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2055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 上的地位【内容提要】本文将七十子后学著述的论语、大小戴礼记、 孝经、 仪礼、郭店简及上博简中儒家文献等作品称之为“七十子后学散文”。七十子在年辈上有“先进”“后进”之分,在著述形式上有“述”“作”之别。在先秦散文史上,七十子后学散文处于上承史官记言散文、下启诸子说理散文的枢纽地位。 【关键词】 七十子后学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郭店楚墓竹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在世纪之交相继面世,为先秦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郭店简和上博简第一册中都有缁衣,这是礼记中原有的文章。上博简第二册中的民之父母,内容与礼记孔子闲居大体相同;第四册中的内礼,与大戴礼记

2、曾子立孝内容相近。上博简中还有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大小戴礼记相近的作品,如第二册中的鲁邦大旱、第四册中的相邦之道,都与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孔子应对弟子及时人的文章相近。特别是上博简中出现了以孔门弟子名字命名的文章,如第二册中的子羔、第三册中的中(仲)弓。虽然这些出土竹书的数量与大小戴礼记现有文章相比,还只占较小的比例,但它们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李零指出,郭店简“反映的主要是七十子的东西,或七十子时期的东西”。 “在数量更大,现在还没有公布的上博楚简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中的人物,如颜回、仲弓、子路、子贡、子游、子夏、曾子、子羔、子思等人,有些甚至就是以他们的名字题篇。它们是

3、七十子的东西,这点更明显。 ”他说:“这是我们的福气。 ” (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2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 页) 这些文献的出土对某些学术定论诸如认为大小戴礼记作于秦汉时代提出了挑战,它们表明,像大小戴礼记之类的文章完全有可能作于春秋战国之际七十子后学之手。新的资料引发我们提出“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论题。一 “七十子后学散文”释名“七十子后学散文”这个概念能否成立?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此前只有“七十二子”、 “七十七子”、 “七十子”之说 ,而从来没有“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概念。如果“七十子后学散文”概念本身就不能成立,那么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 “名者,实之宾也。 ” (庄子

4、逍遥游) 要论证“七十子后学散文”概念能否成立,关键是看有没有七十子后学散文这一史实。汉代文献记载了一些七十子后学著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汉书景十三王传载:“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 尚书、 礼、 礼记、 孟子、 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载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又载王史氏二十一篇,班固自注:“七十子后学者。 ”这些记都是解说礼经之作,传世的大小戴礼记就是选自这些记。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曾子十三篇、 漆雕子十三篇、 宓子十六篇、 子思二十三篇。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缁衣、 五行

5、、 成之闻之、 尊德义、 性自命出、 六德、鲁穆公问子思、 穷达以时、 唐虞之道、 忠信之道、 语丛,被专家断为子思学派之作。上博简中也有一些七十子后学文章,如性情论、 民之父母、 子羔、 鲁邦大旱、 从政、 昔者君老、 中弓、 内礼、 相邦之道等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论语的“记”、 “辑”、 “纂”都与七十子后学有关。据礼记杂记下载,孺悲从孔子3而书士丧礼,以此推测, 仪礼是孔子所述七十子所记。 孔子家语、 孔丛子中可能也有一些七十子后学文章。据此, “七十子后学散文”是指七十子后学著述的以论语、大小戴礼记、 孝经、 仪礼以及郭店简、上博简中儒家文献为代表的文章。有如此丰富的文献作为依据,

6、 “七十子后学散文”概念就不是出于个人的杜撰,它完全能够成立。“七十子后学散文”的外延很难确定,因为战国文章往往不是一次写定,它是由宗师口述,弟子作笔录,然后在传习过程中不断地被后学增删,这个增删的过程可能长达两三百年,大小戴礼记中有些文章的最后写定可能已到秦汉时代。因此, “七十子后学”既指七十子本人,也包括七十子弟子及其向下延伸数辈的战国秦汉之际所有儒家后学。但“七十子后学散文”的主体,则是由孔子口述而为七十子笔录以及由七十子口授而为他们弟子笔录的文章,说理散文的创新主要是由这两代人完成的。此后虽然也有一些七十子后学之作,但这些文章的艺术创新价值已经不大。如果不考虑儒家后学增删的因素,仅以

7、文章开题者为标准,那么我们可为七十子后学散文设定一个大致的下限子思及其弟子作品,所以战国中后期孟、荀等文章是排除在七十子后学散文之外的。那么,对大小戴礼记、郭店简、上博简中的某一篇儒家文章,怎样才能知道它是由七十子及其后学开题,抑或由战国中后期乃至秦汉儒生所作呢?这就要从思想内容、典章制度、文风、体裁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艰苦细致的考证。七十子后学文章虽然不断地被后人增删,在学术观点、篇章顺序以及文字上较初稿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动,但基本文风应该保持了初稿的原貌。对此,竹简本、帛书本、王弼本三种老子,郭店简、上博简和今本三种缁衣,上博简民之父母与今本礼记孔子闲居,郭店简和帛书两种五行,郭店简性自命出和

8、上博简性情论等,都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4拥有一批珍贵的出土竹简,像上博简子羔、 中弓等竹书应出于子羔、仲弓之手,鲁邦大旱也应该是出于七十子的记载。这些文章基本保留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文章风貌。结合传世古籍与出土文献,完全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非所有七十子后学文献都有文学研究价值,像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专载礼仪制度的文章,文字枯涩艰深,内容淡乎寡味,基本上没有文学意味,至多只能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研究的背景资料 。具有文学研究价值的主要是以下几类:1.片断语录体:论语中的语录部分, 礼记之坊记、 表记、 中庸、 缁衣。郭店简中几篇语丛也可归入这一类。2.问答记事体:论语中的记事问答部

