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37317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摘要:本文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课堂行为及教师角色的变化入手,阐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旨在引导师范生走进新课程,为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角色 面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将实现对基础教育从宏观控制到全面服务的根本性变革,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师范教育自身科学性、先进性的需要。师范院校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师范生走进新课程,有责任使师范生了解目前中小学教育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有责任让师范生为服务基础教育做好知识、能力的准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师,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新课

2、程”与“新课堂”的关系,不断地思考如何促使学生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合理地训练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行为。 一、新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使其顺利成长的场所,是教师在学生心中确立威信,获得认可,展示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的舞台。目前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课程改革前相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

3、、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可以说,人海茫茫,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讲解要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是为了不教”,

4、 “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理想境界。 (四)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3地

5、位,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从古至今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孔子到陶行知,从凯洛夫到布鲁纳,中外古今教师角色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为此,师范生必须了解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习走”,

6、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都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三)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去“挖泉”以寻到知识4的甘泉。 (四)由“蜡烛”向“阳光”转变

7、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蜡烛”。蜡烛的光太弱,能照多久?教师应将灿烂的阳光散布到每个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孩子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这灿烂的阳光就是爱生之心,有了爱心,你才会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孩子的心理埋下“爱”之种,扎下“爱”之根。而不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五)由“辛勤的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辛勤的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辛勤的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 “造型”,园丁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 “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新课程要

8、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 (六)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新课程中,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这就是国外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把就学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他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

9、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5三、新课堂中师生课堂生活的变化 (一)新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有尊重、有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新课堂学生在教师面前有轻松、有自信 新课堂中师生之间一改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和“

10、容器”的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墙”被推倒了,学生可以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碰上不能肯定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大胆地说:“我也不大清楚,我们一起来研究”。师生关系的转变,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一句:“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这些看似平常的话,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新课堂中教师有压力 由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的需要,所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备课量大了。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思维、大胆地提问、多渠道获得

11、信息的能力等都给教师带来了工作上的压力。 (四)新课堂中存在的新问题 6新课程改革使基础教育硕果累累,可是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缺乏有效地指导和相应地评价;实验室等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要求的矛盾;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的矛盾;语文老师很忌讳“讲”,怕讲多了有“填鸭式”、 “越俎代庖”之嫌,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以及精彩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老师变着法儿追求课堂教学感官上的活跃生动,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定位自己的角色,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傅道春.新课程课堂行为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