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584047 上传时间:2018-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长效机 制的路径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组织建设 长效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蓬勃发展,如何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模式,即成为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发展的新课题。着眼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远发展,应结合大学生志愿组织建设的现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机制。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高校乃至全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掀起新一轮的高潮,也给高校的志愿者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政府、社会和校方的支持,这也使得高校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但如何明确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

2、愿者工作的定位,进一步规范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并建立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问题就逐渐突现出来,这就更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更好地把握定位、明确思路、坚定信心、稳健步伐,对志愿者工作进行长期规划,引导、促进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从而为全国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建设全面的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对有效保障志愿服务的科学高效的开展起到

3、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大学2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对实现高校教育育人目标、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具体表现有: 1. 有利于突出和明确志愿服务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调动各级政府、企业、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成为可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从事的社会事业。 2. 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整合志愿者资源,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来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积极构建完善的运作链条,形成集中力量办志愿服务事业的局面,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 有

4、利于及时沟通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研究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进志愿服务立法、规范的志愿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志愿服务获得健康、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素质在逐渐提高,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具体到组织工作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组织建设方面有待加强。一是志愿服务的社会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有效的界定和管理。二是大学生志愿者

5、的组织机制、培训机制、反馈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实绩评估机3制等研究还不够完善。在实践中我们还看到,志愿服务历来重使用轻培养和管理,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对工作职责、服务技巧、服务程序、服务经验的了解欠缺,服务效果不佳,并且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普遍,有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流于形式。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首先,有些志愿者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涵和流程模糊,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够,并且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不高;其次,由于受专业技能所限,高、精、专的专业性志愿服务不够,使得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形式特点不鲜明,并且大学

6、生志愿者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并不乐观,志愿者素质与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最后,有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纯、功利性太强,严重影响了志愿者的形象,有些本来的善意帮助最终却成为受助单位的困扰、负担等。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保障不够到位。首先,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奉献的无偿服务,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收益,但在实施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这完全依赖共青团组织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其次,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对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并且由于缺乏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相应的法律保障,青年志愿

7、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从而也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行动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的机制创新 随着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志愿者个人的志愿意识不断增强,探讨高校志愿4者工作体系的建设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两方面的平衡,即遵循志愿服务本身的规律和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就不能解决目前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现实问题。根据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体系工作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完善的志愿者组织工作体系。 1.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基本环节为前提,构建志愿者组织建设的管理机制。 (1)加强宣传和教育,解决学生认识层面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把志愿服务作

8、为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大力培育志愿服务的精神和文化,通过正确的宣传,引导学生理解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及志愿服务的考评体系来完善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制度。管理部门对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全面掌握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情况的基本信息,建立动态的志愿者资源数据库。 (3)规范培训机制,培养优秀志愿服务者。青年志愿者组织要从组织自身建设,改变工作作风,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筹资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创造激发志愿者工作动力的环境。 (4)优化志愿者服务项目运作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第一

9、,项目设计。要根据志愿者服务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活动内容,设计项目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第二,项目管理。为保证活动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建立完整的活动文档,反映活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并为以后提供参考资料。第三,项目评价。建立可行的项目评价体系,选好评价结合点,针对所实施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及时通报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实施方案。 52. 以培养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力量为重点,构建志愿者组织建设的组织框架。青年志愿者骨干是高校志愿者工作长远发展的人才基础。高校志愿者的骨干培养应以全面提高志愿者骨干实际开展志愿服务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主要目标,采取系统培训与

10、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拓宽志愿者工作视野,激发志愿服务创新意识。首先,在学员选拔方面,可以采取志愿者自荐为主、各志愿者组织推荐为辅的开放式选拔,并结合学员个人意愿和实际组织志愿服务的能力,在培训内容上给以不同角度的侧重。其次,在培养模式方面,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强化骨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同时,通过专家讲座、集体学习和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等形式,给学员全面了解志愿者理论、组织管理常识等方面知识提供平台,激励学员探讨志愿者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交流志愿服务感受。培训结束后,可以向符合要求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作为完成学业的证明。最后,在培训内容上,可

11、以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实践提高等方面。通过志愿者骨干培养,例如,选拔“优秀团干部”,建立一套志愿者骨干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以“团队式”服务组织领导管理模式为核心,构建志愿者组织的基本框架。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目标应是立体多维的,既要反映志愿者个体的需要,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还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大学生志愿组织应当树立组织主体观念,在学校的领导下制定一套规范的领导组织体系;同时必须坚持高校共青团领导与团支部的管理。共青团是志愿团队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校团组织要有专人抓这项工作,定期听取社团负责人关于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要抓好

12、两项工作:第一,建立校团委下设校级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团,校党团组织起指导作用,真正的管理主体应为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自身,下设院系级的管理站,由院系6团总支领导担任指导教师。第二,对经过培训的志愿者进行优化组合:首先以校为单位,将校志愿者服务团下设五个部(办公室、宣传部、公关部、培训服务部、认证考评部)和六个队(爱心使者服务队、助学教育服务队、宣传讲解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赛事志愿者事务中心),再将志愿者按照不同的专业划分为每九人一队的服务小组,并且将培训选拔出的每名“优秀基层团干部”按专业与划分完的小组再组成“十人志愿服务小组”,这样就可以因服务的不同规模,决定选几组相关专业的服

13、务团队,作为上述各服务队的备选资源。这种组织模式运作起来基本可以实现加强思想指导、细化职能分工、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减少资源浪费的变革目标、组织效能会得到很大提高。 4. 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关键,构建志愿者组织建设的网络化体系。从根本上说,网络化组织形式的优越性源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优势。因此,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依托当地的大型门户网站,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专区,招募志愿服务者,宣传青年志愿者服务。我们要利用网络空间信息的瞬间传播和交互性,使活动信息可以瞬间到达所有青年志愿者,快捷高效地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也可以跨地域实现青年志愿者的异地联盟,协调开展各项

14、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的效率和增强青年志愿服务的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图文声并茂的宣传,有利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双向互动,方便快捷地反馈活动信息,让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可以激励青年志愿者进一步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 5. 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和完善管理机制为保障,构建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志愿者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高尚人群。志愿服务需要得7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给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1)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解决志愿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青年学生

15、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的是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管理费用,从长期来看,这一系列开支无论由志愿者个人还是志愿者组织承担都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志愿者组织应该不断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并尝试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等形式,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即以服务认证为基础,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发现培育宣传典型,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并且争取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范畴,

16、将志愿者的工作成效计人综合测评,与教务教学部门社会实践学分认定相结合,与学生管理部门的评奖评优相结合,与就业指导部门的毕业生推荐制度相结合。 (3)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的协同机制和完善法律保障机制。首先,高校志愿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得到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建立“政府社会高校”三结合的协同机制,整合各种资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证,维护志愿者权益,涉及志愿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保护、人身保险、医疗等相关保障。并且实施财政、捐款与合作政策,对乐于为志愿组织提供资金或物质支持的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鼓励社会或企业关注志愿服务等。其次,要完善和落实法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81刘建萍,陈征,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志愿团队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122123. 2朱记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8485. 3李炎,刘静,刘立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4):89.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