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后成学实至名归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54904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显后成学实至名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显后成学实至名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显后成学实至名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显后成学实至名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显后成学实至名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显后成学实至名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后成学实至名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显后成学实至名归摘要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 年 8 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关键词科举学导论;刘海峰;科举学;综合性专学 Abstract:“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a book by Professor Liu H

2、ai feng, who concentrated 14 years painstaking effort on the 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ory system. The whole book contains about 490,000 characters and eighteen chapters, not only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he study of Keju, but also deeply comments the theory of th

3、is comprehensive special study fie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can be summarized in five aspects : big, true, theory, new and beauty. The book, “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 which came out in August, 2005, is a supper culture fo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s century sacrifices e

4、ntertaining.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established one mimic point for the Keju discipline, and structured a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platform and development frame for the 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Key words: 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Liu Hai feng; study of Keju; comprehensive special

5、study 科举制废止百年之际,伴随着“科举学”作为课程进入大学课堂与“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正式召开,凝聚刘海峰教授十四年心力的科举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也映入学人的眼帘。全书约四十九万言,辟有十八章分别界定科举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与目的,叙述科举学史、科举史,探讨科举的起源、科举的存废、科举的东渐、科举的西传,介绍科举人物、科举法规、科举术语、科举文献,从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地理六个学科视角剖析科举。此书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着力为科举学构建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2展平台。细品全书,其特色可以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 一 科举学是以中国和

6、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领域。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学,它至少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外关系史学等十几个学科领域,并且其资料繁杂、分布范围殊广。因此,综论性的科举学专著一定要有一个大的视野。非大视野不足以囊括广阔的研究范围,非大视野不足以统摄丰富的研究史料,非大视野不足以整合丰硕的研究成果。 导论一书以大视野对科举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走出了盲人摸象、各说各话的局面。 大视野下的科举学,需要一个大的结构来驾驭。 导论的结构是由总到分。前三章是科举学元研究,为全书行文奠定了基调,统摄全书。第

7、四到第六章是科举史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科举的概念、起源、演变、评价做了一个扼要的交代,为读者更深更好地理解下面各章打下基础。第七章到第十八章是分述,其中六章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这六个学科均为科举学中最重要、成果也最为丰硕的学科视角,另外六章研究了科举学中六个基本的问题,人物、术语、文献、法规使科举以整体的面貌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东渐论与西传论则充分体现了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专学。 科举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理论体系。此书力图提纲挈领地论述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进行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为科举学打造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以促进科举学走向成熟和完善1(P6) 。所以,本

8、书在资料剪裁上体现为一种大境界,主要不是面面俱到地介绍科举知识或研究科举制度,而是探讨科举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或者说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重3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1(P2) 。相对于其他独立的科举专题研究,本书在一定意义上着力打造科举学的“纲”,所谓纲举目张,科举学的成熟能够为具体的科举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依托,进而促使整个科举研究出现突破和飞跃。 二 学问贵在一个“实”字。科举研究首先是一种历史研究, “实”为历史研究的第一要义。作者接受过十年正规的历史学训练,谨守学问之道,时刻保持一种实实在在的学术态度。 导论一书虽视野开阔、规模恢弘、着力于理论的构建,但均坚持论

9、从史出,而非以论带史,更不以论代史。作者总是运用微观的史料来严密论证其宏观上的论点。论点的得出,力求建立在所能发现的全部材料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非以是否符合先验的“论点”而定取舍。 要在科举研究领域做出令人心悦诚服的成果,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考证功夫。 导论一书仅列出的参考文献就有中外文论著 592 部(篇),附录中所搜集的包括中外八国的论著 568 部(篇)文献也多有参考引用。参考的文献不仅有近人的研究专著、论文,更有大量的原始资料,不仅包括正史、会典、登科录、题名录、碑录,还涉及诗集、日记、笔记小说、回忆录。若获取资料尚勤,则鉴别资料尚智;取材广博、资料宏富可凸显出作品的厚重,材料真实、

10、恰当方能使作品经受时间的考验。作者细致入微的考证功夫在破解进士科的创立时间时表现尤为明显,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四条途径进行考证:第一,指出今本隋书中没有任何关于进士科的直接记载1(P89) ;第二,列举最接近隋代的旧唐书薛登传、 旧唐书杨绾传、 通典、 选举典等大量可靠史料,这些史料明确表明,炀帝始建进士科;第三,使用“消极性质的史料”推定进士科创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第四,对于有学者4依据房玄龄举进士及其生卒年月而得出进士科始于开皇年间,作者首先通过两唐书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直到北宋年间,进士与秀才互用的例子还很多,进而提出唐摭言作者不以大名鼎鼎的唐初宰相房玄龄作为隋代进士例证的反问,来说明房玄龄可

