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54907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教育产业化”和“扩招”一、教育,一个特殊的行业而非普通产业。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无论对国家而言还是对家庭而言,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它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投资项目和事业,根本不同于任何产业。国家投巨资办教育,目的是培养下一代,以便将来更好的建设、管理和发展自己的国家;家庭投巨资送孩子上学,也是希望他(她)将来能更好的发展、做出更多的成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宗经过盛衰沉浮得出的结论,在今天“教育产业化”的宣传下,一下子变得如此轻微和苍白。那些提倡“教育产业化”的人们,确实有“标新立异”的革命性思想。但这种思想是否科学、合理和正确,则有待历史来证实。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党和政府

2、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所以,我国才摆脱了贫穷、满足了温饱,并继续向国富民强的小康社会前进。但决不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幌子下,把所有的行业和部门统统纳入追求经济效益的范畴。记得在上世纪 60、7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以粮为纲,农、林、牧、副、鱼全面发展”的农业方针。可是,各地的基层官僚们认识肤浅,一窝蜂地劈山造田、填湖造田、毁林毁草造田,不但粮食生产没有搞上去,还造成了大量的长期的生态灾难!这难道不是惨痛的教训吗?2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即使讲“教育产业化”,也是无论如何不能按照“投入产出”之经济效益的观点来衡量的“产业”!如果以“教育产业化”来

3、片面追求当前的经济利益是合理的,那么,晚清时期明码标价的“卖官”现象也是合理的。因为“卖官”所得的金钱,可以弥补官方财政的不足;而且官位可以年年换人,财政可以岁岁有入。这不是荒唐至极吗?国防是一个只有巨大投入而没有当前的利润回报的行业,国防投入的回报是当国家面临战争威胁和战争时,能遏止战争的爆发或以胜利回报国家。国家和政府办教育,也同样只有金钱的持续不断地大量投入,没有利润的滚滚回报。所回报的产出是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文化、科技、管理人才和建设者,他们只有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有可能回报国家和政府。从这个层面上分析, “教育产业化”的观点是何等荒唐!民间办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在追求利润的现代市场社会

4、,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慈善家是少数;商人和投机者是多数。为了赢利目的的民间办学,是商人和投机者寻找新利润的一个领域和行业。只要它教育出的学生质量好、水平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有生源,也就会有利润,就可以长期办下去。否则,就关门大吉。政府投资教育的目的如果被歪曲,转而追求以利润为目的的眼前利益,则弊多利少、误入歧途,而且贻害无穷!笔者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科技水平发达国家,其政府的教育搞“产业化”?因为这样会导致教育的真正目标丧失!从而损害国家的长3远利益和社会效益!以科技、教育最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强国而言,这些国家还没有实施这种执政措施。如果有某个国家这么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科技

5、水平肯定不是很发达。如果有某个国家这么提倡了,也仅是当前的执政者为了掩人耳目、搜刮钱财的一种幌子,是这个国家的政府对外吸引教育资金的一种手段。在教育要实行“产业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各自具体利益的直接驱动下,学校收取学费就成为一种最简单、最有效和最快速的敛财手段。只要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招收学生,就可以获得最多的金钱!这种做法是在政府保护下的强制行为,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它不具有产业领域的任何公平竞争性、开放性、自由进出性和科学性,也不具有必要的法律基础!首先,任何一所官方学校,都是政府多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投资的积累。如果讲“产业化”,这些积累就是投资的资本,就象一座工厂,资本应该有回报

6、。对学校投资的回报应该通过不断收取学费而逐渐获得,这些收入应该上缴国家财政、而且还应该缴税。所以,学费应该至少包括四部分:国家的投资、学校的费用、学校的利润及相应的税收。从产业化这个方面谈,目前我国教育的体制还不具备“产业”的基本素质或条件。其次,对于依法治国、依法从政而言,向民众收取任何一项费用,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手续或程序、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收费。学费收入规模巨大,涉及到中国的家家户户,可是,目前我国竟没有一项有关收取学费方面的法律。所以,收取学费缺少法律基础。而且,目前对学费的4收入和使用不透明、不公正、不科学,缺少有效的制约、监督。难道总理或教育部长的行政批文就

7、可以有这么大的权利吗?再次,对于接受教育的一方而言,由于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学费已经成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子女接受正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屏障。从而就有可能造成贫者更贫、穷者更穷的恶性结果。这是不公平的和不合理的,是社会文明某种程度的倒退。另外,对于官方校长而言,只要其在任内收取了足够多的学费支付教职员工的奖金和补助、购买教学设备和仪器、兴建校舍等,其就有一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这种注重于表面的“形象工程”的思想和做法,有可能使这些校长陷入官位与权势、人事与金钱的“经营”之中。这与现代学校管理所要求的科学与民主性、开放与进步性以及非官位性与非经营性大相径庭。在国家教育资金严重

8、不足的情况下,收取学费是一种最迅速的获得资金的手段。以大学为例:按照 1460 万在校大学生,每个学生平均 3.5 年缴纳 1.75 万元学费,总计 2555 亿元,平均每年 730 亿元。对于政府或说政府的大学而言,一下子多出来 730 亿的收入或者作为再投入用于高等教育,这可是巨大的收获!但是,对于国家财政支出而言,这每年多出的 730 亿元,教育部门和学校是如何花掉的、花得是否合理和规范,民众无以所知、无从所问。学校本来是一片净土,学习与研究的净土。可是,近几年来,你看那些鼓起腰包的官方的校长、书记,转眼之间财大气粗,变得如此嚣张、猖狂和不可一世。从幼儿园的园长、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到大学

