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3454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痕迹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痕迹徐肖楠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学的最后遗迹文学风格与生活风格具有一致性,1990 年代前后文学 风格的变化与生活风格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1990 年代前后不同的中国文学风格有对应 于不同年代生活风格的一致性,还有对应于历史过程的一致性。这种文学风格与生活风格 的相互缠绕,使人们相信文学记忆不仅在文学中,更在现实中。1990 年代的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焦点,它胶着了中国现代文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与风 格,也产生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内容与方向,成为一个前后交错重叠的变幻影像。20 世纪 初开始确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主题、形式,从 1990 年代起

2、发生重大变化,此前的文 学风格被逐渐淡化以至遮蔽,此后的文学风格开始向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相反的方向转移, 其中主要的倾向是从非宏大化、非崇高化到弱化精神性和审美性,而这一切文学演变的发 生,都与生活风格的急转直下相关。中国当代文学 1990 年代前后不同的记忆,由其所在年代的生活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差异, 这种差异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不同的精神风格。文学记忆是精神痕迹,也是文学风格是生 活风格,是某种生活风格的发现和体验,也是具体文学风格的表现和创造。1990 年代前后 的不同生活决定了不同的文学记忆,从 1950 年代起,大约每十年是一个阶段性年代,每一 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特殊文学记忆,生活风格不

3、一样,文学风格也不一样,所留下的精神 痕迹也不一样。1990 年代后的中国文学似乎包含了饱满的对未来的暗示,人们更愿意去忽视其中的隐晦 混乱;而 1990 年代前的中国文学似乎是单调无趣的,容易被看作一个与今天没有多少关系 的、逝去的遥远记忆。但实际上,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的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极有代表性,一方面,它们 具有非同寻常的、不可重复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它们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最 后的精神遗迹,这最终体现了那一阶段的生活是有明确主题方向的、绝无仅有的历史片断, 这样的判断是对比于 1990 年代以后文学的模糊的主题方向而进行关注的。从前一方面说,1990 年代前的

4、中国文学交织密集着多种生活意识、文学意识和政治意 识,除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西方文学、苏联文学的影响,还有革命情绪、国家情 结、政治理想的影响,它们恰好可以说明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理想与欲望杂居的中 国现代生活和文学的过渡性地带,这阶段文学是中国意识和世界意识、国家意识和个人意 识共同生活的记忆。从后一方面说,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的国家生活和革命意识成为文学的主导精神和写 作立场,这使这段文学成为最后的国家与革命笼罩下的日常生活文学表现,也成为最后的 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引导下的个人生活回忆,而这种回忆再也不会在历史中重现。这样的记忆 1990 年代后在很大程度上被淡漠、忘

5、却甚至压制和敌视,但真实的情景也 许是这些生活和文学风格中的某些品质不该被涂抹在一片灰暗中。这样的记忆的起点是 1950 年代,那是颂歌年代,生活与文学都具有明快热烈的风格, 对共产党、毛泽东、新中国的赞颂之情占据了生活与文学的重要位置。那时的生活与文学 都充满了对从未有过的新生活的喜悦之情,祥和蓬勃的民间生活情景出现在宏大的时代背 景与主题中;喜庆气氛与欢乐情调为以后的生活主题和文学主题的沧桑变化开辟了一个毫 不隐晦的开端,而现实的幸福与理想的憧憬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方向;单纯的人物、民间的 生活、日常的情趣、普通的事物与时代的巨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文学单纯而明朗的风格。1950 年代末期,随着

6、生活主题和风格的严峻变化,这种单纯而明朗的文学风格也开始变 得严整朴素。1960 年代转化为新风尚年代,这个年代的生活与文学共同为自己树立了一个 相互一致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尺度与框架,描写社会主义的破旧立新树立社会主义的 新人、新事、新风尚是文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内容包含着生活现实中对内阶级斗争和对外 自力更生的双重主题;这使 1960 年代的文学风格严谨规整,有明确而一致的现实秩序和写 作秩序,共同遵守着严格的制度化美学趣味,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都严格围绕相似或 者相近的主题而形成;而主题基调大多是严峻的,大致排除了有力度的浪漫和幻想,革命 浪漫主义只能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这进一步形成

