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36730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 PBL)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习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由于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必然要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进行基于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意义建构知识的能力,这对培养适应 21 世纪的信息化新型人才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PBL 概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最早在医学教育中启用,但由于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引导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此很快就在各个

2、教学领域中广泛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利用 PBL 学生可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基于问题学习包含的主要要素 要实现 PBL 应包含下面 5 个关键要素,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1)问题或项目。PBL 的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所在,教师对问题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 PBL 中学生学习的效果。(2)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须具备一定的学习技巧与能力,而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也应根据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设计适合学生2水平的问题,或在解决

3、问题过程中,为学生适当提供学习所需的技巧与知识。(3)学习小组。PBL 中的学习小组一般以 46 人为宜,小组各成员中应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智力水平,共同协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4)问题解决的程序。学生在进行 PBL 前应精心策划好解决问题的程序,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方案的向前发展。(5)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 PBL 中,学生应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应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个因素。2、学生在 PBL 中所能获得的技能 与传统教学不同,PBL 中教师并不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在 PBL 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进行学习,在共同

4、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下通过图书馆、计算机、Internet 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收集和处理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因此在这一类学习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以他的个性和特征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一般来讲,这一类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解决问题技能;(2)思维能力;(3)团队合作能力,包括赏识和包容异类学习同伴的精神;(4)组织利用时间的技能;(5)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6)传播信息的技能;(7)计算机运用能力。 3.在 PBL 中各种教学要素的角色转变 PBL 与普通传统教学相比无论在教师地位、学生角色、媒

5、体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3极为深刻的变化。在 PBL 中各种对象的转变对比可从下表清晰呈现出来。 4.课堂 PBL 的局限性 PBL 自 20 多年前由 McMaster 大学中的医药学校首先应用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居多,操作的程序主要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学习的问题或项目,然后再将学生分成 56 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工学习,学习完成后学生向教师汇报学习结果。在课堂环境中的 PBL,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和工具主要是课堂中提供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等。由于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堂环境中的 PBL 具有以下的缺点:(1)学习社群狭窄。课堂

6、环境中的 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2)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课堂环境中的 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3)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课堂环境中的 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然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果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二、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 信息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是一个资源极大丰富的社会,

7、因此课堂环境下PBL 的各种局限性也就显示出它在信息社会中的劣势。网络环境下的 PBL 利用网络打破时空局限的优点,将 PBL 的人群、资源、学习的灵活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4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想与联想记忆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这样便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因此获得极大提高。 1、网络环境下的 PBL 的种类 一般来讲,网络环境下的 PBL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学生在进行 PBL 时并不是完全在计算机环境下进

8、行。这种类型的 PBL,网络主要给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与网络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讨论、网上咨询专家和老师用,但学生的学习成果报告可以多种方式表示,如网页,书面报告,口头报告,实物模型等;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网上讨论、面对面协商学习等,学习和教学的评价则主要由学生的任课教师完成。第二种为完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的 PBL,这一类 PBL 的所有环节都必须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当然用于开展这种 PBL 的教学平台必须具备学习管理模块、使用者界面设计模块、反馈设计模块、学习辅导工具模块、学习评价模块、问题设计编辑模块等部分。2、网络环境下的 PBL 所具有的优势 (1)学习

9、群体范围广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 PBL 的学生个体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网络学习伙伴,这种网络伙伴可跨越地域的限制,学生可在共同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这对促进人类多元化学习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另外,由于网络学习伙伴来源广泛,一个学习小组的每一位网络伙伴也许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思维层次,这样在进行共同学习过程中,小5组的总体智慧水平与课堂环境下的 PBL 的学习小组相比显然会有所提高,这对提高小组的总体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2)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只要用户联入了Internet 网络,就可以

10、使用上面的各种教学资源。网络环境下的 PBL,学生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给教师或相关专家发送 Email,询问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这种老师与专家并不只局限于他们学校或课堂的教师,他们可扩充到世界上任何一个相关专家与学者。随着动态网页技术逐渐趋向成熟,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学习者不仅在网络上可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生动、感性,学生在获取这一类信息时,不仅学习兴趣巨增,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为牢固。(3)群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环境下的 PBL,指导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学生的任课教师,但在进行 PBL时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是

11、学科专家,而且还应是一个学习专家,问题求解专家等,而作为单个教师能力极有限,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会觉得心有余力而不足。网络可以把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们连接起来,因此利用网络进行 PBL,教师马上由单个教师扩展成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学生可在这个群体中选择所需要的指导教师,而学生从这一群体教师中获得的指导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4)评价方式多样。PBL 中学生的学习评价质量好坏主要由评价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课堂环境中的 PBL,参与评价的教师主要是学生的任课教师,教师的总体能力有限,所得到的也主要以主观评价为主。网络将教师队伍扩大,学生可从各方面获取高质量的评价信息,同时利用 PBL 网络平台的

12、学习评价模块的记忆功能可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有效与无效过程进行记忆统计,从而获得数量化的客观评价信息。 三、由基于问题的学习看中国创新教育改革走向 6PBL 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和排除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经过这种培养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将能自如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将自己迅速融入信息社会的发展大流中,因此,这无疑给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启示,从 PBL 的启示中我们可看到,要使我国的教育尽快适应信息社会的体制发展,我国教育应作到以下几个转变: 1.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2.从重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向重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转变;3.从重单学科分离教育向重多学科综合教育转变;4.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5.从重行为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向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