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群体软暴力”的危害及预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36810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群体软暴力”的危害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校园“群体软暴力”的危害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园“群体软暴力”的危害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群体软暴力”的危害及预防(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校园“群体软暴力”的危害及预防当前,在学校规范管理和上级教育主管机构的监管下,校园内老师对学生进行外力人身攻击以及学生对学生的人身伤害我们统称为校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少,而另一种写检讨、罚抄写、语言讥讽、唠叨、孤立等方式的“软暴力”现象却又有抬头迹象。应当说这种软暴力现象虽未伤及学生的身体,既不伤筋断骨也未流血,即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精神抑郁、人格扭曲的严重不良恶果,可谓“杀人不见血的刀”。所以我在此强烈呼吁各教育主管机构:要警惕校园软暴力。 镜头一: 某次文明班评比,班里各方面表现出色,但关键时刻却有一学生违纪,从而丢掉了差不多到手的文明班“流动红旗”。班主任大为恼火,对全体同学说

2、:“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什么还是丢了这次文明班的流动红旗?就是因为一粒“老鼠屎”!它的威力可真大呀!”然后,大家就义愤填膺地对这名违纪同学进行声讨不久,这个学生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镜头二: 校运会开始了,班主任要求每个同学都到操场为本班运动员助威,同学们都踊跃参与,但有两个学生很快就溜回了教室。对此,班主任很不满意,在班上批评了这两个同学。班干部也对同学们说:“有人不理集体了,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两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鄙视、责备的目光注视下抬不起头来。之后,这两个人就被其他同学疏远和孤立了,成为郁郁寡欢的离群孤雁。 这就是典型的“群体软暴力”群体对个人进行的“精神处罚”。它

3、虽不是一种肉体上的暴力,但实质也是一种“恃强凌弱”行为,是“强势”的集体中的群体力量对“弱势”的个人进行的压制与孤立。它通过挖苦打击、歧视诟骂、心理强制、孤立排2斥等过激、恶劣的手段对个人进行精神上的惩罚,与暴力冲突相比,它的危害相对隐蔽,一下子不易觉察,因而,班主任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1、 “群体软暴力”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心理上的惩罚比暴力更令人畏惧,对学生精神上的伤害更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是有需求的。 “群体软暴力”剥夺了学生安全、情感、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在学校,再也没有比受到群体的排斥、同伴的抛弃更令学生伤心的事了。他们会因孤独无助而自暴自弃,或者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4、问题,成为丧失信心与勇气的“校园伤兵”。 二、 “群体软暴力”会使学生失去自我。 “软暴力”往往是与班主任的简单说教连在一起的,这样,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他们在校遵守纪律、好好表现只是为了“不给班集体抹黑”,而没有自己内在的思考,只要照着集体的意愿去做就是了这种对集体的盲从和依赖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试想,当这些外力不复存在时,当离开了班主任和班级这个“磁场”时,学生还有这么好的表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内在体验和成长需求!许多学生出现在校表现很好而在家却令家长失望的“两面人”情况,不能不说与这种环境有很大关系。 三、 “群体软暴力”容易形成畸形的班集体。迫于集体的压力,

5、大家不敢“越雷池半步”,班级或许会很“平静”。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平静”呢?看看上面提到的那个班级的情形:班里的同学关系冷漠,曾有几个学生动过转到其他班的念头,部分学生说:“太闷了,整天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的”, “在班里感觉很压抑,觉得在学校是一种煎熬”。但同时,一些同学会为班级的小团体利益,不惜做出有悖道德的事,如撒谎、侵害他人等。这是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是畸形的、不健康的班级。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与“完美无缺”就像那飘在空中的肥皂泡,虽然好看,却会很快破裂。 所以,班主任要保持警惕,避免“群体软暴力”的发生。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加强引导,3把握好集体舆论的方向,使大家有正确的集体荣辱观;在班级管理上,注意不要扭曲集体对个人的熏陶与影响,使大家懂得同学关系是以团结互助为基础的,对有缺点、犯错的同学,应给予帮助而不是抛弃与排斥。所有同学要共同进步,才能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班主任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粗暴地说教,更不应借助集体的这个外在力量通过“强权”的方式去强制干预,而要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个人的内化体验去达到教育效果。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不只是为了集体,更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