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一挤压逆冲活动,新生代早期( 古近纪) 发生第二次的伸张松弛一挤压活动,中新世起,断裂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这一状态一直延至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 3 ) 广从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再度活动,根据活动性或活动强度的差异,总体上可分为三段:从化灌村以北为北段;灌村至金盘岭为中段;金盘岭以南为南段断裂活动性南段最强,中段次之,北段最弱北段自第四纪以来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中段活动主要发生于距今5 万年前,其后活动微弱或以蠕动方式活动,控制第四纪沉积的分布而没有切穿第四系;南段在5 万年以来至少发生过两次剧烈活动,第一次活动时间距今约4 .5 万年,第二次发生时间距今约2 万年,活动呈“幕式“突发性活动特征,两次活动在西淋岗地区错动了晚更新世沉积层,累计错距达6 m 4 ) 断裂历史活动性研究以及现今活动性探测结果都表明,广佛地区是广从断裂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段,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关键词:广从断裂,活动断裂,断裂活动性,广州I l蓁薹荔萎雾薹囊囊萎霎一霎薹萋霪蓁誓蠢薹羹薹璧羹薹羹蠡鬟雾鬓蓁i 鋈墓薹羹霾霎鋈囊羹霎薹| 璧妻薹雾薹? 攀临囊鍪蓁霪霪囊羹妻囊~,曩萋囊羹菱蓁霎羹篓季羹羹;鍪羹螽雾囊荔薹羹馨鍪蠹篓蓁荔囊妻霪薹薹薹薹;霎薹i 益烈羹薹薹蓁霪首型羹÷震辇瑟鋈妻蓁妻奏冀薹喜蕊雾囊囊鍪i 霾曩冀垂蠢鬣荔窭薹薹茎.篓羹需坦蠢冀蓁萋| 冀篓鋈霎薹薹萝雾茎誊薹篓奏羹m 薹萋萋赢;塞萄雾J 相萋冀羹霎萎| | 耋塞蕊鋈篓篓塞薹;鏊蠢鎏冀蒌鬻菱囊要塞.羹薹塞奏蓁妻| 奏篓蚕錾萎霉J _霾霾一霎囊攀囊罩囊蓁雾毒:篓秦璧蓁蚕冀萎| 蓁妻。
冀囊薹薹茎5 霪薹鍪! 蓥重? i ;囊鍪囊雾篓霎耋耄萎;薹薹晕霎篓萋;薹羹墓薹攀荔薹:耄陕望蓁i 耄鍪霎墓霪薹薹耄薹遣薹萋羹薹羹羹9 篓雾霎一耋薹蚕璧蓁! 薹羔囊雾! 交篓‘妻霎雾一霎霎善霎誊j 奏荔篓1 薹E 荔蓁霪噩差雾荔霉篡鬟耋蠢囊| 摹囊囊| 雾蓦蕈羹荔擎薹薹鍪薹璧蚕薹篓璧薹差薹| 耋蚕萎薹篓毫;薹霎霎篓:霪荔篓羹r ——一走出物理探拳性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实施物理探究性教学时存在以下误区一、用频繁提问代替探究有些教师认为,探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多提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于是,这些教师打着探究性教学的旗号在课堂中频繁提问,既不管有无必要,也不管问题之间有无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实,如果提出的问题只浮于表面,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出来,这又何须探究呢? 所以说,浮于表面的频繁提问,不但没必要,反而有害,导致学生根本不去探究问题的本质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最大特征是“问题探究”,也就是说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觋问题,提出设想,发表见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以培养其创造性品质片上有所反映,可以通过航片判读法来鉴定活断层判读程序为:①从线性构造中找出可疑的断层,确定标准地形面及其位移方向;②表示活断层的准确程度,推测标准地形面的时代及其位移量;③确定活断层的活动度 2 ) 卫片解译用遥感方法对卫片进行解译,也是辨认活断层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遥感解译后的卫片存在以下影像,可能为活断层①线性分布的湖泊和滓地;②水系向~边迁移;③基岩山崖与第四系呈真线或折线接触;④第四系的组成、厚度和含水量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均匀的线性接触带;⑤热红外线影像异常带和接触带4 .地震监测法地震与活动构造有密切关系,常常在活断层上发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用精密地震仪台阵,监测微震震中位置,可以确定断层及其活动性5 .地球物理方法地壳介质不连续引起岩体物性的异常和变化,比如:①沿断层带地热异常,地热数值偏高;③沿断裂带重力异常,地电、地磁或各种气体数值~般偏高,在不同地段差异显著另外,断层是地质体中的一种界面,断层两盘发生错动,造成不同物性的地质体接触,或发生物性层面的错断,因此,在地球物理特征传导性上存在明显差异。
