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662418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144 大小: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考心理学串讲班讲义_下_(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第一章第一章 实验实验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概述第一第一节节 实验实验心理学的心理学的产产生与生与发发展展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一)欧洲哲学流派对心理学的诞生1、唯理论: 笛卡儿2、经验主义:霍布斯和洛克3、联想主义:培因(二)实验生理学对心理学诞生的贡献1、16 世纪,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进行了解剖学研究。2、 “解剖学之父”维萨留斯对解剖学进行系统的研究。3、哈维生理学的奠基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4、18 世纪,列文霍克生理解剖结构,微观生理学的基础5、哈勒,实验生理学之父。

2、6、1811 年,贝尔和马戎第发现脊髓运动和感觉神经的区别。7、18331840 年,德国缪勒,提出神经特质能说。8、1840 年,德国的雷蒙德发现了神经电冲动现象。9、1850 年,赫尔姆霍茨测量了青蛙的神经传导速度。10、1961 年,法国布洛卡发现失语症与左侧额叶的病变有关。11、1869 年,英国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12、德国弗里茨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的功能。二、二、1800-1850 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发现2、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提出3、感觉的研究4、颅相学5、脑机能定位说6、反射动作的发现7、神经冲动的电

3、性质8、神经冲动的速度的测定9、人差方程的提出(1)复合实验(2)反应实验人差方程的解释网膜边缘说感知觉方面的解释中枢神经的解释三、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三、实验心理学的兴起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一)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与心理物理学的产生1860 年出版第一部心理物理学专著第一,提出测量人的感受性的三种心理物理学方法。第二,提出了感觉“阈限”的概念第三,提出了“负感觉”概念,用负的数量来表示无意识现象。(二)赫尔姆霍茨在知觉方面的贡献1863 年,出版听觉与音乐学的生理学基础 ,一部听觉心理学的经典著作。1867 年, 生理的光学出版。(三)冯特的对于感知觉的贡献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4、1、1862 年,出版对于感知觉的贡献 ,此书中正式提出“实验心理学” 。冯特的第一部实验心理学著作。2、1867 年, 生理心理学原理出版。3、1879 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4、1896 年,出版心理学大纲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一)卡尔斯顿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二)埃利亚斯缪勒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三)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无意义音节实验方法的提出,1885 年,第一部专著记忆 。(四)马赫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1875 年, 运动感知觉学说(五)邱尔佩与符茨堡学派(六)铁钦钠与他的实验心理学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

5、发展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一)行为主义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二)信号检测论与现代心理物理学(三)认知心理学与现代实验研究方法第二第二节节 心理学心理学实验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的一般程序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一)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含义:选择研究领域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策略:从基础理论的角度选题从实践应用角度选题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选题(二)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1、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2、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依据3、创造性和创新性4、根据研究者自身的学科兴趣而定(三)文献的查阅1、意义第一,全面了解历史与现状第二,选择角度与切入点第三,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2、研究文献的种类专著专

6、业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集索引电子出版物和电子学术期刊网络文献数据库3、研读文献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1、如何提出问题2、如何提出研究假设对研究问题可能的结论的一种预期。特点:科学依据预测性可验证性基本方法: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三、研究设计与实施三、研究设计与实施(一)被试样本的选择1、被试样本背景信息的控制2、选择被试样本的方法完全随即取样随机分层取样等组匹配取样个案样本取样3、确定样本容量(二)选择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三)研究变量与额外变量的控制(四)课题实施的进度及应注意的问题1、及时调整2、及时解决3、及时交流4、科学管理四、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四、数据整理与统计分

7、析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结果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注释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心理实验实验的的变变量与量与设计设计第一第一节节 心理心理实验实验的含的含义义及基本形式及基本形式一、含义一、含义心理实验: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二、基本形式二、基本形式在所想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多种条件中,一次只操纵改变一个条件,使其变化,观察、记录、测定与其相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搞清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这就是实验的基本形式。第二第二节节 心

8、理心理实验实验中的中的变变量及其控制量及其控制一一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一)自变量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当自变量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的变化,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 (自变量是有效的) (二)自变量的种类: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三)自变量的控制1、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4、控制呈现的刺激方式包括时间长短、呈现次序、空间位置等二、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二、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一)因变量因

9、变量既被试的反应,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1、因变量的可信度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二)因变量的种类1、准确性方面的指标2、速度或敏捷度方面3、刺激的强度水平不同4、概率或频率5、反应的强度或力量6、各种心理测验的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7、高次反应变量(三)因变量的控制1、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准确真实的度量变化3、反应指标的平衡三、额外变量及其控制三、额外变量及其控制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如不控制额外变量,就会弄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因变量的变化引

10、起的,因而就不能得出结论。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就被称为控制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是否能成功的控制那些额外变量。额外变量的控制按实验程序进行的主试被试相互作用指示语:主试为交代任务向被试所讲的话。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示语。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要保证被试确实懂得了指示语。指示语要标准化。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要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控制额外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要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缺点:研究结果缺乏推论的普遍性2、恒定法

11、:就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缺点:实验的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被试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用具有高相关的特点,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把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的特点匹配成相等的。4、随机化法:是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中去。从界定的被试总体中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法抽取被试样本。由于随机取样使总体中的各个成员有相等的计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使样本保持有与总体相同的结构。随机取样后,再把随机抽出的被试样本随机的分配的各处理中去。 5、抵消平

12、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6、统计控制法:做完实验后采用协方差分析(或共变数分析) 。把影响结果的因素分析出来,以达到对额外变量的控制。这种事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法。第三第三节节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一、实验设计与评价标准一、实验设计与评价标准(一)实验设计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方面 形成统计假设,并为验证假设,搜集和分析数据制定有效的计划。阐明实验统计假设所遵循的决策。按计划搜集资料。按计划分析资

13、料。对统计假设的真伪做出归纳性推论。(二)评价标准1、能够恰当的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2、恰当的控制无关变量3、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一、真实验设计一、真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真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研究是检验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要求较高,在使用这类实验设计时,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的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更能客观的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一)完全随机化设计(一)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化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处理。1、随机实验组控制

14、组前测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R O1 X O2R O3 O4(2)设计的评价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基本控制了绝大多数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组。安排实验组和控制组。缺点:使用前测的反作用。(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对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两类方法可以使用。A、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B、协方差分析法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1)设计的模式R X O1R O2(2)设计的评价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无前测采用随机化原则(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 参数: t-检验非参数: 曼-惠特尼 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3、随机多组后测

15、设计(1)设计的模式R X1 O1R X2 O2R X3 O3(2)实验结果的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纽曼-丘尔斯(N-K)检验或其他成对比较方法。(二)多因素实验设计(二)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自变量) ,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1、完全随机析因设计的类型因 素:大写字母 A B因素的水平:对应的小写字母 a b(*):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A * B a1 a2 b1 b2 b3 2 * 3A * B * C 2 * 3 * 42、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是指研究者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若干组(分组的个数等于实验处理的个数) ,同时用随机的方法分配每一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的模式R a1b1 O1R a1b2 O2R a2b1 O3R a2b2 O4R a3b1 O5R a3b2 O63、双因素析因设计的主要效应和交互作用的效应 主效应:指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交互作用:指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1)2x2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 R a1b1 O1R a1b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