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630212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论文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康德的思想遗产与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 摘 要:本文认为康德以其纯粹批判 “篇”为起点,建构起 1 个体系上博大恢宏、内涵上丰富深厚的理论体系,该体系贯穿始终的 1 条主线是人学。以 此认识为基础,作者分 4 条路线深入考察了西方、神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与康德人学思想 的内在关联,主要涉及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传统哲学路线,主义的语言分析路线,人 本主义的现象学路线和基督神学路线,其中重点分析了当代现象学和基督神学的生存论转 向。关键词:理性;信仰;人学;生存论1210 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神学由近代转向现代,这是 1 般史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当然 并不是完全按照外在的计时来区分的,在

2、哲学、神学上不像在现实中有 1 条明确的时限可 划。哲学、神学之所以能划分为近代和现代,是因为在这两个时期中,哲学和神学有各自 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西方哲学、神学中的问题同近代哲学、神 学问题之间尽管有着质地差别,但仍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它 1 方面是对近代问题的继承 与接续,另 1 方面也是对近代问题做出的现代回答。因此,要深入研讨现代哲学、神学中 的生存本体论,就必须回溯近代哲学、神学对相关问题所做的说明,只有察源观流,才能 真正把握这 1 问题的脉络和精神实质。在对诸多近代哲学、神学流派及人物的考察中,笔 者既没有选择近代哲学的创始者笛卡尔、培根,也没有选择近代哲学

3、的终结者黑格尔,而 是选择了康德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做出这 1 选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以探讨知识论问题而 著称的康德学说与生存本体论有何关联?康德的相关见解对现代哲学、神学话语的生存论 转向有何种?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论文的主要。俄罗斯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康德1 书中指出:“在哲学 这条道路上,1 个思想家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 1 座桥,这座桥的 名字就叫康德。 ”1)美国的康德专家贝克曾引述哲学家中流传的 1 句格言:“在哲学问题上, 你可以赞同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 ”2)人们之所以给康德思想如此高的 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在康德哲

4、学精神中,既囊括了他那个人类在日益丰富的生活实践中 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凝聚了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发轫而来的 1 切理智生活的智慧结晶,在 康德这里既有蓬勃发展的科学及其方法的影响,又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1 代圣哲的思想启迪,还有文艺复兴运动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文化的熏陶;既 有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的理论碰撞,又有法国早期启蒙学者和人文学者的思想浸染,更有 象牛顿、卢梭和休谟等这些时代巨人的人格和思想的深层积淀。正是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 用下,康德以德国自身的莱布尼兹伏尔夫学派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奠 定了近代德国哲学和神学的基础,而这种哲学和神学的影响所及又大大

5、超出了德国的范围。然而要真正搞清康德在哲学史、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生存本体论的影响,仅 看到上述因素还远远不够,更主要的是要从康德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理解康德思想 的历史意义。康德哲学和神学思想的根基是其纯粹理性批判 ,特别是其中的“分析篇”, 当代西方哲学、神学的主要思潮大都从这里出发来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康德纯粹理性批 判的主旨是以批判考察人类先天认识能力为出发点,以阐释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冲突为目 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有哪些先天要素及这些先天要素的来源、功能、 条件、范围和界限,最终为信仰留下足够的地盘。康德把人类的认识能力首先区分为:作 为低级认识能力的感性和作为

6、高能认识能力的理性。感性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去接受由于物自体对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从而为高级的认识能力提供对象和质 料。在“分析篇”中康德又把高级认识能力区分为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3 种。他认为知性的 先天思维形式是所谓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如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等) ,知性运用范 畴综合统 1 感性材料才产生了经验或知识,而范畴之用于感性材料是以从范畴规定时间图 型而引伸出知性的先天原理这种形式进行的,知性的这些先天原理具有建构性,作为认识 对象的自然界的各种,正是知性通过其范畴或原理而颁定给它的,亦即人为自然立法,这 就是康德自称的“哥白尼式革命”。判断力的作用则在于运用知性

7、的先天原理去统摄、规定 特殊的感性现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具体的经验知识。而理性的作用则在于通过其主观产 生的关于无条件者的理念(诸如:灵魂、世界、上帝等)去指导知性的活动,使认识达到 最大可能的继续、扩大和系统化。然而理性在认识中的迷误在于:1 方面它出于自己的本 性不可避免地产生 1 些幻想,即把理念看作是有现实对象与之对应的概念,因而想去把握 这些无条件的、超感性的现象界以外的对象,即物自体或本体。另 1 方面,它不了解知性 范畴只有同感性材料结合才能产生关于对象的知识,因而把本来仅适用于感性现象的范畴, 用来规定超感性、超经验的物自体。其结果必然产生关于灵魂不朽之类的谬误推论、世界 有限

8、与无限之类彼此冲突的 2 律背反及上帝客观存在的虚假证明等。所有这 1 切都是旧形 而上学所必然产生的假知识和伪科学。这说明只有现象可知,本体不可知,从而也就限制 了理性认识的范围。而这不可知的本体的存在也就为人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意志自由、道德、 对来生和上帝的信念留下了余地。由此康德认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为未来科学的形而 上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3)如果我们仅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看,康德似乎只是在讨论知识形成的可 能性与必然性问题,但这仅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点,而康德的真正目的是要由此出发来构 建其更为恢宏磅礴的理论大厦。换言之,康德建构其“分析篇”的主要目的远非仅仅要指明 知识

