予编连。 李学勤、周凤五、姜广辉等人则不同意有所谓的“满写简”与“留白简”之别。但对于竹简的留白,诸家又各有不同的解释。李学勤认为所谓的留白是因为“文字灭脱,以致简面皱缩,且延伸程度不一”。周凤五认为“所谓的留白可能是先写后削

13、,是削除文字所造成的,不是这批竹简的原貌,更非先秦楚国简牍形制的常态”。姜广辉则说:“留白简的真正意含,并不是所谓的诗序,而是意味:此类是残简!就是说,竹书抄写者所用的底本已经有残简,他大概知道竹简残缺的大致字数,因而在抄写时预留了一定的空白。一是向读者提醒,这部分是残简;二是希望有朝一日找到完本,将缺字补齐。如果这一分析不误,那么,这篇简文在当时已经是珍本,抄写者与简文作者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间隔”。 竹简的留白部分曾经削制,但削制之前是否写字,各家亦有分歧。周凤五认为留白可能是先写后削,如将削去的字补出,可与第 8 简以后的简文协调起来,也就是说,他认为所谓的“留白简”与“满写简”原属一

14、篇。彭浩则认为:“竹简上下两端的留白部分是经过人工修削后产生的,因而比有字部分要薄许多”。他推测:“诗论原是分三栏书写的,后因某种缘故将上下两栏刮去,只留存中栏。其阅读次序是上栏中栏下栏,各栏均由左向右。这种抄写方式不同于诗论的满写简,应是另一篇章,不应归入诗论之中”。6而马承源、濮茅左、廖名春等否认留白部分曾经写过字。 通说诗旨与分篇讨论诗旨的简序安排。马承源、濮茅左把通说部分放在前面,李学勤、李零、廖名春等则将其放在后面。而姜广辉、范毓周则将所谓的“通说诗旨”部分分开,分置首尾,以形成所谓的“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三 在讨论了诸位学者的差异之后,我们再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7关于先秦诗本类序风、 雅、 颂的编排次序,我们认为仍应以风、 雅、 颂为序。先秦诗本的类序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时孔子七岁。说明孔子之前, 诗本已基本定型。又据荀子儒效:“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 ”荀子大略也是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