9、校长或院长,他们手中有巨大的财务权和人5事权,似乎个个是老子天下第一。似乎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不在乎培养出的学生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优劣,而只有招收了多少学生、发了多少奖金和补贴;他们的眼里多半是金钱、地位和权势。你看那些校长、书记,已经失去了昔日教书育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和情操,变得和一心牟利的资本家一模一样。你看那些本来应该是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校长、主任,已经没有任何知识分子的谦虚、好学和奋进,变得如同那些官僚们一样勾心斗角、花天酒地。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制度的竞争,而教育质量的竞争则是其核心。看一看目前的中国学校,有多少校长、主任、教师真心实意地关心教育质

10、量的提高、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他们至多不过是希望并努力使学生们考个“高分”罢了。照这样下去,学校还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吗?呜呼,中国的悲哀!呜呼,民族的悲哀!就我国的国情而言,政府教育的“产业化”,势必造成教育的根基官方学校的“牟利化”,同时造成学校校长、主任的“官僚资本家化”和“官位化”。这与教育的无牟利性、追求科学性、自由开放性、民主性和不断进步性根本对立,无益于我国教育的长期、健康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二、高校发展是一个过程,扩招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高校实行扩招,圆了许多渴望步入大学门槛的年轻学子的梦!使更多的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更高深的教育,使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的飞翔。这

11、是好事!培养更6多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贯彻和实施。但是,高校扩招应该有一个“度”,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阶段,超过这个“度”就弊多于利!就社会总体而言,各个行业应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就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言,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不可能超越太多或步子太大。教育应该是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领域中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育可以优先发展,国家可以做一定程度的人才储备。但是人才储备应该有一个临界值,大于这个临界值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恶性结果。笔者认为,如果国民经济以 810%的速度增长,高校扩招的规模无论如何不应该高于 1214%,这个数字

12、也高于我国人口的净增长速率。就政府而言,基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的一定规模的人才储备,或者出于拉动内需市场的动机,或者是为了减轻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或者是遏止教育资金的大量外流爆炸性地实行高校大规模扩招,在短期内无疑会一定程度地达到上述目的。但长期看,就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水平而言,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临界值,从而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年有 212 万大学毕业生。然而,抛开今年“非典”的不利影响的原因,事实上我国现在的就业状况(具体说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难以一下子全部吸收这 212 万高等人才。有人预测今年大学毕业生真实的就业率应该在 6070%,还有 3040%的毕业生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工

13、作岗位这就意味着约七、八十万高等人才失业。7多么巨大的浪费!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规模比今年还要大(如官方数字为:2004 年 260 万、2005 年 320 万),就业压力将更大。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毕业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他们父母的压力有多大?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他们的投入何时才会有有利的产出或回报?高校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不但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脚踏实地的过程,教育规模的扩大也是一个长期的、脚踏实地的过程。过多地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就会有不利影响甚至很坏的影响。高校扩招的步子,应该稍微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14、步子,不应该太大、太急,不应该急功近利,否则要栽跟头。面对数量巨大的刚大学毕业就要失业的“高级失业人才”,我们当时政策的制订者以及受益的学校,应该有什么感想呢?难道仅仅是专业不对口、择业面太窄、择业眼光太高或目标太理想等简单的理由可以回避的吗?难道与盲目地大规模扩招没有必然的和直接的关系吗?改革原来科举式的“精英教育”而推行素质式的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不可能让所有的年轻人都接受高等教育,也没有财力来保证每年 500 万、600 万甚至 700 万的大学生招生规模。在现阶段,盲目追求高等教育人才占国民人口较高比率的做法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片面性。但是,根据中

15、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以设法保证让有幸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成材、设法使他们成为优秀而杰出的人才,并且设法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投入于工作以回报社会、国家和他们的家庭。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有能力每年能培8养 500 万或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也只能是高级劳动力;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浪费、人才浪费和社会心理负担,是政策的片面性和短视性。三、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将显现出来。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扩大招生规模和收取学费的措施,正在使中国的教育步入另一个误区:刚摆脱传统僵化的单一模式而又进入追求经济利益的畸形。昂贵的学费使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这些家庭“望

16、学生畏”,从而有可能导致这一阶层的更加贫困。通过大规模扩招引致教育消费,从而试图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的观点是短视的和片面的。如前所述,中国的百姓在其子女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投入为约 8530 亿元,约占目前居民储蓄存款 80000 多亿元的 10%以上。而据说中国约 70%以上的普通民众拥有全部储蓄存款的约 20%,即 16000 亿元。可以计算出,8530 亿元占有 16000 亿元中的 53%以上。中国的普通百姓,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子女的培养,投入是何等巨大、牺牲又是何等巨大!为了孩子的学业,许多低收入家庭或贫困家庭举债度日,生活艰难。如果再计算中国家庭对子女在小学、初中的教育支出,恐怕这16000 亿就剩不了多少了?在这样的教育投资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的百姓还有多少人会肆无忌惮的全方面消费、从而强劲拉动经济的增长?笔者通过对中、低等收入家庭的调查认为,出于对子女长期教育投资的压力的考虑以及其它原因,中国普通居民的储蓄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9大学前几年大规模扩招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显现出来,教育产业化的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出来。等两者的影响相互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