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0951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 系的实证研究摘要:为了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消除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我们选取了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和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两个指标,采用 1990-2004 年相关数据,使用 Granger 因果检验和 SPSS 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两者间互为线性因果。结论揭示的规律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为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经营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地规模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农业转型的重

2、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它冲击了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促进了多种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配置和组合1;繁荣了城市经济;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土地抛荒)。 一、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在我国土地仍然是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对现金型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替代2。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一个正常农村劳动力都可以通过与土地的结合换取自己生活必需的农产品。二

3、是对农村中那些不具有劳2动能力的人(如老年人、残疾人等)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出租自己的土地获得的租金(通常是农产品的形式)来养活自己,因此农民普遍对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非农收入越少的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强。 现阶段由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吸引作用,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向非农领域转移。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户的家庭收入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体到某个的农户来说,其因打工获得的工资收入往往超过农业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3。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随着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中的重要性的下降而减退。这是因为当农户现金收入的提高时,农户以货币收入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不再强烈需要

4、实物形式的保险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下降,从而又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在发达地区的农村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广东南海的土地股份模式以及温州模式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两个假设:(1)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2)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下降又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即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二、农地社会保险功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1.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如上文所述,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农村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表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劳动和土地的结合生产出供自己消费的农产品。二是对

5、农村中那些没劳动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农产品形式的租金来养活自己。所以无论对有无劳动能力的农民,农地都是以农产品的形式来提供社会保障的。于是笔者以农产品的货币形式3即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下文简称 NYSR)来衡量农地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力度。 由于通常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民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即农民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非农业生产。于是笔者以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下文简称 FNLL)作为衡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指标;同时笔者还选取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下文简称 GZSR)作为一个辅助说明指标。采用 19902004 年的相关数据作

6、为样本通过分析和计算来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2.Granger 因果检验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使用 EViews5.0 软件对 FNLL 与 NYSR 这两个指标进行 Granger 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1 所示。 3.SPSS 回归分析 Granger 因果检验的结果只是对真正因果关系的一种支持,不能作为最终依据,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4。为定量分析 FNLL 和 NYSR 相互间的关系,笔者再使用 SPSS13.0 软件对这两个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 2 所示。 4.两种检验的结果 Granger 因果检验结果说明滞后阶为 2 时,FNLL

7、 和 NYSR 分别在 62.93%和96.59%的置信度下将原假设拒绝,而在其他滞后阶下接受原假设的概率较大。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两年后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的下降,同时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同样也对两年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增加和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两年后集中显现。 SPSS 回归分析结果说明 FNLL 和NYSR、FNLL 和 NYSR 间高度负相关且存在线性关系,从回归方程来看,非农劳4动力比重(FNLL)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带来 0.72 个单位农业收入比重(NYSR)的减少。同时,农业收入比重(NYS

8、R)每减少一个单位更会导致 1.13 个单位非农劳动力比重(FNLL)的增加。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比重的下降,而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更刺激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上述结果可以印证笔者的假设,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获得了大量工资收入,导致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的下降,从而降低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而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下降又反过来促进了同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促进农民通过非农途径获得现金收入,实现以现金收入对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完全或部分的替代,降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依赖性的重要

9、途径。而只有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少了才能减弱这部分农民对土地经营的意愿5,从而放弃全部或部分农地经营权,再通过农地流转和农民的有效经营来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农地的有效流转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留在农村有效地经营农地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枢纽6。 按上文的思路,笔者就如何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政府应有效引导、规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担部分转移成本,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7。结合现阶段经济现实,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10、,政府应采取的相关措施有:第一,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础5设施的建设。这不仅能满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而且还为他们的子女提供较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起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和服务系统,法律服务系统,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对农民工造成的损失。第三,加强观念引导,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简化手续,防止乱收费。在转移形式上,非农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鼓励农民跨省转移;非农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应鼓励农民到本地乡镇企业中工作,以减少转移成本。 2.为实现农地经营权的顺利流转,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第一,通过组织协调,提

11、供流转信息和场所,扩大耕地流转的范围,协调供需双方关系,促进耕地流转顺利进行8。第二,通过规范管理,促进耕地流转的规范化,减少耕地流转纠纷;做好土地流转后经营状况监测,确保耕地不流失和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3.为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应采取三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越齐全越能减少农业经营中不确定性因素对农民的影响,农民的投资越能看到成效。第二,扶持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以政策作支撑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扶大扶强品牌产品,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三,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特别要做好农业信贷服务,保证贷款资金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户手中。同

12、时要处理好财政和金融的定位以及两者的协调、分工问题,实现农业信贷项目(机构)的可持续发展9。 参考文献: 1 李瑞芳,何美丽,郭爱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7. 2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 3 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动:成因及合理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2005:43-44. 4 美詹姆斯 D.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M.刘明志,译.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9:75-76. 5 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5):28-33. 6 李厚廷.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0. 7 薛国琴. 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成本、收益J.农业经济,2006,(7):30. 8 林善浪.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意愿和行为特征基于福建省和江西省224 个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0. 9 高艳.我国农业信货对农民增收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