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672272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初本溪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1 世纪初本溪满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本溪满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已开展十几年,在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农业市的总体方案指导下,与 1993年编制了本溪满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通过国家农业部鉴定被评为科技成果三等奖。2001 年重新修定了本溪满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列入省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2003年编制本溪满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建设示范技术报告。十几年,认真贯彻实施规划,基本实现了“五年初具规模,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巩固十年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创造我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推动 21 世纪初未来 8 年

2、的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本溪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决定了本溪满族自治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为前提。本溪满族自治县是辽宁东部的水源涵养林基地,保护好生态事关省内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本溪满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生态强县战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一) 、十年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和持续推进,基本实现2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1、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是林业。通

3、过林业改革和建设林业强县工程,使森林面积达到 26.6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 1350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73.6%,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十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含迹地更新)58 万亩,其中,营造项目林 6.2 万亩,退耕还林 2.7 万亩,绿色通道造林 2.27 万亩,速生丰产林 11.1 万亩,北方防护林 5.5 万亩,累计义务植树 3000 万株,累计投入造林资金 3 亿多元。同时,10 年累计封山育林 140.6 万亩。森林面积达 27.8 万公顷,划定国家公益林管护面积 171.5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43%,成立乡镇公益林管理站 24 个。使森林管护有了组织保证。二

4、是农田基本建设。10 年来累计中低产田改造 12 万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坡改梯、酸土改良、修筑环山水壕等项目。完成土石方 8000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增加到 10 万亩,新修和加固堤坝 290 公里,新建永久性拦河坝 15 座。修建小塘坝 20 座,提水站 40 处,新建盘龙寺水库的工程已开始实施。三是小水电开发。10 年间全县小水电站发展较快,已建有香磨电站、黄岭电站、松树台二号电站、东营坊一、二、三级电站、总装机容量 10800KV,总发量电 4100 千瓦小时。四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本溪满族自治县十年间先后对清河城镇万利流域、小市镇达官寨流域、碱厂镇大南沟流域、草河城镇黑峪流域、连山关镇汞

5、铜沟流域等 35 条流域进行了有效治理。3治理总面积达 65 万亩,其中:碱厂镇大南沟小流域治理被省水保局评为优质工程,清河城万利小流域治理被确定为全县样板工程。五是土地资源开发。新增耕地面积 1.5 万亩,有机肥施用量平均每公顷 45 立方米,年相应减少化肥施用量 0.3 万吨,土壤有机质含量 2.5%,比 1992 年的 1.9%,增加 0.6%百分比,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六是农村能源。为减少能源消耗,几年来累计投资 2000 万元,完成节柴改灶 6 万铺,年节省薪炭林 12 万吨。七是农村环境治理。乡镇企业“三同时”率达到 90%,比1992 年提高 20 个百分点。八是完成大气环境评价。

6、全县乡镇所在地的大气环境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饮水水源的水质保持或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主要河段地表水保持或达到地面水二级标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一个级别。已完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域环评工作,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了全省最好水平。2、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指标都有大幅度增长。2002 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 37.8 亿元,比 1992 年的 5.2 亿元增长 7.1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360 元,比 1992 年 650 增长 5.1 倍,主要体现在:一是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是辽宁东部山区的特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抓住我市大力发展中药

7、材产业的有利时机,提出4把我县建设成为市中药城相配套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基地的目标。到目前,已累计发展中药材 14.2 万亩(包括林下药材),年可产中药材 3700 吨以上,建百亩以上药园 68 个,累计投入建设资金 2000 多万元,已成为辽宁中药材重要产区。二是畜禽养殖。截止去年底,我县生猪饲养量已达到 18.4万头,肉牛、奶牛饲养量达到 7 万头,绒山羊养殖量已达到 20 万只,为解决林牧矛盾,实施高效舍饲喂养,累计投入资金 100 万元,增加产值 1600 万元, 2001 年被省政府列为“辽东半岛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三是绿色食品开发。已建设日光温室 500 亩,投资资金 600万元,

