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8645388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 文题 目:浅 谈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姓 名: 崔平兰 单 位:临夏州永靖县川南小学 电 话: 18793055162 浅浅 谈谈 数数 学学 与与 生生 活活 的的 联联 系系永靖县川南小学 崔平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生活成为数学教学美丽的旋律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灌输,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

2、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面向 21 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 ,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 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3、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启蒙数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

4、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了 1本书、1 只小鸟、1 棵树、1 根小棒、1 个国家、1 粒葡萄、1 串葡萄、1 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 1 个个体(1 根小棒) ,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 1 个集合(1 捆小棒) ;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 个国家) ,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 粒葡萄) 。这样便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

5、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6、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可以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可以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等。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课堂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

7、乐园、创新的摇篮。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测一测、量一量,让学生感受 50 米、100 米、800 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到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

8、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家、邻居家或父母单位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就可以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

9、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还可以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五、注重联系实际,促进学

10、生个性发展“新基础教育”指出,应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向的信息传递,而且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这样,学生既能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能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如:认识“人民币”后,把课堂变成“小商场” ,让学生模拟买东西。学生兴致高涨,有的“柜台”还模仿商场打出了“八折”、 “九折” ,一些学生就向我讨教“八折” 、 “九折”的意思只有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六、练习形式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

11、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和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总之,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学生会

12、把我们所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只有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