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37699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中的社会发展内容摘要: 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历史时间,社会结构变迁乃是历史时间的流动。在历史时间中不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历史单元。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来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着具体而丰富的表现形态,作为中国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具体化地表现为对历史前进承担着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急剧发生的时代,这个主体被化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抽象的社会基本矛盾并不能引导社会发展具体问题的解决,对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而言,社会基本矛盾往往表现为现在经济体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形态,在中国现阶段则表现为体制转型的具体运作

2、。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发展 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寓意,乃是由于当代社会发展给予我们的启迪,它是社会发展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在当代,发展呈现着变加速运动的态势,而不再以固定的节奏行进在历史的序列中。此种现象强有力地冲击着社会结构的惯性,使社会结构日益清晰地在人们面前现出其“庐山真面目”。这标志着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理解历史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应当而且可以做出这种尝试:透视社会结构变迁,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理念,揭示发展的深刻寓意,以社会结构变迁作为把握历史、走进历史的一个重要向度。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内涵 何谓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范畴降生于人们恍若隔世般的当代社会剧

3、变的历史直觉中。由于对此概念的查审尚未确立理解的公分母,有的习惯于用直观表象的认知形式来理解概念的内涵,把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当作社会生活方式的指标性转变;2或把社会结构变迁仅仅表述为社会剧变现象的种种罗列;还有的人对概念的反思剥离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思想),把认识驻足于某一门类经验知识或实证科学中。应当指出,用属性或外延来说明概念的本质的确十分必要。尽管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来展示社会结构变迁的特征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域提供了诸多信息。然而,我们在这里所要提出的社会结构变迁问题却是一种哲学的反思形式。 (一)社会结构 首先,社会结构是人的社会性存在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马克思看来, “

4、社会结构”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1(P71)人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既是实践不断发生的过程,又是人的历史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的过程,因而“从一定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结构”便是实践的与历史的统一。同时,人不仅与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们发生联系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交互作用现实地发生;而且与他人历史活动的创造物(观念的或实物的,过去的或现在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使交互作用借以超越外在时空而内在关联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共时性”存在获得超越外在时空的历史意义。 其次,社会结构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内在统一。共时性是指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一种状态,结构主义语言学

5、家索绪尔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结构的共时性特征,他认为“体系”(索绪尔没有用过结构这个术语)的规律在历史的每一时刻“都取决于语言的共时性”。 2(P53)有一些学者是从结构与历史关系的角度来论述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的。皮亚杰把这种统一理解为结构的历史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戈德利埃则认为结构分析应与历史性的发生转换作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这说结构是状态(共时性)也是过程(历时性)。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结构结构”,并阐述了结构对过程的制约作用,他认为, “物质生产方式”这种以现实的联系3为基础的结构性存在物(即共时性状态)对以“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内容的“过程”(既历史或历时性)

6、具有制约作用。 3(P32)这表明社会结构作为共时性与历时性统一的思想已经充分地体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事实上,所谓“共时性”的含义实质上就是“在交互作用中”,所谓“历时性”则是交互作用状态的“过程性绵延”。这样,在“交互作用”中也就是在“过程性绵延”中,而“过程性绵延”内在地就是一个“交互作用”。 再次,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历史时间。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之关键在于其中的“时”, “时”在这里是一个最本质的范畴,笔者将其理解为“历史时间”之“时”。 “时”是结构,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是体现社会历史过程质向变化状态的内在尺度,时间“决定着构成经验并与生命组织息息相关的种种要素”。

7、4(P318)康德认为, “时间是不能独自被知觉的”,在时间中“而且作为它的确定”, “前后相继或同时并存性才能被表现”。 5(P222)这就明确地指明了时间作为结构性状态存在着的事物内在相互作用的本质内涵。在人类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时”的观念被人们当作历史转折的内容和发展的节奏予以把握。信奉神性观念的使历史过程受到宗教思想的摆布,各种礼节仪式所体现的准则成为决定主体活动节奏的唯一尺度。狄尔泰把历史时间归属于人类的内部经验,用人的“感知”、 “体验”取代时间的客观质料。 6(P6970)哲学家斯宾格勒把历史过程的时间等同于命运的概念, “历史时间”被解释为“容器”和“命运”, “时

8、间”和“命运”“不能”“自生活经验中分离出来”, “直觉地使用”它们将触及到“生命本身”“最深刻的深度”。 7(P275)撇开其中的主观形式或具体内容,上述见解都以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结构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的本质内容。 (二)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历史时间,社会结构变迁乃是历史时间的流动。在历史时间不4中不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历史单元,黑格尔曾通过对“现实性”与“现存性”两个范畴的辩证思考阐述了这个道理。社会结构这一在历法时间中仿佛持续存在着的单元,便处于历史时间所把握的流变转化状态之中。 前已述及,社会结构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派生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着物质形态的交互作

