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608980 上传时间:2018-05-0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1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汉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公元 181-234 年)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确实是一位佼佼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确实使人敬佩。在人们心目中,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简直成了完美无缺的圣人。但细读三国演义 ,我发现诸葛亮也有不少用人失误的地方, 如用马谡守街亭, 导致街亭之失而使整个北伐受挫。 人非圣贤,圣明的诸葛亮也有用人的失误,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展了这一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目的 对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上的失误作一个系统分析, 使读者能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用人失误之

2、处,并引以为鉴。 三、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的内容 研究诸葛亮用人的失误,总结如下: (一)诸葛亮用人方面的欠缺 9 1、不能知人善用; 2、不能选拔任用才能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 3、不用犯过错误的人。 (二)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 1、忽视对现有人才的教育; 2、不善授权任能。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准备:阅读、收集相关资料。例如三国志 、 诸葛亮等,并且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 (二)查阅所收集到的资料:先将收集的所有资料阅读一遍,找出有关诸葛亮用人失误方面的资料并作分类。然后再精读,并对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和列提纲。 (三)分析整理:根据提纲逐个分析研究整理资料,理清提

3、纲各个部分应该写什么内容,用什么事例来论证和怎样写好这篇论文。 (四)写论文:先定初稿,再经三次修改,最后定稿。 10 五、研究结果(论文) 五、研究结果(论文) 诸葛亮的用人策略之失误 诸葛亮在我们大家心目中可谓是智慧的化身。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真是羡煞多少豪杰。所谓人无完人,其实,这位家喻户晓、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用人作战上,也存在着某些致命的失误。现作一简略分析,仅希望能使广大读者破除对诸葛亮的迷信。 (一)诸葛亮用人方面的欠缺。 将帅再有能力,也没有三头六臂。因此,怎样大胆使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才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性问题。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虽然有许多为人称道之处

4、,但也有不少欠缺。 1、不能知人善用。 说实在的,诸葛亮在知人善用这一方面,的确比曹操、孙权、刘备略逊一筹。曹操,他用人高于诸葛亮就在于他主张“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 “大用者不务细行” ,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他深知“失晨之鸡,思补再鸣” , “知人善察,11 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 ;他以大局为重,能做到“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张绣降后哗变,后又再次投降,曹操对他优待并封为列侯,毕谌、魏种等人都曾欺骗过曹操,被擒后还是被重用。因此,曹魏阵营中文臣、武将辈出,从而开创了较大的局面。孙权知人善用

5、,深知“周公不求备于一人”之理,既能观其短,亦会用其长,大胆起用年轻将领,委重任予周瑜、吕蒙、陆逊;他说鲁肃有两长(建议立帝王之业和联刘抗曹)一短(借荆州给刘备) ,不能因其一短而损其二长。刘备的知人善用也高于诸葛亮,他提拔魏延就大胆信任和使用他,虽然麾下良将甚多,却始终把魏延视为卓异将才委独当一面之任。公元 219 年(建安 24 年)刘备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其时拟迁治成都,行时要拔一将领守汉中,他深知汉中乃益州屏障,又是未来逐鹿中原之基地,地位至关重要,当时麾下第一员大将关羽已留守荆州, “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然而刘备慧眼识人, “乃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

6、皆惊。 ”看来,刘备既知魏延,也信任和大胆使用魏延。12 魏延亦未负刘备所望,坐治汉中,独当一面,界连强魏,敌不敢犯,大去刘备北方之忧。诸葛亮的不知人善用,突出表现在对魏延和马谡的任用上。 不用魏延兵出斜谷之计。 公元 227 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拉开了“六出祁山”的北伐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前后经历了六、七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开始就失人失策。当时蜀军虽锐,但军力、财力、人力均不如魏,在战略地位上为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阻,利守不利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出奇兵制胜,速战速决。在这一点上似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谨慎到了近乎迂腐的地步。那么,当时是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卓越而可行的战略方案呢?不是的,在初

7、出祁山之前, “起于卒伍”的名将魏延就曾对北伐的路线提出过异议。他根据敌我地形、战术原则等因素提出: “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东方相合聚, 尚二十许日,13 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定矣。 ”此时,赵子龙、马岱、吴壹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因马氏之善而引之” ,此势与秦出咸阳、汉占关中相当,确可“固而图关东也” 。魏延这个计策,应该说是个比较周全的战略方案。如果采纳这个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精兵奇袭,

8、直捣长安,再在斜谷大军配合下,胜利是很有希望的。就连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在事后也说: “诸葛亮平生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借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由此可见魏延是个有勇也有谋的人才,但是诸葛亮却忽视其长处,不用其人,也不用其策。把魏延的谋略斥责为“轻躁冒进” ,竟欲“安从坦道,平取陇石。 ”结果“舍敌之咽喉”而取无痛痒处,击之不死又打草惊蛇,以至司马仲达都统关西后,关中“遂再不可图矣” ! 其实诸葛亮不用魏延此计,除了他行事谨慎外,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主观印象不好,认为魏延长有“反骨” 。对魏延在长沙主动投降更是瞧不起。因此,他对魏延的使用确实