7、了写作立场严正、生存态度朴 素、美学趣味单一、文体语言规整的写实风格。1960 年代的严正文学风格成为 1970 年代的样板文学风格的转折期。1970 年代是仪式化 年代,生活与文学都变成了仪式,以不同样式确立的同一本质的样板决定了人们的生活, 简单一致的生活模式也是文学模式,生活与文学都按照唯一的精神样板去实施。在同一个 样板和框架内完成同一仪式只有有限差别,这种差别的具体性已经基本排除了日常生活的 丰盈和生活权利的弹性,也排除了理想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没有了理想与现实的差 别,文学也相应没有了超越现实的理想表现;生活没有了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文学也就变得可以用一种现成固定的样板来设定和规

8、范。 这样的作品缺乏具体的生活趣味和美学差别,共同显示了在同一样板下的简单朴拙、抽象 刻板,文学不但形成的是同一程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同一生活主题的精神仪式,生活 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人们语言和行为的形式,它变成公认的日常习惯,并且含有重大革命意 义,文学是这种仪式的具体集中表现。1970 年代不断复制的仪式化生活使文学也不断复制生活,理想主义激情被完全压制在现 实中,于是理想生活被抽象为现成概念,同时又变得面目不清,到 1980 年代,生活中被压 抑的精神追求与生活希望开始爆发出来,使 1980 年代成为激情化年代:一方面,仍然保持 着崇高向往与理想主义,但对历史的宏大追求改变了方向;另一方面

9、,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社会目标把物质和精神同时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1970 年代的仪式化生活所压抑的自由 激情瞬间爆发出来,人们重新激发了对宏大生活和乌托邦国家的热情,在放弃仪式化生活 的同时,生活的丰富性和细致性悄然呈现,在去除偶像崇拜的同时,解放了人的本质和主 体,在对美好与富裕共同肯定的同时,确立了人的世俗生活权利,由此反映出一个时代的 文学精神和生活精神的巨变。文学被宏大理想所提升,产生了激情的向往、突出的主题、 明晰的视点、昂扬的情调和思考的活力,这其实完全与当时的生活风格相对应。在精神的黄昏和欲望的早晨中迷茫 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中国文学的记忆就是那种典型 的、不可重复

10、的历史记忆,因为那种革命理想、国家生活与个人在一起的独特时光再也不 会重返,文学与宏大历史和日常生活同时交错,就把文学变成了类似上海的石库门那样能 分割出七十二间房却在同一建筑内的情景。这段文学不仅是当年他们的生活,也是今天我 们的生活;不但是过去,也是未来,它们所提供的记忆空间已经不可磨灭地进入我们的生 活。今天人们对那些年代文学的印象像对那些年代的生活印象一样:简朴贫困,却没有改变 的希望和空间,但这种缺乏欲望的生活风格也孕育了质朴单纯的文学风格。当新时代像潘 多拉的匣子一样打开时,过多涌来的生活可能性让很多人认为:终于回归到了人的本质性 生活。但是,似乎只有今天才可能意识到:我们在拥有今

11、天更多的本质性生活时,也失去了 1990 年代前那一部分的本质性生活:欲望的解放和自由的模仿可能以牺牲生命的灵魂感觉 为代价,还可能牺牲掉文学的单纯、朴素、平静,还可能牺牲掉与贫富无间、欲望淡泊相关的激情和理想主义。这里包含着一个更深入的话题:1990 年代前文学能够包含不同的生活记忆和风格性特 点,是因为那些年代的文学都具有某种精神立场,而且几乎毫无欲望立场,因为那时人们 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虽然这些精神立场因年代而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是在某种精神 引导下确立了一些相应的主题和形式。由此可以发现,1990 年代前后中国文学的重要差异在于精神方向与精神立场的差异。 文学对某个时代生活风格的记