可以通过此方法确定断层是否存在及其活动性地球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地壳地震反射剖面法、地壳地震测深法、大地电磁测深法、重力法、航磁法等6 .地球化学方法断层在活动过程中引起了各种地球化学作用,如压溶、动念重结晶、断裂变质、动力分异、y 射线强度异常和氡气高浓度异常等地球化学异常,因此,可以通过地球化学方法来测定这些异常现象,从丽可以确定活断层及其活动性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断层气测量法和Q 形迹及y 射线测量法等 二) 直接研究方法1 .断层测年法测年通常是测定表层或火山沉积年龄,有时是测定断层面充填物( 如碳酸钙、石英脉等) 年龄,从而研究断层活动历史如果这些断层充填物没有再破裂,其年龄可提供最晚一次断层作用的最新年龄测年方法可以分为实验室方法( 表l —1 ) 和非实验室方法( 包括植物年龄( 树木年轮、地方法) 测年法和砾石风化晕法等) 表1 .1 几种常用的现代测年方法方法名称测定物质测年范围C 1 4木炭、贝壳、淤泥、有机质土壤、骨头1 0 2 ~5 ×1 0 4热释光( T L )陶片、烘烤层、黄土、方解石、砂土1 0 2 ~1 0 6光释光 同热释光1 0 2 ~1 0 6 ( O S L )电子自旋断层泥、贝壳、骨头、钟乳石、泉华、 1 0 3 .。
1 0 6 共振( E S R )钙结核K - A r 或者 玄武石、云母、长石、角闪石、海绿石1 0 4 1 0 9 4 0 A r /3 9 A r铀系法( U )钟乳石、钙结核、骨头、年轻火山岩1 0 3 ~ 4 ×1 0 6裂变径迹( F T )磷灰石、锆石、云母、榍石、玻璃1 0 2 ~1 0 9孢子长花粉细粒沉积物Q ~E所有测年技术都可能有相当的误差,一方面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测年技术,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测定,使结果互相印证,以便得到更可信的年龄2 .槽探法槽探法是研究活断层活动特性、确定其重复活动时间间隔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研究跨断层的最新沉积是否被断层错动及其错动幅度;提供含碳物质的样品来测定绝对年龄,以便判定错动的时代;揭露重复错动证据,以判定间歇错动的时间间隔61 .2 .3 研究区研究历史和现状地矿部门于2 0 世纪6 0 “ - ' - ' 8 0 年代在本区开展了l :2 0 和l ;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9 0 年代和本世纪初在又在本区进行了1 :5 万和1 :2 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前人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对本区的主要骨干断裂进行了厘定,广从断裂、瘦狗岭断裂等深大断裂都反映在l :2 0 万、1 :2 5 万、l :5 万等地质图及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
8 0 年代中期,严国柱曾经较为系统地研究过广州一从化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演化历史由于本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范围之内,从2 0 世纪8 0 年代丌始,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形成,即成因问题成为了本区地质研究的一大热点,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黄镇国的《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演变》( 1 9 8 2 ) ,对珠江三角洲的基底及基底地貌、三角洲周边和内部的断裂构造体系、沉积序列和本区的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环境气候变化等都做了深入的分析珠江三角洲为断块型三角洲( 张虎男,1 9 8 0 ) ,黄玉昆( 1 9 8 3 ) 、陈国能( 1 9 9 5 、1 9 9 4 、2 0 0 2 ) 对本区的北东、东西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做了进一步的厘定、并通过研究它们与三角洲形成的关系,揭露了本区的断裂的最新活动性对三角渊发育的控制关系,从而探索了这些断裂的活动特性此外,随着工程地震烈度的鉴定,特别是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广州地铁与各类要求进行工程地震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点工程很多,对本区的颤裂的新活动性的考察与研究日益增多,如严国柱( 1 9 8 6 ) ,魏柏林( 1 9 8 8 、1 9 9 5 、2 0 0 0 ) ,丁原章( 1 9 9 5 、1 9 9 8 ) ,陈伟光( 1 9 9 1 、2 0 0 1 、2 0 0 2 ) 等。
