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琐议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54902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问琐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提问琐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问琐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问琐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提问琐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共同来完成,其中学生又是主要方面。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无论怎样好的教案都是无法落实的。 过去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只管“讲”,不管“问”,不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因而,一段时间, “注入式”、 “满堂灌”销声匿迹,代之以“启发式”、 “满堂问”了。一言堂为群言堂了,冷冷清清的课堂气氛也变得轰轰烈烈了。而实践了一段时间,效果仍然不佳。 我认为问题不在提问本身,提问总是要的。关键在于提问的方法、角度和层次。问题提得太简单了,学生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问题提得太深了或超

2、出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学生当然无法思考,更没法回答。要使提问恰当,教师必须吃透课文,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问题。 在这方面,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讲愚公移山这一课,提问不少,每一问都很精彩。举两例说明。 “年且九十”的“且”和“孀妻”两个词,他没有简单的问这是什么意思,这样问太俗、太直,学生只要瞟一下课文注释就知道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钱老师是这样问的:“愚公到底九十几岁?”学生个个仰起脸,积极思考,寻求答案。一会儿,很多学生举手,一位同学起来说:“愚公年龄不到九十岁。 ”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且是将近的意思。 ”师说:“回答得好!”关于“孀妻”这个词,钱

3、老师这样问:“邻人的孩子才七八岁,也去帮愚公移山,孩子年龄这样小,他妈妈同意了,他爸爸也同意么?” 同学们稍事思考,便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其中一生获准回答:“这孩子没有爸爸。 ”师问:“他怎么会没有爸爸?他爸爸呢?”生答:“这孩子的妈妈是孀妻, 孀妻就是寡妇,寡妇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2这孩子的妈妈死了丈夫,他那里还有爸爸?”说的满堂哄然大笑,老师连连点头说:“对,对,对!”听课的老师无不交口称赞,暗暗叫绝。面对妙趣横生的提问,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稚气的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感、满足感。 这样的提问,就是极具启发性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既不是很难,又有一定的思维过程。学生不可能脱口而出,必须通过一个迂

4、回思考的过程,才能找出答案。这样的提问,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获得的知识,印象必然深刻,久久不忘。 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次尝试,效果也比较明显。如背影一文是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抒发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敬仰感激父亲的真挚感情。但文章开头部分,用了不少的笔墨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两件事。作者写这两件事,目的在于渲染悲凉气氛,衬托父亲的爱子之情,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但这一层的作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看出。有人甚至会认为这部分内容属于多余。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来,弄明白。但问题怎么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如果简单的问:文章一开始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两件事对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5、?学生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有衬托作用。这样的提问,即提不起同学们的注意,也启发不了同学们的思维。我问:“同学们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脍炙人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但是, 背影开头部分用了那么多笔墨写祖母去死、父亲失业,而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反映中心的,文章开头部分写的那两件事是不是属于多余,去掉这部分内容不是显得更加精炼,中心不是显得更加突出么?同学们的意见怎么样呢?” 同学们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先是一惊:这么著名的文章还能出现选材不当的大问题么?然后,一个个仰着头,皱着眉,开始认真思考,寻求答案。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有人慢慢举起手来。有一位同学说:“文章开头那两件事不是多余。祖母去死,3父亲失业,这接连而来的灾祸,使家境笼罩了凄凉的气氛。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父亲还如此关心儿子,就更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他回答得很好,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我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是不是都同意他的说法?”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同意!”声音清脆洪亮。很显然这是在认真思考之后的共同认可。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思维、情感,受到了提问的牵动。这样的提问无可置疑是有效的。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把握问题难易程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