8、增加产值 900 万元,紫金香系列玉米开发 5000 亩,投资1000 多万元,培育了“华秀”牌紫金香系列玉米品牌,年增加产值 400 万元。优质米基地建设 2.5 万亩,累计投入资金 1500 万元, “秋红”牌优质小米,走向本溪,进入超市,年增加产值 600 万元。推出山野菜项目“321”工程,目前已累计开发 2 万多亩,投入资金 120 万元。引进野生动物和特种珍禽养殖项目,形成我县的特种动物养殖产业,累计投入资金 1500 万元, “汇达”牌、 “野旺”牌珍禽肉蛋先后被评为“绿色无公害食品”和“市级名牌产品”,年可实现产值 2000 万元,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填补了我省珍禽

9、养殖方面的空白。 “龙宝”牌参茸“东宝”牌林蛙油被评为“辽宁省质量信得过产品”。此外还有“佳”字牌高中密度板、 “金枫”牌细木工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四是封沟养蛙。林蛙养殖既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农5业新的增长点。结合封山育林,全县已封沟养蛙 600 余条,投入资金 600 万元,现有林蛙养殖量近 1 亿只,年捕蛙量 1000 万只,实现产值 3000 万元,同时建有三处林蛙加工厂,年加工蛙量300 万只,实现产值 3000 万元。3、社会进度明显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深入人心,全民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科技教育事业得到积极发展,农村基本义务教育“普九”率达100%,农民的科学

10、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公路、电信建设都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2003 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 1992 年的 15 平方米增加到 22平方米。农村人口增加到了有效遏制,基本控制在 6,大部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广大农村逐步向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迈进。(二) 、基本经验与体会通过几年来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脱贫致富开辟了有效途径,积累了很多经验,为下步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三大效益”必须同步。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同时体现,只有这样,生态农业建设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发展才会有动力。二

11、是“三个重点”必须常抓。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狠抓水地流失治理。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中心,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增强防汛抗旱能力,改善生存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有6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为标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建立农、林、牧和种、养、加协调发展的结构,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整体素质和效益。三是“三个要素”必须统一。即人、财、物必须统一调整,统一使用,力争取得最佳效益,应积极克服分散经营和多头管理等问题,科学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加强调度,通过政策、资金、行政审批等宏观调控手段,合理调配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人、财、物资源,使之形成合力,实现重点攻关。(三

12、) 、未来生态农业建设任务繁重总结十年实践的成果与经验,展望未来的形势与任务,我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任重道远,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水平不高,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部分干部群众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十年来,本溪生态农业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克服重重困难中求得发展,在不断取得成绩中更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十年的经验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水平,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

13、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措施,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必须牢牢抓住生态农业建设的7重要战略机遇不放,把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并把生态农业着眼点落到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效益相统一上,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外向型农业、创汇型农业的重要基础;必须通过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传统农业营养型、保健型、文化型、成品型等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推动生态优势尽快转变成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的巨大优势。努力塑造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知名“品牌”,加速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规划依据(

14、一)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二)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三)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四)本溪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五)本溪满族自治县生态农业示范建设规划三、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 、指导思想根据我县资源、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全方位考虑生态农业建设对发展地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8坚持以“绿色屏障”建设为重点,突出东部山区特色,认真抓好山、林、水、田、路的综合治理,坚持以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

15、效益的统一。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手段,通过技术示范、政策调动、法律保障和科学管理,把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统一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为全县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二) 、规划原则1、高科技、高标准、高起点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高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成果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用的力度,坚持高科技、高标准、高起点原则,积极探索科技创新,营造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示范功能,

16、努力使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迈上新的高度。2、市场导向原则。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靠市场的拉动。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强化预测,安排市场需求面大、竞争力强,优质、高效的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技术的优化调整,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开放性,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3、整体协调原则。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必须做到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强调整体协调和综合平衡。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农民投9工、投资的积极性,工程项目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必须按总体规划的标准,分头组织实施,按时完成任务。4、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原则。由于生态农业的模式多样,因此,要结合不同类型实际,搞好区域分布。在工程模式、技术和政策方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更好地解决人类对物资要求的不断增长与自然资源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为此,一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二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三要坚持资源的共享性,做到边开发、边建设,以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5、经济效益为主的原则。注重项目间的协调统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的。四、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