11、能并非进士出身,最后指出研究也不能以个别否定一般。 研究结论的表达也要老老实实,坚持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既不能少说一分以保进退,更不能多说一分附会“论点”,博求异说。例如,关于科举西传是否成立的悬案,刘海峰教授自 1991 年始先后赴英国、日本,新发现邓嗣禹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中未涉及的文献近 50 种,结合邓文加以研读、斟酌,在得到“明确指出英美等国考试制度曾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宝贵资料”后,得出“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1() 的结论。关于乡试录取率的问题,作者指出并无确切记载,而且不同地方的录取比例也不相同,然后在占有相关原始资料以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顺天和

12、应天府的中式比例较高”的结论。如果作品在最后的结论表达上出现问题或者已有铁证而不敢得出明确的结论,或者缺乏足够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而仓促得出结论,以致事后出现“硬伤”,实为可惜。 三 有充分的考据,学问才有根据而不流于空疏。考据是一种特别的功夫,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做出实在的成绩。但若在考据上兜圈子而不能有进一步的工作,则至低限度,这种人是难得有什么思想可言的2。 “研究”不能局限于事例的罗列、资料的堆积,也不能拘泥于古今中外名人名家各种“理论”的排列组合,而是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解读出令人信服的意义。考据必进至义理才能开拓其心胸,才能使考据不致落空,真正的“研究”须落脚于义理且离不开义理的阐

13、发。 导论一书5不以考据为底止,注重推出义理,在扎实考证的基础上着眼于理论的探究,通篇贯彻一个“理”字。阐发义理要求作者跃出故纸堆、逃离“大拼盘”,更不能甘于人云亦云,即要有 “疑”的特质。 导论一文疑“废科举后社会表面十分平和”1(P109) 、疑“书院反科举的特点”1(P177) 、疑“八股文一无是处”1(P217) ,等等不胜枚举。 严耕望认为:做研究,要善于对资料进行挖掘,善于理论的提升。 导论体现出作者善于提炼总结的才智,能够读出资料的空白处,能够通过具体事件找出彼此间的联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对前人的成果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而总结出科举学中的一般规律。其中以比喻来描述科举

14、发展脉络乃至影响最为出彩:科举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经云诡波谲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了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500 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科举制在 20 世纪初虽也作过一些改革挽救措施,但就像木制帆船再大也有腐朽的时候,在蒸汽机时代只能落得被淘汰的命运,更新部件已来不及,终于无法阻止其最后沉没。然而,此时东西方许多过借鉴中国科举而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正在扬帆远航,真令人有“沉舟侧畔千帆过”之感1(P110) 。 科举作

15、为一种制度已成为历史,研究历史如何还其本来面目乃至古为今用?这需要占有详赡可信的资料,更要有知今通古的智慧。史料不可能完整表达历史,史料本身也不能自动活化为历史。就研究目的而言,鉴古固然可以知今,但就研究方法与策略而言,知今却有助于通古。一个人越了解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也就越容易认识历史上相似问题的真相,在一定意义上,古与今是互补为用的3。 导论6一书多次借助对现代考试尤其是对高考的理解,来更清晰地阐述历史上的科举制。例如以现代社会的高考制度所能达到公平的程度来理解科举的公平性进而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以高考作文客观评分之难作为解释八股文长期存在的考试学依据,以“文革”期间废除高考前夕将其“妖魔

16、化”来比附清末科举的舆论遭遇,都体现出作者用“常识”手段来解决“知识”问题乃至“理论”问题的睿智。 四 创新程度是判断作品价值高下的关键标准。在二十余年科举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的这一新著把科举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导论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科举学的学科性质:科举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专学,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可以说科举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1(P16) 。作者通过对科举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科举”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应该把“科举”当着一个中性词来看待4。进而旗帜鲜明地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着力挖掘科举制的积极成分。本书在就以往科举能否选拔真才、科举与清末官场腐败、科举与中国科技落后、妇女不能参考非科举之错等问题抒发新见的基础上,又论证了“科举对中国文学繁荣的促进作用”1(P206) 、 “科举制并非统治者愚民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