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学生要“三心二意”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54881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批评教育学生要“三心二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批评教育学生要“三心二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批评教育学生要“三心二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评教育学生要“三心二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批评教育学生要“三心二意”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经常能听到个别老师发牢骚:“现在的学生问题多,个性强,说服教育难。 ”面对犯有过错却屡教不改的学生,有的班主任面露无奈的表情,甚至怒不可遏地发泄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看着学生木然的表情,听着对方无理的顶撞,面对个别家长的胡搅蛮缠,班主任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产生了畏难情绪,也因此失去了批评的信心,减退了批评的热情,放弃了批评的权利。结果在老师的冷漠和同学的歧视下,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班主任工作因此陷入了窘境。 毋庸置疑,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2、,由于娇生惯养、个性突出,普遍存在脆弱、偏激、任性等心理问题。面对问题如此多的学生,班主任工作日益显得重要而艰巨。针对现状,笔者认为,诚如教育家霍愗征所言: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时,班主任如能做到“三心二意”,并能改变粗暴的做法,摒弃成见的心理,保持平常的心态,讲究批评的策略,采取智慧的的方式,那么,班主任工作就一定会出现峰回路转的可喜局面。 那么,何谓“三心二意”呢? 批评教育学生要细心。班主任不仅要做个有心人,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及时把握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进而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批评对策。批评前,最好事

3、先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以及学生的性格类型,从而采取婉言规劝或直言不讳等相应的教育手段。批评手段要因人而异,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味指责和训斥的做法只能事与愿违。 2批评教育学生要耐心。面对常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往往会大动肝火,失去批评教育的耐心。尤其在学生狡辩和顶撞时,教师就会怒不可遏,进行严厉的斥责,结果出现批评的僵局,产生批评的负效。 列宁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批评教育学生不能情绪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做到苦口婆心,才会取得春风化雨的理想效果。 批评教育学生要有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学生的转化更非一朝一夕之事。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

4、错误要有一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反复。面对偏执而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不可轻言放弃,教师要怀有“不信春风唤不回”的执著信念。达尔文说:“坚持着必能成功。 ”批评教育学生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想一蹴而就往往欲速则不达。 批评教育学生要有爱意。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批评教育学生必须以教师的真心关爱为前提。教师无疆的大爱可以融化学生内心的坚冰,可以为学生的心灵送去温暖的阳光,可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对后进生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刻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 批评教育学生要有诚意。俗话说“心诚则灵”,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要诚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研究出解决问题或改正错误的有效办法。教师不放大学生的缺点,不歧视问题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批评是真诚的、是公正的、是无私的,他才会自觉接受批评,才会为教师的批评“埋单”。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虽然规定赋予了班主任一定的权利,但是,批评教育学生要讲究适当方式,采用恰当的手段(如谈话、反思、检讨等),实现批评教育的“软着陆”(如选好批评场合,把握批评时机,做到就事论事等),才能取得批评教育的预期目的,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班主任绝不可打着行使权力和关爱学生的幌子,让“体罚”现象死灰复燃,让语言讥讽、目光歧视、心理冷淡等“软暴力”大行其道。批评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应对学生恩威并重,宽严有度,既有母亲般的慈爱,又有师长般的威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班主任的规范和约束下健康地成长,在班主任的呵护和表扬下愉悦的学习,在班主任的宽容和关爱下快乐地生活,这无疑是教育教学工作最完美的状态、最理想的追求、最诗意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