12、忆,也就是文学风格确立的过程,而精神立场是生活风格和 文学风格的核心。文学风格也就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精神风格,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生活风 格和文学风格,因为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精神感受和精神经验,这种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 一致所包含的精神立场,标志出不同年代的文学记忆的精神差异,也标志出文学的价值和 意义。3 到 2009 年,1990 年代前那些年代的生活与文学据有精神立场的努力不再出现,没有精 神立场就难以建立精神方向。生活及文学的精神方向渐渐退场时,未来的幸福及眼前的精 神方向就再也无法在文学中浓烈充沛地展示出来,这可能是 1990 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的致命 缺陷。没有方向,就没有记忆,没有方向的

13、生活和文学,无法让记忆产生精神光芒,也难 以在记忆中产生生活与文学的希望。1980 年代的黄昏和 1990 年代的早晨送给中国的是欲望化年代的开始。1990 年代在解放 人的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鼓舞了人的欲望和利己主义,在不断推动的个人幸福倾向的 影响下,1990 年代文学开始颠覆 1980 年代的宏大意识和乌托邦诉求,并以回到人的本来 生活和本来权利为由,倡导平庸化、欲望化,媚俗成为合法的、主流的文学趣味,这些趣 味被从审美上冠以不同命名,但其共同根基在于躲避崇高、躲避理想主义、躲避精神立场, 进而抑制普遍的价值判断,文学趋向于不追问正邪善恶美丑,以围绕成功和占有而发生的 事件为主要描述内

14、容,并将其广泛推行于文学和生活中。对欲望的早已垂涎三尺、久已觊觎在心,使文学对欲望格外垂青、热切复制。平庸化、 个人化、日常化、身体、偶像等写作倾向事实上都以个人欲望为核心动机(最终的结果常 常是作家个人的成功远胜于作品的价值) ,它们都成为欲望化文学风格的不同标志。对利己 主义生活的普遍肯定以及对奢华生活深入骨髓的艳羡,使现实意识和文学人物都热衷于现 实获取而宁肯卑琐渺小,普遍的欲望放纵在反对质朴与鄙弃穷困的同时,颠覆了 1980 年代 的崇高、激情和理想主义。但仅依赖这种颠覆而获得支撑,就可能仅仅是一种颠覆行为,破而不立难以以这 种颠覆而立起自身的主题意义和形式特质,比如“个人化写作”这样

15、的命名就不一定能给具 体作品直接赋予美学价值,在缺乏独立主题与形式的共同审美空间时,命名本身不一定能 让作品具有主题和形式的独立生命力。1990 年代文学的美学趣味、修辞手段今天已捉襟见 肘,见出缺乏持久性美学品质,时过境迁、过眼烟云成为 1990 年代大多作品的共同命运。1990 年代开始的占有欲望与利己主义的自由延伸和发展,直接控制了 2000 年代的文学 风格,并且,这种风格以假面舞会的形式魅惑人心,其中混杂着各种时尚的技术和文化因 素,因此,2000 年代的文学风格是一种混乱迷茫的风格。2000 年代是迷失的年代,生活价值模糊,文学价值也模糊,生活和文学都失去了方向。 欲望放纵、利己主

16、义、个人幸福、自我表现的相互混杂,使文学与生活同时模糊了价值判 断,也模糊了文学与生活的界限,生活与文学同时开始失去相对确定的精神方向,技术社 会的兴起更加推波助澜,使文学迅速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和界限。2000 年代各种写作对生活的平面化复制以及文学写作相互的复制,表明文学已失去 1980 年代深入生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文学的经典价值被轻薄以至轻蔑、审美情趣被随意 调笑以至玩弄,写作日益失去清晰的方向和独立的形式,任何写作都可能、也可以被承认 是文学作品,它们甚至可以改写或者取代文学中的经典意义,广泛流动的、没有界限的自 由写作冲击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写作和主流意识,也影响了新的文学思考和文学表现。问题在于,所有的去文学化写作都要借文学之名来立身,而真正的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文 学写作夹杂其中,这样的鱼龙混杂、不辨真伪使人们无所适从,文学愈来愈陷入迷失状态: 该让文学去独立创造还是尾随生活?该让文学去审视人们的精神生存还是依附于现实利益? 便利生活、虚拟人际、瞬时情感、泛滥欲望、抵制思考等都使生活与文学不需要个性与创 造,而只需随波逐流,面目模糊。生活记忆与文学记忆是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