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40872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和谐社会”的含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维持社会稳定的几个因素分析兼论 “和谐社会”的含义内容提要: 在功能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哪些因素或者什么力量维持又怎样维持着一个社会的稳定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为此,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社会化、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宗教、生产力、社会分工、来自外部的威胁、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等因素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和谐社会”的含义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认为“和谐社会”首先是一种稳定的社会,这些因素的合理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 关键词:社会稳定因素“和谐社会” 一、问题与方法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1 这是一个很多社会学家一直在努力回答的问题

2、,自然也就成为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中的一个部分。2 所以,在众多的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的观点中,有如下一种说法:“社会学是一门有关社会稳定和变革的科学。这种界定在国际社会学界是有共识的。 ”3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当问及“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实际上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理性指向: (1)社会是如何起源的? (2)社会是由什么构成的?或者社会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3)社会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或者什么力量维持又是怎样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4)社会为什么能够发生变化?或者什么力量导致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5)社会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等等。 2显

3、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尽管这是一项宏大而艰辛的工作。正因为这样,在社会学乃至其它社会科学的历史上,研究者就以上五个问题作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 试图从历史的声音中,在以上问题(3),即“哪些因素维持又是怎样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上,吸收前人的观点,总结出一个综合性质的回答本文的中心任务。这明显带有“功能主义”色彩。在社会学中,功能主义既是一个理论大户,也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和视角。功能分析的首要兴趣是探讨部分对维持系统(或导致系统解体)的作用。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种功能,或是积极的(正功能),即有助于维持系统存在;或是消极的(负功能),即造成系统的解体和变迁。一

4、个部分对于整体系统的作用往往是双重的。功能主义的中心问题是分析出这两类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只分析各因素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二、因素分析 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婴儿是一个毫无自助能力的有机体,他对外界一无所知,他的生物潜能既广泛又不确定。因此,任何社会如果任其发展,必将构成对社会的威胁。所以,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必须在他人(如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等)及整个社会(如学校、职业场所、大众传媒等)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学习社会的文化和规则。学习的过程,就是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就是内化社会规则、认同社会角色与价值观念、培养人格特征

5、以及模塑社会行为的过程。虽然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一般到青年时期就可以完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个人社会环境的变化,继续社会化或者再社会化可能伴随人的一生。4 虽然社会化本是一个属于个体的微观概念,但是,一旦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所有的3社会成员都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就会产生了一个属于全社会的宏观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可以相互沟通和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和方式摆脱了本能的支配而具有了他人或者社会的取向,变成了社会行为“社会的的行为应该是这样一种行为,根据行为者或者行为者们所认为的行为的意向,它关联着别人的举止,并在行为过程中以此为取向。 ”5 也就是说,人们在行为时,都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或者需要遵循的规范

6、,这就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具有非常宽泛的功用意义,且所有这些意义都不完全相容。 (TerryEagleton,1991)”在原初的意义上,意识形态(ideology)指的是一种关于特定使命的科学学说;它力图通过抑制人的偏见,并以理性至上的思想武装人,最终达到服务人、甚至拯救人的目的。6 这是褒义的意识形态。在我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般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这是中性的意识形态。其实,在马克思那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有很强的阶级性的,为了阶级的利益,它有掩盖真实情况的功效,是统治阶级用来

7、压制和欺骗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是贬义的意识形态。顺便说一句,意识形态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被传统马克思主义扭曲得较为严重的概念之一。7 虽然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具有多重的含义,但并不影响它对一个社会的整合功能。它为全社会的成员提供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左右着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也代表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利益观念。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内可以保持一致以免冲突,对外则可以防御侵犯。 至于社会的制度规范,它的产生一开始就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制度与规范的内容,主要是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界定,4是社会行为所依据的标准,这就保持了个体

8、行为与制度规范之间的一致性。8 宗教宗教的基本要素是信仰和膜拜仪式,它们将信奉它的人们统一在一个称作教会的共同体之中。 ”9 社会学家特别重视宗教对于一个社会的整合作用,其中涂尔干、韦伯的主张尤其经典。在涂尔干看来,生活在一个宗教组织里的人们,相互整合、相互团结的程度是很高的,这避免或者减少了一些社会悲剧(如自杀现象)的发生。10 而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同样说明了宗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宗教的两个基本成分中,信仰是集体意识的来源之一,是共同体团结的基础;而膜拜仪式也绝对不是多余的东西,通过它,集体的意识和一致的行为不断地得到了强化。所以,宗教对于一个社会的稳