9、分,上博简子羔、 中弓、 鲁邦大旱、 民之父母、 相邦之道,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 礼记之檀弓上、 檀弓下、 曾子问、礼运、 经解、 哀公问、 仲尼燕居、 儒行、 孝经, 大戴礼记之主言、 哀公问五义、 礼察、 卫将军文子、 五帝德、 子张问入官、 千乘、 四代、 虞戴德、 诰志、 小辨、 用兵、 少闲。3.专题论文:此类文章又可分四种情形:(1)大戴礼记之曾子立事、 曾子本孝、曾子立孝、 曾子大孝、 曾子事父母、 曾子制言上、 曾子制言中、 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 曾子天圆, 礼记之大学。这些文章大都是曾参的讲学记录,它们是最早的专题论文。 (2)礼记之祭义、 冠义、 昏义、 乡饮酒义、 射义

10、、 燕义、聘义、 丧服四制、 大传。这些文章都是典型的仪礼传记。 (3)学记, 乐记,大戴礼记礼三本。这些文章讨论教育、音乐和礼义,可以视为广义上的礼学传记。 (4)郭店简五行、 穷达以时、 唐虞之道、 忠信之道、 成之闻之、 性自命出、六德、 尊德义,上博简从政甲乙篇。这一组文章都是近年出土竹书。5上述文章除论语外,此前大都不在文学史家的学术视野之内。其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此前人们将大小戴礼记等文章断为秦汉之作,二是以为这些礼学文章属于典章制度,不在文学研究之列。这两大认识障碍,前一个已被扫除;至于第二个误解,只要将我们将上述论列的文章与孟子、 荀子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诸多相

11、似之处,既然孟子、 荀子可以作为文学史研究对象,为什么七十子后学文章就不能呢? 二 “先进”与“后进”, “述”与“作”孔子三十四岁开门授徒,七十二岁去世,从教三十八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年十七,鲁国贵族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从孔子学礼。如果孔子从教生涯从此时算起,则有五十五年教龄),他的弟子年龄跨度很大。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七十子之中年龄最大的是子路,小孔子九岁;年龄最小的是公孙龙,小孔子五十三岁,最大与最小之间相差四十四岁。而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大的是秦商,小孔子四岁;年龄最小的与史记所载相同,两者之间相差四十九岁。这个年龄差距足足跨越了两代人,事实上孔门弟子中有些人诸如

12、曾点与曾参、颜由与颜回就是父子关系。 论语先进载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清人刘逢禄在论语述何中认为, “先进”与“后进”指的是弟子及孔门之次第。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进一步指出,孔门弟子有前辈与后辈之分,像子路、冉有、宰我、子贡、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原宪、子羔、公西华,都是孔门弟子中的前辈,他们多问学于孔子去鲁之前;而子游、子夏、子张、曾参、樊迟、漆雕开、澹台灭明,则是孔门弟子中的后辈,他们多从游于孔子返鲁之后。而前辈与后辈的风气大不相同:“由、求、予、赐,志在从政;游、夏、有、曾,乃攻6文学;前辈则致力于事功,后辈则精研于礼乐。大抵先进浑厚,后进则有棱角;

13、先进朴实,后进则务声华;先进极之为具体而微,后进则别立宗派;先进之淡于仕进者,蕴而为德行;后进之不博文学者,矫而为玮奇。 ” (先秦诸子系年上,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8182 页) 为什么同出孔门, “先进”与“后进”的风气竟有如此大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春秋战国之际,伴随着宗教、政治、文化、风气和社会心理的巨变,士风逐渐由实趋华,尤其是魏文侯所开创的尊士养士之风,直接引导着社会心理和士风的深刻转变,士林阶层竞相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创造个性,以吸引社会的注意力。如果将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变革比做一个门槛,那么“先进”尚处于这个门槛之内,他们更多地接受春秋士风的影响,所谓朴实深厚、志

14、在从政、蕴为德行等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春秋士风的烙印,可以说“先进”是春秋士风的殿军;“后进”则处于这个门槛之外,他们重视文学,精研礼乐,务求声华,别立宗派,是战国士风的开启者。“先进”长篇文章可以辨识的有:宰予一篇:大戴礼记五帝德;子贡一篇: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仲弓一篇:上博简中弓;子羔一篇:上博简子羔(本文采用郭沫若十批判书的研究方法:凡文中涉及到某一孔门弟子的,就视该文为某弟子的作品)。 “先进”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子路、冉有、闵子骞、冉伯牛、原宪、公西华、曾点都没有长篇文章传世,尤其是孔子最得意的高足颜回,竟无一篇独立的长篇文章留下来。 “先进”是中国第一批私学弟子,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15、最大功绩,就是模仿史官记言记事,首开记述其师言行之风这一风气直接影响到“后进”和战国诸子百家。孔子本人述而不作,他仅在口头发表言论,弟子将老师言行载于简帛。“先进”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一模仿不亚于一场文学革命,因为那支笔伴随着官学下移而从史官转移到诸子手上,这是从先秦历史散文向先秦诸子说理散文嬗7变的枢机所在。如果说孔子开门办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史官文化向士文化的嬗变,那么七十子记述孔子言行就意味着散文写作在作家、内容、形式各方面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 论语卫灵公载子张问行,孔子告以“言忠信,行笃敬”, “子张书诸绅”。这条语录是孔门弟子记述其师言论的一个缩影,只不过子张属于“后进”,而记录孔子言行肇端于“先进”。七十子记录孔子言论,这种情形与苏格拉底在雅典市中心广场与游人讨论哲学、弟子柏拉图将其思想载于对话录一样,东西方的哲人在大体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