9、用,而且发生着观念形态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是一种超越外在时空条件的作用,尽管外在的时空将人类文明分割成为业已完成的或行将到来的或正在创造着的不同部分,但它们都在统一的、反映着质性内容的历史尺度下统统被整合为同一历史时间中的交互作用的存在,构成为社会结构的形态。譬如说,某种观念形态,或某种具体的文明创造的历史活动,虽然可以在纪元年代上形成发生于距离我们 21 世纪相隔许久的一个时段上,然而,倘若它们依然在作用上影响着或在内容上体现着我们 21 世纪的文明创造的实践活动,那么这种观念形态或具体的文明创造的历史活动,便在历史的坐标上与我们共处于历史时间的相同阶段上,因而也便我们共处于同一种社会结

10、构之中。社会结构变迁实质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不断的历史创造活动改变着交互作用的存在状态,使交互作用状态处在绵延着的历史时间发生质向转变。社会结构在自身的这种共时性交互作用中,其内部诸构成要素的状态及诸要素间的结合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结构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因为变化而使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成为绵延着的把握状态转变的内在尺度。从而,共时性的结构实质上也就是绵延性的状态。这样,共时性的结构便处于流变转化状态之中,结构性交互作用状态便由于交互作用的内在性冲突超越了结构这种静态的外在形式而转化为内在质性的过程性流变转化状态。这样,社会结构便由于人们实践活动不

11、断赋予历史时间以新质的方式发生着变迁,社会结构也5便体现在历史时间的变化之中。 以往由于人们尚未形成对社会结构变迁的自觉意识,因而不能以对社会结构变迁的考察微观地透视社会以历史转折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古代,人们的活动过多地受到自然节律的调控,人的能动自觉作用还没有凸现出来,缓慢的历史节奏使得人们难以发现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内在运作。自然节律交替变化使他们感到社会结构变迁就是随着昼夜或季节更替的一种简单的循环。如在易经中,古代学者认为有限并重复出现的事物构成要素“组成的不同结构”是“首尾相接的圆圈”, “结构流转和形式变化的无穷”决定了“事物种类的无穷”, “一切新事物都是在这种循环结构的

12、变动中产生”8(P23)。中国封建时代严格说来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人们在血缘家庭的形式下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 “活动”被限定在“纲常”伦理规范之内,历史的变化发展,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之“正”与“斜”,社会结构变迁等于思想着重强调,社会发展问题被经院哲学地排斥在“天理即道德”的抽象论证之外。柏拉图虽然认为社会是由人的需要构成的功能互补的整体,但社会结构变迁在他那里不过是一种“理念”。孟子关于“劳心者”与“劳力者”固定不变的社会分层观念;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社会由“农民”、 “工匠”、 “商人”、 “佣工”、 “武士”、“祭司”、 “富人”、 “行政人员”和“司法人员”9 部分人构成的不

13、变的社会结构;孔德关于“神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的社会发展观,等等,都没有意识到实践这个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制。近代的康有为、严复等人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试图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方式实现其“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理想,将社会结构变迁把握在一种理性观念之中。孟德斯鸠从法的演变说明人类社会的演变,这个看法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关于社会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模式。这种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解还是一种外在的观念。 6“我们对于时间的自觉性则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促使我们寻找标志新的社会意识出现的某些象征性的时刻。 ”9(P378)由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是历史时

14、间的变化,因此我们要从历史时间本身入手探究社会结构变迁问题。历史时间是一种内在于历史过程的质性范畴,它是由历史过程中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状态转换所规定的。鉴于历史存在着不为外在时空所分割的内在质性,证明历史时间只有“此刻”一种“度量”;同时,由于相互作用随机地发生于无始无序的无限的状态中。历史时间变化主要呈现着以下几种形态:道德,历史时间的变化是内在的。因为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以质性转变为特征的,它表现事物在过程性中不断被赋予新质,所发生的变化是诸因素交互作用中因素本身及其作用形态的变化,因而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事物之内,变化也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内在的作用。其次,历史时间的变化是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历史时间

15、的变化总是以历史发展再现出新的向度为标志。新的向度意味着历史过程中处于相互作用状态的诸要素被重新选择,其存在方式被重新构造。从而,社会结构变迁在历史时间的变化中发生,而历史时间的流变则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的。 二、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马恩曾把历史发展的轨迹概括为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 1(P88)世界历史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时间尺度,因为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正是在这个尺度上投射着其发展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水平。当代人类活动日益呈现着整体行动的显著特征,社会结构变迁日益明显地呈现着向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发展的态势,并以此衡量任何一个民族中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一)

16、经济全球化定位民族生产方式 马克思曾说,在机器大工业和国际贸易面前,一切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从狭7隘的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经济全球化定位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生产方式,使民族的经济以其独特的形态纳入到全球经济总格局之中,按照“一统”的模态重构本民族的经济结构。民族经的前途在于突破地域性的局限实现向世界经济的跨跃,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于其包容着民族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世界经济大潮正在推动各民族经济迈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经济历史地以其独特的形态纳入到全球经济总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力与交往方式呈现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统一,开放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原本存在于民族内部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由此越出民族的界限而在开放的世界系统内运作。一国生产力的发展、交往方式的变革既取决于本国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又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全球化引发和驱动的普遍交往实践“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 1(P86)一个民族内部的结构性变革不仅决于本民族的生产力发展,而且取决于世界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