9、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当然,在不同类型的宗教组织之间,宗教也是产生冲突的来源之一。 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从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维持社会的稳定。首先,物质资料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在这一点上,作为衡量获得物质资料水平的生产力对于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被当代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为新的意识形态。在法兰克福老一辈的理论家中,把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同意识形态所起的社会作用相等同,认为科学技术起着掩饰多种社会问题,转移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阻挠人们选择新的生产方式,维护现有社会统治和导致社会堕落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人

10、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曾经就说过:“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判的科学本身,皆为意识形态;科学之所以是意识形态,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人们发现社会危机真实原因的形式(霍克海默,1977)”马尔库塞在其名著单向度的人中,对科技异化为意识形态问题,作了更深入、全面、系统的5论述和批判,科学技术“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11 最后,哈贝马斯则对其前辈们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指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它的直接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高度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阶级差异和对抗的消失,而不是像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成了统治人和扼杀人的自由的一种

11、极权性的社会力量。哈贝马斯进一步认为,科学和技术,今天不仅成了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成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作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它为统治进行辩护或者论证的标准是非政治性的,因为这个社会统治的合法性是“从下”, “从社会劳动的根基上”获得的。也就是说,它是依靠科技进步的成果,依靠对个人需求的补偿所取得的广大居民对制度的忠诚获得的,而不是“从上”,通过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获得的。哈贝马斯强调指出,技术与科学作为新的合法性形式,它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的旧形态,已经成为一种以科学为偶像的新型的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的意识(哈贝马斯,1968)。 所以,在现代社会,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无论是否

12、被异化为意识形态还是被用来建筑统治阶级合法性的基础,它都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分工法国著名的社会家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集体意识和强制性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压制性的手段取得的一致;而有机团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形成的团结。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来源。关于这一点,概而言之,涂尔干的逻辑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了交往与互动的频率,交往频率的增加导致了威胁社会秩序的资源竞争;对资源的竞争引起了劳动的专业化,而专业化分工又产生了彼此间的差异和相互依赖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道德上的相互约束。当然,社会分工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有意设计的,只是,分工

13、对恢复“无节制的竞争所毁灭的”社会秩序来说是不可缺6少的。12 相互依赖的压力实际上就是有机团结的基础。涂尔干得到这个结论的主要实证依据之一是,现代社会中的压制性法律(如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比例减少了,恢复性法律(如民法)的比例增加了,这与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3 涂尔干如此赞扬社会分工对与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还有一个重要但往往被人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作为现代社会动力来源之一的社会分工,高度弘扬了人类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主题“人性”。涂尔干主张存在双重的人性:个性和共性。在个性和共性的数量关系上,涂尔干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个性和共性在总体人性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发生着变化。

14、在传统社会,共性占了绝对上风,而在现代社会,个性才开始张扬。 “个人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的,它只是随着文明发展才逐渐产生出来。 ”14 因为“事实上,低级社会并没有给个人的人格留下任何余地, 当然也谈不上人为地限制和压制它们,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根本不存在这些人格。 ”15“你见到了一个美洲土著,你就见到了所有的美洲土著。相反,如果没有事先的暗示,我们一眼就看得出两个文明人的差别。 ”16 进而,涂尔干认为不同的人性内容与不同的社会团结形式紧密对应, “前一种团结(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基础上的,而后一种团结(有机团结)是以个人的相互差异为基础的。 ”17 涂尔干认为造成个性和共性在人性中比

15、例变化的社会原因:社会才是个体差异(或者个性)的重要来源,社会分工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以,社会分工孕育了人性中个体性的发展,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有机团结。和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人们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彼此之间不再处于“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可怕境地,而是“彼此相依、唇亡齿寒”的情形之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相互沟通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这就减少了冲突的可能,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这种观点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符合的相当好,社会动荡在现代社会中明显比在传统社会中少了许多。 7这使笔者想起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马克思所称呼的“劳动异化”。在早期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问题及其根源的分析

16、是借助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展开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问题表现为,工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18虽然对这四种异化的解读存在不尽相同的意见,但在下面这一点上没有疑问:马克思关注现代性对个性的压抑和歪曲,并对此保持批判的态度,进而为铲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埋下伏笔。如果我们接受了涂尔干的人性观点,那么关于现代人性被如此“异化”的说法,就多少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在涂尔干看来,在与现代社会相对立的传统社会,人性中的个体性是根本不存在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同质性,当然就谈不上随着现代性的来临和发展对它的压抑和歪曲这样的问题。相反,正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环境,包括涂尔干所说的社会分工,个性或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和发展才有了可能。所以,现代性的出现和发展确实改变了人性,但它不是压抑和歪曲了个性,而是相反。 来自外部的威胁美国社会学家科塞认为, “冲突有助于建立和维持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特别是与外群体的冲突,可以对群体身份的建立和重新肯定作出贡献,并维持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界限。 ”19 科塞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