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630748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李怀涛【内容提要】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术语,但他的自然观中蕴含着生态的理念。在 早期他持人类学的自然观,尽管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终究把自然归为人化 自然,存在生态理念的局限性。在实现哲学革命变革后,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 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科学的 生态观。由此出发,他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裂缝进行了生态 批判。马克思自然观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对于回应今天西方生态理论、解决生态危 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

2、生态观实践全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 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 的最大瓶颈。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术语,但他的自然观中蕴含着生态的理念。马克 思自然观的演进过程显示了他的生态思想变化。在早期他持一种人类学的自然观,虽然有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他终究把自然归为人化自然,体现了生态思想的局限性。 在 1845 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马克思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 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确立了他科学的生态观。马克思自然观 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理念,以至于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 的生态世界观。 ”一、人类学自然观的生态思想及其

3、局限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中,青年马克思由唯心主义立场转向 了唯物主义,他赞同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确立了人类学的自然观。 与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把握自然不同,他在尊重自然的物质性前提下强调了人与自 然的辩证关系,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但是,他终究把自然归结为人化自 然,归结为人的类的活动特性。当他以异化逻辑把握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时就缺乏科学性,陷入应然的伦理批判。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而且自然界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 把整个自然界首

4、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 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都以自然为基础。人作为一个 有机体,应该爱护自然,像珍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珍爱自己的无机身体,并要慎重处理无机 身体与有机身体的关系。这种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并且作为 一种价值理想贯穿始终。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并且认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统一的。在手稿中, 马克思写到:“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

5、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 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他还指出,感性的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 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马克思强调感性的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性。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明确地谈到了“人的自然的本质”。从起源上看人类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能动性可以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赋予它以属人的特性。 人跟动物不同,他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

6、把握自然。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在 马克思这里始终是统一的。人的本质实现指向整个自然界,整个自然界就是人的对象性的 本质。人按照自身的需求变革着自然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 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 的人道主义。 ”因此,不能把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对立起来,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但是,不难看到,马克思人类学自然观终究是偏重人本主义的,他更强调人化自然。所 谓人化自然是通过人的活动而打上了人的烙印的自然界,是属人的对象化世界,体现了人 作为主体的意志。“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

7、界。 ”在马 克思看来,只有人化的自然界向人生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界。 “但是,被抽象地孤立 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离开了人的自然界在他看来 是无,是不存在的。虽然我们在上文也引用了他强调自然的物质前提性,但他在这里对对 象与产物并没有明确的区分,自然首先是人的劳动的产物。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 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 世界历史的产物。 ”所以当他此时谈外部对象的客观存在时,也同时是作为结果、作为产 物而出现。直到后来他才更明确地讲自然的先在性。这是他人类学的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 其中体现的生

8、态观就会有局限,从人本主义出发,人与自然很难真正在现实基础上统一起 来。对此,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卢卡奇虽然正确地反对了第二国际对马克思自 然主义的机械理解,但他把先在的自然排除在外,理论逻辑上倒是很接近此时的青年马克 思。青年马克思人类学思路统摄的异化逻辑的局限制约着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解决。当马 克思从这种人类学的思维方式出发时,会先验地预设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本真存在, 然后扬弃现实的异化状态恢复到理想状态。这种异化逻辑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 由于缺乏对现实的客观条件的把握,仍然是一种目的论的构架。马克思的异化逻辑是基于 一种抽象的、理想的“应该”,来对资产阶级社会异

9、化了的“是”(异化现实)进行批判。 手 稿中著名的异化劳动是典型的人类学思维方式,自我异化导致相互异化。异化的四个规 定中,是主体自我活动的异化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决定了人与自己的产品异化以及人与 人的异化。后来在资本论中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恰恰相反,人与自己的产品异化以及人 与人的异化决定了主体自我活动的异化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相异化(人与物的异化和 人与人的异化)决定了人的自我异化。异化范畴在后期使用时也仅仅是在描述分离和对立 的现象,不再是起支配作用的逻辑范式。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看法都带有 抽象性质,这种思维逻辑仍旧是思辨逻辑,缺乏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他在谈论历史的最终 目标时说:

10、“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 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 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不过,这种人 和自然矛盾的解决不是建立在科学批判基础上的,而是从异化逻辑推导出来的抽象的批判。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自然观体现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否认马克思有生态思想显然 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人类学的自然观终究把自然归结为人化自然,偏重于人的单方面作 用于自然的活动。尤其受费尔巴哈人类学思维方式影响,对于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还停留于一种空 洞的外在的伦理道德批判,不能真正回答如

11、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马克思自然观的 施密特也坚持:“不是像某些流行而又错误的做法那样,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最终归结于他的早期著作,即 1844 年巴黎手稿中的人类学思想。 ”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解决生 态危机的思考中,停留在马克思手稿中的人类学思路,把生态危机归结为人性问题, 或者呼吁尊重自然的权利或者提出进行道德革命。马克思此时思想中居于主导的是人类学异化思维方式,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他已经在对 现实的思考中涉及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且试图以经验事实为出发点。所以, 手稿中不乏 很多闪光思想,马克思再前进一步,随着他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和深化,他就确立起真正科 学的自然观。3 二、以实践为中

12、介的自然观的生态意蕴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实现了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确立了实践作为自己新世界观的理 论基石,根本扬弃了旧哲学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以实践为中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 统一。与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高度肯定法国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费尔巴哈 是德国哲学共产主义的基础不同,与前面高度赞扬费尔巴哈“天才发现”不同,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上来就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 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但是他没有把人的 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13、。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成是真 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 他不了解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他开始批评法国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 的缺陷并且确立了新的实践的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构成了人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 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同于旧 哲学的“直观的”理解,而是通过实践为中介来进行。费尔巴哈“感性的直观”的方法,使他 在理解自然的时候,只是把自然当作直观对

14、象,忽视自然总是与人相联系的,忽视了主客 关系中主体的能动作用,他不懂实践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意义。虽然他有时候谈实践,但 实践在他那里没有上升到人的存在的高度,反而被他贬低为“犹太人的卑污的实践”。他倡 导的是直观,认为这才是真正属人的,是超越自私、解决人与自然的真正的活动。马克思 批评费尔巴哈所谓的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 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他举例说, 甚至樱桃树也是由于商业活动才移植过来的。 “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 纪以前依靠商业的结果才在我们这个地区出现。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依靠一定的

15、社会在 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可靠的感性所感知。 ”这就是说,没有人类生产 活动,即便是貌似自在存在的自然物都不可能存在。在人与自然统一的问题上,费尔巴哈 仅仅把自然界作为直观的对象。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 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 此完全脱离的。 ”因此,费尔巴哈所把握的自然界只能是抽象的自然界。同时,对于法国 唯物主义, “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 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 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

16、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 践。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世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所谓环境决定论显然是 物决定人的思路,忽视了整个世界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不是主体范畴,实践不是主体的行为或狭义的主体活动,这跟早期人 类学的自然观的批判路径比显然是进步。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仅仅关注客体,并不是说 他就完全站在与之相对立的主体角度。马克思是从主客体统一,从主体和客体间的中介性 来把握实践的。马克思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地位优先性。自然界绝对地 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不以人类的主观意识为 转移的。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同动物一样都是被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即便是人类通过有意识指导的劳 动对自然界进行加工,也是以尊重自然物的自身条件为前提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方式与其他动物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