这期间,除了使用传统的地质地貌方法观测断裂带显示的新破裂强度、新地层的切割情况以外,还大量使用工程钝探技术、热释光( T L ) 、1 4 C 等测年技术、物探技术以及通过测量断层逸出的汞、氡等的含量来研究断裂及其隐伏地段的新活动性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带在广州至从化之问断裂形迹明显,破碎带较宽,发育各种构造岩,它们具有多期性,是广州地区一条重要的N E 向骨干断裂测年结果数据显示该断裂带在晚更新世发生过较强的活动,断裂沿线有历史地震发生,为本区一重要的活动断层1 .2 .4 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虽然前人对广从断裂带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片面涉及而已,而非系统的研究,留下了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对隐伏在第四系覆盖72 .1 研究区范围第2 章研究区地质背景研究区以广州城区为中心,涵盖了广州市最新行政区域的中南部和北部大部分区域,包括了广州老城区的全部和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以及番禺区的大部,地理坐标范围是N 2 2 .9 7 ~N 2 3 .7 2 E 1 1 3 .1 5 ~E 1 1 3 .7 5 2 .2 地形地貌特征研究区地势上总体为北高南低,地貌类型有中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以丘陵为主,三角洲平原和山间河谷平原次之,中低山区最少( 图2 一1 ) 。
1 .中低山区( I 、I I )广州市区北部为九连山余脉,以山顶海拔高度8 0 0 .1 2 0 0 米和5 0 0 .8 0 0 米分为中山区和低山区中山区分布增城的北部,构成山地的岩性以花岗岩为主,次为碎屑岩中山地区地貌陡峻,坡度在3 5 度以上低山区分布在从化流溪河水库周围与增城的北部,构成山地的岩性以花岗岩为主低山地区地貌比中山缓和,坡度一般为2 5 .3 5 度2 .丘陵( I I I l 、I I l 2 )以山顶海拔高度2 5 0 一5 0 0 米和1 0 0 .2 5 0 米分为高丘陵区和低丘陵区高丘陵分布在市区的东北郊、增城的北部、从化与花都交界处,按组成岩性的不同可分为变质岩高丘陵区和花岗岩高丘陵区变质岩高丘陵区由元古代变质岩组成,丘陵高度和坡度较大,山顶高度一般为3 0 0 米以上,山坡度2 5 —4 0 度,被切割后形成较深的谷地,有的已建成水库,如磨刀坑水库风化层较薄,一般小于5 米多发育瀑布,如白云山东南坡花岗岩高丘陵区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丘陵高度和坡度较小,山顶高度一般为3 0 0 米以下,山坡度1 5 .2 5 度,风化层较厚,可达2 5 米侵蚀强烈地区,地表常出露球状花岗岩基岩。
低丘陵主要分布在从化街口以东和温泉以南的中南部,增城北部,黄埔区南岗以南、番禺以北等地按岩性的不同可分为碎屑岩低丘陵区和花岗岩低丘陵区花岗岩低丘陵区,坡度1 5 度以下,风化层较厚,多达2 5 米以上存在多级侵蚀面,其中以1 3 0 一1 5 0 米、2 0 0 一2 5 0 米较明显碎屑岩低丘陵区,由泥盆系组成,丘陵高度不大9汊道沿岸地势低平,海拔小于5 米,汊河众多,沉积物细小2 .3 地质构造背景2 .3 .1 构造发展简史研究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华南褶皱系粤中拗陷区( 图2 .2 ) ,本区前震旦纪时期是陆块、陆核形成阶段,形成了前加里东构造层;震旦一志留纪时期属于华南加里东地槽的一部分,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本区大陆褶皱隆起,造成宽广的加里东褶皱带,它们为晚古生代地层不整合覆盖,成为前泥盆纪的褶皱基底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是本区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处于地台沉积环境,沉积建造主要为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建造,属于稳定型沉积建造系列始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使晚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形成以箱型或开阔型为特征的过渡型褶皱,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