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54896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需要做好几项工作: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同时,既要积极实践课改,又要认真反思课改,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实践与探索根据课改精神,我校提出了“办富有国际视野和校本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五星级高中,成为师生共进、社会满意的精品学校”的目标;要求教师生活品位日益提高,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期望学生学会生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知识渊博;学有特长,勇于创新。目标能否达成,需要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创新教学常规,

2、建设优质课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课改。(一)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不少学科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针对这个问题,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

3、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2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

4、程标准的要求,一些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科目的课时。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

5、,为此,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和名师的引领,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要讲哪些例题等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多与教研员联系,请他们来听课、评课。要求名师开放自己的课堂,青年教师跟班听课,我们还3组织了对外公开课、青年教师校内公开课、课题研究课等多种层次的研究课,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听课情况每周张榜公布。通过听课和研讨,全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

6、准确,对难度和深度的处理更加恰当,一年来,我校有八位中青年教师获评优课市级一等奖。(二)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程内涵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经教师着意开发,方可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因此,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潜在的变现实的,隐性的变显性的,薄弱的变强化的。新课程实施之初,许多课程资源正待开发,没有名家的教学设计,没有现成的课件,没有现成的配套练习,甚至为了找一个素材或

7、案例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教师们备课感到很费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造,新课程面前人人平等,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首先要用好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恰当用好网络和媒体资源。三是要挖掘师生生活背景资源。四是积极开发地方资源。针对目前学生手头学习资料观念落后、题目陈旧、有许多题目超出知识范围等情况,许多学科对现有资料进行重组,自己编写学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位老师各显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们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案的编

8、制等。高中新课程有八大学习领域,我们按“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4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有计划地组织高中新课程实施,开齐开足规定的八大领域的课程,特别对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及音、美等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关于校本课程:我校通过主题为“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牵引,学生“在省武高种下一棵理想的树”,考察自己当前的生存方式,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从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

9、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李公朴事迹陈列馆、江苏中天钢铁集团、江苏国茂国泰集团、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等。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企业及其设施,参加就业体验活动、志愿者活动,聘请地方有识之士给学生上课,组织毕业生与职业人员对话,让学生在理解职业的种类、特征、职业生活等问题的同时,培养劳动的意识,学习职业人所必需的劳动观、职业观,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就业观,更有积极的创业观。通过主题为“异域文化与本土知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异国语言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从而形成学校的语言文化教学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书画室、英语角,春秋淹城遗址、恽南田纪念馆等。通过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吴文化与常武文学等

10、背景的学习、比较、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地方民俗、民间工艺,继承本土文化精华,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具体的本土文化之中,同时也培养学生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国文化的素养。每年一次的国际英语节、国际夏令营更是丰富多彩,所有节目都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从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受到英美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当多的学生在高二时就通过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英语达级5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欧美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武高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国际人”的理念。通过主题为“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学生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

11、机会,形成全校性对科学素养的追求,营造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科技馆、动物标本馆,百年航空、百年科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校外的中华恐龙园、全国花木示范区等。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常识等为主题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能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培养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三)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

12、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入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 首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影响课程改

13、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6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

14、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特别重视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我们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

15、”(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上课。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权。我们坚持“夯实基础,7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的教学思想;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每句话都有用,每道题都有针对性,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的互动;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

16、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后反思。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须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 “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 “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们正确把握了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在课改一开始,有些教师的课堂成了活动的“天堂”,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甚至是观众。我们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真正状态。经过开设研究课和反复研讨,我们在如何处理活动的问题上也取得以下几点共识。 (1)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