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54927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以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和谐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以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和谐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以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以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和谐文化建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以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论文关键词:德育;和谐文化;网络。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大,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由“知识本位”转变到“人格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根本。 和谐文化,德育先行。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德育教育。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新时期优秀建设人才。在当前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大的形势下,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一、新时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均属于构建当代职业中学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和交互性更多地对我们

2、的传统德育教育形成各种挑战和机遇。 网络的虚拟性特征虽给人以创造,却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虽传播信息文明,却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虽给人广阔自由,却带来伦理道德失律失范。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网络道德教育的增强又为我们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的道德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就能够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带来了强烈的挑战。 网络道德失范其影响程度是远远超出传统的道德失范的,网络道德相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而言,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范畴,又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伦理之外的

3、。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对传统道德边界的界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008 年 7 月 24 日发布的第 22 次中国互联网2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 2.53 亿人,其主体是 30 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 68.6%。较为年轻的年龄结构对于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形成影响较大。从学历上来看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 39%,中职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在新时期加强中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学生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

4、弱和危险的时期,中职学生处于身体和思维的逐渐成熟期,其本身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年轻人的这种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中职学校教育中和谐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是紧密联系的,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传统德育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又是有机的统一体,所以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和谐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网络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上提出新模式解决新问题。 二、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创新模式 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人性在学生道德观形成上的重要性,其归根溯源还是以人为本。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从“知识本位”到“人格本位”模式的转变。以往

5、我们的互联网教学课程的设计主要强调互联网的使用技术,往往过于重视电脑应用技术的提高。重技能、重文凭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是造成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上来,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强调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以“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为核心,通过各项教学活动及校园局域网络的发展带动网3络教育。 1.建立校园局域网和学校信息平台,利用定期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上发布国内外时事政治信息,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负面影响,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改善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使我们的德

6、育教育丰富多彩起来。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并在自身兴趣下通过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道德观念。并通过事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及网络责任。 2.将职业中学校园网络纳人中国教育网系统,通过便捷的网络使中职学校局域网与高等教育网络对接起来。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多地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让中职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求助于优秀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这样既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又借助了网络这一便捷的工具达到了沟通与交流的作用。通过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关,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3.建立完备的适应信息社会道德教育发展的模式。学校在重视传统道德的同时更应该建立起一套能够适应信息社会

7、道德教育发展的模式。不仅努力建设校园网络,拓展学生知识面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素质教育的实际落实,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大量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论坛讨论等形式让大家更健康地交流,以更好地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与探索,使网络成为德育教育教学研究和培养学生学习良好德育品质的阵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 4.将网络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现代社会中更应该强调传统道德的作用,注重中国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继承。注重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4优秀伦理道德传统,借鉴、选取我国古圣贤阐述的许多深刻的伦理、格言和人格典范,特别是那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 比如,我们把弟子规三字经等引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由“知识本位”转变到“人格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根本。良好道德的培养与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提出更好更符合目前信息社会的教学方法。德育教学模式创新、构建职业中学校园和谐文化,对于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