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1300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析新技术社会学产生的理论背景论文摘要:新技术社会学产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欧美,它有丰富的学术渊源: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观的汲取、科学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等。 论文关键词:新技术社会学;理论背景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产生较科学要更为悠久,对社会的作用也更为直接和深刻。但就社会学而言,对技术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发展,直至上世纪 80 年代才在批判传统技术社会观(传统技术社会观比较重视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未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对技术的作用,因而传统技术社会观又被称为“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技术的社会形成(建构)”理论及系列经验研究成

2、果。为了与新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呼应,也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技术社会学研究,以“技术的社会建构(形成)”为标志的技术社会学被称之为新技术社会学,其核心主张是“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简称 SST)或“技术的社会建构”(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yg,简称 SCOT)。新技术社会学的产生,主要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观的营养,深受科学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批判了技术决定论以及移植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结果。 1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观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曾经讲过:“马克思并不像科斯塔阿克塞洛斯所说的那样是一

3、位技术哲学家,也不是其他人所认为的主张异化的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社会学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家”(雷蒙阿隆,2000:91)。正是在这种前提下,马克思把对技术的研究引入其理论分析的视域之中,力图解释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阶级斗争、社会变迁之间的作用与关系,所以对于他而言, “技术不仅2构成了技术专家们感兴趣的主题,而且也构成了社会以及社会病态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主题”(Rosenberg,1982:34)。 新技术社会学的许多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就曾有过深刻的见解或预言。马克思运用辩证分析方法,不是把技术当作经济与社会的外生变量,而是强调了技术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之问的互动机制。一方面,他承认科学技术

4、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明确提出技术是生产力。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机器 67)。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他还认为, “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39)。此外,现代技术还促使社会分工和社会流动的变革。 “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方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

5、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资本论第1 卷:533534)。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马恩全集第 23 卷,664)。他还认为是技术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状况, “不列颠的蒸气和不列颠的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蒸

6、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3万分的革命家”(马恩选集第 2 卷,65,78);“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生产关系”(马恩选集第 1 卷,108)。因此,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同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包括技术在内的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 另一方面,他又承认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强调技术的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

7、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206)。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212)。资本主义正是由于其系统内部产生了加速技术变迁和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刺激和制度,才导致了生产能力的巨大扩展;正是在资本主义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和获取世界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大大地复兴并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此, “大工业把巨大的

8、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资本论第 1 卷,424)。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马恩全集第 25 卷,97)。但他辨证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历史作用的分析中指出,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恩选集第 1卷,253),为技术的社会化大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而在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4系已经变得太狭隘,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革命将要发生,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技术进步创造最积极的社会条件。

9、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恩选集第 1 卷,263)。此外,马克思还反思了技术发明的社会属性,揭示了技术或工艺学的社会本质。他认为, “引导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一样,不是作为个人天才的灵感火花,而是作为一种社会过程可以得到很好地分析”(Rosenberg,1982,8)。 “如果有一部批判的工艺史,就会证明,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资本论第 1 卷,409 脚注),从而表明是社会群体共同造就了某种技术的出现。他认为,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10、。马克思不是将资本主义技术的产生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认为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密不可分,这就是说马克思早已提出技术是社会地形成的。马克思认为,技术既是生产力,同时又是生产关系(因为技术有一个含义,即表现为人们的活动,有活动就必然有在活动中结成的关系), “机器像拉犁的牛一样,也属于经济范畴。以机器使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经济范畴”(科瑟,1990,49)。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纳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中,纳入到特定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关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关于技术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全景图。对于马克思对技术与社会关系所进行的广泛论述,大多学

11、者对他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者,有人认为马克思是技术一社会互动论者(参见牟焕森等)。 此外,马克思还对技术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对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深恶痛绝,并探索解决这种异化的社会途径。在 SST 的经典论文集(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收录有马克思的文章5“Themachineversustheworker”(DMackenzie,JWajcman,1985:7980)。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与工人的对抗性矛盾异常尖锐。虽然使工作变得便利,妇女、儿童也能从事工作,但失业的危险与日俱增,工人变得多余了。在工人与资本家的

12、对抗中,产生了许多发明,使资本家可摆脱工人罢工、反抗的威胁。如蒸气锤的发明使一半人下岗(1500 名雇工降为 750 名)。资本家在科学资源中寻求存在于其自身与工人之间的无法忍受的束缚的解决办法。那些工人还幻想着在传统社会分工劳动中的状况,他们的不满和防卫在机器面前变得毫无用处。资本支持科学为资本家服务,使倔强的劳动力变得俯首贴耳。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中指出,技术的后果并不是取决于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技术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社会的生产关系。他认为,机械的“资本主义使用”而不是机器本身造成了工人的悲惨处境。 “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是技术异化的根源,社会制度是造成技术非人性效应的根本原因

13、,它给资本家带来的是财富和资本,而给无产阶级带来的是劳动的重复、单调和被剥削程度的加深,以及贫困和愚钝等等,自由和主体地位完全丧失。所以说, “货币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恩选集第 2 卷:265)。马克思还揭示了要消除异化解放人本身,就要消灭私有财产,就“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技术的社会实现与社会制约问题。也有人认为行动者网络方法来源之一就是马克思阶级分析模式。关于法国电动力(VEL)的技术革新案例,社会学家托拉尼(ATouraine)运用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的冲突理论进行分析,认为现在的冲突双方是控制着技术研发的大公司与消费者(WE

14、Bijker,TPHughes,TJPinch,1987:87)。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许多有关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精辟论述与独到见解,为技术的社会建构(形成)论者提6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从社会形成的角度对技术进行研究也是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需要。 2 科学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 对技术进行研究的学术传统由来已久,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路线或纲领,成熟的技术社会学并未建立起来。重视社会对技术的制约作用,始于上世纪 30 年代初。强调研究科学发展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马克思主义者、苏联科学史家BM赫森发表了“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一文,认为是当时社会对力学的需要促使了牛顿原理的问世。受

15、这种观点的影响,默顿写出了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中对科技与经济发展(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科技与军事、科技与若干社会和文化因素(清教、文化背景、人口密度、社会互动、功利主义、信仰进步等)作了详细论述,认为 17 世纪英格兰的社会推动了科技发展。从此,17 世纪英格兰及西欧社会成为科技社会史家的研究热点而长盛不衰。研究科学史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贝尔纳,他的名著是 1939 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他一方面论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产的竞争和垄断、科研机构和人员、战争等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从科技的民族性上来探讨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具体分析了老工业国(如英、法、

16、德等欧洲国家)、美国、东方国家(印度、日本、中国、伊斯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科技发展的不同特点,其不同主要是由于社会(地理、资源、人口、经济、政治等)条件的不同。但由于其本人的政治观点所限,他对科技的计划控制(如苏联模式)大唱赞歌,我们重要的是学习他分析问题的方法而非具体的结论和观点。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耗费了大半生精力专门研究中国的科技问题,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全面而系统地对 4000 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作了历史性的概括,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7统、思想体系等因素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他说:“无论是谁,要阐明中国社会未能发展近代科学,最好还是从说明中国社会未能发展近代商业和工业的资本主义原因着手。 ”他认为,科学技术必定要受它们得以产生的那个社会的影响,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是具有历史根源的(陈凡,康荣平,1990)。可见,关心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是有较为悠久的学术传统的。 3 对技术决定认的批判 虽然对技术的历史学、哲学研究早已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