9、不像刘备那么放得开手。刘备在世时,虽然手下良将众多,却一直把魏延视为14 特达卓异之才,委以重任,让他长期镇守汉中,屏障益州,可谓用之不疑。而诸葛亮呢,尽管北伐时良将寥寥,可与魏延颉颃者几乎没有,魏延乃蜀国大将,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羌中败郭淮,入川取西蜀,南战七擒孟获,天水收姜维、射曹操,斩王双但诸葛亮对魏延总是缺乏好感,不那么放心,所以既不认真考虑魏延的重要建议,也不愿让魏延分兵而进。这种颇有保留的用人态度,自然会使心高气傲的魏延感到不快, 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施展其才能。而认为魏延有“反骨” 、不可靠,更是荒唐,从魏延后来的表现来看,到死都没有反叛的举动。诸葛亮的不知人善用在此表现得很明

10、显。 用马谡守街亭。 马谡其人,自幼熟读兵法,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马谡人小心大,不自量力,不虚心接纳同僚的意见和建议。刘备也觉得马谡言过其实, 临终时对诸葛亮说 “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 马谡的确是一位很出色的参谋人才,街亭之战以前,参军马谡15 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克敌制胜,为蜀军立过大功。如献计征服孟获、离间魏帝与司马懿,都是良好的计策,且取得成效。那么, 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为何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但实质上是诸葛亮对马谡不十分了解,用人不当。马谡虽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 ,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会

11、出高明计策,却完全没有实际作战指挥经验,是典型的“纸上谈兵” 。而诸葛亮却把他推到了主将的位置。因此,失街亭,败在马谡,过则在诸葛亮本身。 2、不能选拔任用才能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 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 “为尚书令” ,以群僚相处, “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 ,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 ,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费祎为魏之降人所杀。杨举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其在太守任上有什么作为。诸葛亮1

12、6 所收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但二人矛盾很深。费祎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 。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 ,而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执行诸葛亮不合实际的北伐政策,最终死于钟会之乱。 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 :蒋琬,费祎“咸妨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 ,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己的好恶用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像“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的李严, 羌中败郭淮、 南战七擒孟获的魏延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

13、至杀戮的结局。其实,诸葛亮“任人唯贤”是虚,在用人上远不如“唯才是举”的曹操。由此可见,诸葛亮他喜用好驾驭、听命于他的人。诸葛亮的这一用人策略,虽然可以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但一己之力毕竟是有限的,最终必然会陷入“智力孤危”的困境,蜀国总是不能兴旺发达,不能不说是这一用人策略的必然结果。 17 3、不用犯过错误的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 “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李严派参军狐军、督军成藩喻旨, “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与诱贼与战” 。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

14、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 。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雨天,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不在李严。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惘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 ,并以众将要求为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免官禄、节传、印缓、符策,削其爵士” ,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 “徙梓渔郡” 。 第一次北伐, 马谡由于失街亭而被诸葛亮所斩, 据 三国志 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 ,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18 戮智计之士” ,实为

15、可惜。习凿齿亦言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 还有对待刘封的“刚猛难制” ,诸葛亮即劝刘备因其上庸之败而趁机剪除。其实刘封倒是一员可信用的战将,后来刘备为此也很后悔。对有点自高自大,自诩“宜为诸葛亮之贰”的廖立,诸葛亮虽也赞誉过他是可以与庞统相比的良才,可因长沙之失,以及后来他又发了点牢骚(如说诸葛亮“不任贤达而作俗吏”之类的话) ,之后就不再重用,被放逐汶山,老死蛮荒了。 李严、 马谡等这些人才, 对于蜀汉来说, 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由此重惩严斩, 实在可惜, 况且谁能无过呢?知错能改, 乃

16、是好事,为什么不给人改过重生的机会呢?虽然违纪犯过者必罚, 但罚不宜过重,有过教训就不会或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了,这样的人不是又变得更加优秀了吗?为何不用啊?可见诸葛亮在用人上容不得别人有过失,那么,这是出于保证战争的保胜率,还是他过于追求完美了呢?难道他自己就从来没有过失吗? 19 (二)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 蜀汉初期, 诸葛亮所率的军队还称得上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陷, 关羽骄矜自大、 张飞脾气暴躁、 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孟达守上庸。而这些人连连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政策。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接班人,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人才状况,但并没有引起诸葛亮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其中又以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突出。 1、忽视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养。 五员虎将先后去世之后,诸葛亮在北伐前线中,最需要的两个人,便是杨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