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38555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关键词: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论文内容摘要:农村零售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提高对发展农村零售业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科学的农村零售业发展规划、创新农村零售业态、规范农村零售市场秩序等措施,对于确保农村零售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 1982198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着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但从1987 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关注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在我国经济持

2、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2004 年,我国粮食缺口达 3750 万吨,一些地区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发展失衡,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 2004 年开始,重新将一号文件回归“三农”,其主题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 年一号文件制定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和举措,2006 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 年一号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2008 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多年来,中央发了十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说明“解决好农业、农

3、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市场体系建2设,特别与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国务院、国家商务部还为此颁布了专门的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7 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 号)、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

4、见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通过“双百市场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使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农村零售业的新特点 (一)农村零售市场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 2006 年我国县及县城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24867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12.6%,是 2000 年的 1.66 倍。2007 年安徽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403.7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8.4%,其中农村市场实现 1078.7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16.9%。 (二)农村零售市场繁荣、日用消费品市场丰富 2008 年春节,安徽省枞阳县虽然遭受 50 年不遇

5、的冰雪灾害袭击,交通严重受阻,但横埠、会宫、官桥等乡镇零售市场仍然活跃,数量众多的小型超市、便利店、夫妻店、小摊贩商品琳琅满目,货源充足,日用消费品应有尽有。农民在雪灾的环境里过春节没有遇到“买难”的尴尬。 (三)初步形成农村消费品零售市场网络 一是城市名店向农村延伸,如江苏“苏果”连锁超市公司 2006 年有网店 1508家,其中县和县以下的乡镇店 879 家,占网点总数的 58%。2005 年销售额 181.23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店 95 亿元,占销售额 52%。在 1508 个门店中,县级店 274个,乡级店 469 个,村级店 136 个。二是 2005 年 3 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

6、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三年内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 50%行政村和 70%乡镇。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年全国 1150 家流通企业在 777 个县市进行了试点,新建和改造农家店 7.1 万个。安徽省繁昌县于 2005 年 7 月全面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到 2007 年底共新建、扩建或改造乡村农家店 237 个,总营业面积近 2 万平方米,覆盖了全县 6 镇 90%以上的行政村,受惠农民达 10 万多人。同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连锁店基本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起到了引导性、示范性作用。三是原有的农村零

7、售网点自愿加盟连锁,逐步提升、改造规范。安徽徽商集团红府超市农村加盟店 30 余家,把地熟人熟的本地资源与城市商品流通综合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原本存在的数量众多的夫妻店、农家店、小摊点。这些网点共同形成了农村零售市场网络。 (四)民营企业成为农村零售市场主体 近年来,县及县以下零售商业通过招商引资、民间资本进入、合作经营、股份制改造等办法,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收购、兼并、转产、破产和解体等方式,基本完成了国有零售商业企业改革任务,使其退出零售商品流通领域。2006年底,安徽寿县共有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网点 15600 多户,从业人员 3.6 万人,营业面积 40

8、 多万平方米,其中民营企业经营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占 95%以上。该县商贸流通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成份、多形式、多业态、多元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农村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一)农村消费品销售额比重与城市相比表现为持续下降,增速减缓 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但县及县以下地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 7%,即使加上县城的销售也不到 40%。从发展速度上来看,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64%、58.7%、50.6%、48%和 34.3%。2006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

9、人口总数的 56.1%,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5%。2001 年至 2006 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1.5%、14.6%、10.3%、14.7%、13.6%和 14.3%。而同期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 7.7%、6.9%、6.9%、10.6%、11.5%和 12.6%;2001 年至 2005 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业新增幅则为:7.3%、7.4%、6.3%、10.7%和 10.8%。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持续下降,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2005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255 元,不到城镇居民

10、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 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二)零售商品档次偏低,部分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受零售商经营条件限制和农民购物的廉价偏好,农村零售业经营的商品虽然品种多样,但多属于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且不同商家经营品种雷同,中、高档次商品极少。笔者调查安徽枞阳县横埠、会宫、官桥镇白酒市场,很难找到茅台、五粮液、水井坊等高档白酒,中档次的白酒也不多。鞋帽服装商品也是如此,家用电器更不用说。实际上,农民消费水

11、平在总体上比较低的情况下,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业挣了不少钱回家过年的,他们受到城市消费潮流的影5响,希望得到中、高档次的消费品而不能从零售市场得到满足。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 农村零售业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缺乏经商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价值一概不知,习惯于在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行为中,赚取必要的利润,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零售商业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无法实现。 (四)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 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乡镇一级的零售网点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商品陈列不规

12、范,商家经营的商品随便堆砌;卫生条件差,即使春节期间,许多商品也是灰尘满面;副食品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假冒伪劣商品较多,如假酒、假烟、假名牌随时遇到,甚至出现假农药。安徽省繁昌县平铺镇某农民曾两次购买假农药和劣质化肥,导致庄稼严重欠收。 (五)农村零售业态传统,规模小且组织化程度低 在我国农村零售业长期以来由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系统掌控,然而伴随着商业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体户经营为主的夫妻店、杂货店、农家店,虽然在有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地方,也出现了超市、连锁店及专卖店等业态,但它们短

13、时间内还不能主宰农村零售业, “主角”仍然是小型、分散、众多、互不协作、网络残缺、零散度高达 90%以上的以个体经营为主的零售业态。这种零售业态在方便农民购买的同时,造成农村零售业在竞争上能力薄弱,在发展上自生自灭,在布局上散乱无序,在进货上渠道单一,在经营上方式落后,在管理上缺乏科学,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致命弱点决定了农村零售业根本满足不了农村消费者对商品质优价6廉的最基本要求,更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必要性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14、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连锁化“农家店”。发展零售业,构建现代新型的零售业体系是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引导和满足农民消费需求 农业、农村的发展既依赖于生产,也依赖于消费。长期以来,农民的消费集中于建房和子女教育。对于生活性消费一直处于极其保守的状态,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功能始终不能

15、发挥。发展农村零售业,对于拓宽农民消费领域和范围,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结构,积极、合理、健康消费,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文明进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农村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发展的。 “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如果在 2005 年 3255 元的基础上继续按照5%的速度增长,将达到 4154 元,由此产生的农村消费需求约 2.2 万亿元,农村的市场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只有发展农村零售业,适时提供与农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相吻合的高中低档配套、结构合理、价廉物美的商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7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新

16、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永恒主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农村零售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发展农村零售业必然发展农家店,可以吸纳很多农民就业,实现一部分农民由农转商,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的就业形势,又使其经商致富;发展农村零售业能够加速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发展农村零售业能够带动运输业、制造加工业、包装业等行业的综合发展,不仅解决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大量农民失业问题,也为他们提供较为可观的收入。同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使一部分土地资源被转让给其他农民,推进农村有限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增加县及乡镇财政收入 目前我国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有限,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基本运行的需要。拖欠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更谈不上农业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财政资金反哺农业了。增加县及乡镇的财政收入是目前大多数县及乡镇面临的课题。发展农村零售业,不仅可以从其经营本身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