9、形成的可能性问题,而是要以人类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为基点,探讨与人类自身的 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他要使其思想由前批判时期的驰骛于外在宇宙而返回于内在宇 宙,由前批判时期向世人呈现出的壮观的自然之图转而再向世人贡献 1 帧人类深遂的心灵 之画。在康德看来,知识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理性的立法有自然和自由两大目 标,即不仅包含自然法则,而且还包含道德法则;最初是在两种不同体系中表现它们,最 终将在惟 1 的哲学体系中表现它们。基于这种考虑,康德在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认知能力后, 又进 1 步研究人类心灵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以及这 3 种能力指向的 3 种对象真、 善、美。他认为其纯粹理性批

10、判论述了知识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基本目的;实践 理性批判论述了道德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终极目的;判断力批判论述了审美趣味 和自然合目的性如何可能?使真、善、美在反思判断力中综合统 1 起来,消除了自然和自 由、知识和道德的分离。康德晚年对自己 1 生的哲学研究进行了认真,他认为他 1 生中哲 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与人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 4 个问题展开的,当他完成单纯 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 书后,给朋友司徒林的信中说:“很久以来,在纯粹哲学的领域里, 我给自己提出的研究计划,就是要解决以下 3 个问题:1、我能够知道什么(形而上学)? 2、我应该做什么(道德)?3、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接

11、着是第 4 个、也就是最后 1 个问题:人是什么(人类学)?”4)与上述 4 大问题相对应,从而产生了 4 门学问:认识论, 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由于康德的思想涉及到人类精神文化的全部学科,它在体系上博大恢宏,内涵上丰富深 厚,几乎各个部分都闪烁着智慧的真知灼见,从任何 1 个角度看它都呈现 1 种面貌,以致 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不能不存在 1 定的困难。它不像黑格尔哲学那样在体系上易于领会,在 环节上含混难懂,而相反在环节上清晰易懂,在体系上却难以把握。所以,国内外历来做 康德的文章因立足点和倾向性的差别,常常各执 1 端、各据 1 偶。有人把康德看作 1 个知识学家、伦理学家、美学家,也有

12、人把他看作 1 个科学家、心理学家、宗教学家、法学家、 人类学家等等。康德的精神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是支离破碎的,它在被多元化的同时,也被 专门化了,仿佛任何 1 门科学都可以从康德这个百科全书式的坩锅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特 殊元素,加以蒸馏、发酵、膨胀而形成 1 种新的体系和学问。5)上述现象的出现向我们提出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康德的任务,即在对康德进行分析研究的 同时还要进行综合的研究,把分析原则寓于综合之中,把康德学说看成 1 个完整的有机体: 它有着自身的宗旨、基本问题和逻辑线索,有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质,它的各个部分和环节 表现出 1 种有机的递演关系,并服务于 1 种终极的目标和理想。基于此种认

13、知,笔者认为 康德在东西方世界之中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恒久的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学术 思想的深层所包含的浓郁的人情味和生命气息。康德的精神包容了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 1 切实践领域,思考了人生的根本问题,度量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功能、条件和界限,它不 仅揭示了宇宙的智慧,更是涵摄了生命的智慧,在茫茫无垠的自然寰宇中凸现了人的价值、 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自由。因此,只有从人学的视角研究康德,才能真正抓住康德思想的 精神实质。但本论文的主旨不是要探讨康德的人学思想(笔者对此另有专论) ,而是要以此 认识为基础,探讨康德之后受其人学思想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哲学、神学思潮及其这些 思潮的生存论转向问

14、题。由之,1 方面使我们从中寻觅出现代西方哲学、神学话语生存论 转向的历史轨迹,另 1 方面也使我们更为清晰地透视现代哲学、神学与康德人学思想的内 在关联。下面笔者分 4 条路线展开这种考察,这 4 条路线分别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的传统哲学路线;科学主义的语言分析路线;人本主义的现象学路线和现代神学路线。$False$ 2康德以知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是近代欧洲哲学的分水岭,但谁也不能在分水岭 上停留太久。康德的知识论显然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决的。既然知识以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 前提,那么这种知识只能是抽象的概念式的知识,就活生生的现实过程而言,是 1 种割裂 了的理智形式,因而这种知识不

15、是真知识。在康德看来主体与客体之间固然可以得到相对 的结合,但却永远有 1 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这种知识论,就自己否定了自己,陷于自 相矛盾的境地。康德本人并没有回避这个矛盾,而是径直地宣布了 1 个不可知的领域,因 而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设立了 1 个不可超越的界限。打破这个界限,就必须打破主体与客体 僵硬对立的这 1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特别是黑格尔高举起辩证 法的旗帜,与这种形而上学知识论对立起来。黑格尔坚决反对康德主体与客体、实践与理 性相分离的做法,试图从积极的方面康德的理性概念,在其精神现象学中他把人的精 神分为“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3 大

16、阶段。 “主观精神”是指个人的精神,它又分 为 3 个小的阶段,这 3 个小阶段大体上是个人的意识从最原始的、与禽共同的、低级的、 模糊的主客不分的状态经过区分主客到达初步的主客统 1 的过程。但即使是个人精神的最 高阶段,也仍然具有有限性。个人的精神为了要实现自己,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亦 即否定自身,并从而获得自己的无限性。有限精神的这种真理就是绝对精神。从个人的有 限精神到绝对精神之间还需经过“客观精神”,即个人精神的外部表现如、道德、 (包括家庭、 市民社会、国家)等,国家是“客观精神”范围内最高的主客统 1、最高的主体性和自由。 但“客观精神”范围内的主体性和自由例如上的自由仍然是有限性的,因此,人的精神的发 展必须超出即整个“客观精神”的阶段,进入“绝对精神”的领域,在此领域中最高的主客统 1 才得以最终完成,这里的主体性才是无限的,自由也得到了最后的最完满的实现。至此, 人与“绝对精神”同 1,有限者的个人达到了“真无限”,这样的人乃是最真实、最完满的人。“绝对精神”还有其本身的发展阶段:第 1 是的阶段,即以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