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808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 ”我们的历史教学还在不断重复着“记 背忘”的三步曲, 这显然与培养适合 21 世纪人才的教育要求相左。研究和改革眼前这 种知识、经验传授型的历史教学结构,应当 是教育发展的题中之意。问题症结的分析 剖析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发现其阻碍学习思维活动的症结,存在于表述 历史课程逻辑结构 的教科书中,而学习者所以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 文精神,其根源是作为教学活动中介( 而不是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 教科书是通过排斥作为思维刺激物的疑问来排斥思维的。主要表现为:1.教科书所收历 史结论不仅太多

2、而 且太“权威”,容不得半点置疑。2.课本以对历史事实符合逻辑的描述, 取代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展示。结果是 ,既剥夺了学习主体了解历史原貌和选择重点描述历 史的概括思维活动;又因省略了由事实而至结论的分析、 论证,使学习主体因理解困难而 发生心理建构障碍。3.教科书缺乏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创设历史学习的问题情 境和理解历 史极为不利。4.教科书避开史学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等基本问题,不提供评价和判断 历史的价 值尺度,使学习者从人文教育方面展开思维感觉困难。5.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 大,也从一个方面诱使学习者 为应付眼前困难而“走捷径”,将具有理解和应用(构建认知 结构)价值的学习材料一概只赋予

3、记忆的特征, 从而成为助长思维惰性的又一因素。 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通过学习发现:理解即创造,理解即通过创造去重构。教材的逻 辑结构只有通过心 理重构,对学习者才有意义,才可能被内化。作为知识、经验传授型历 史教学结构第一要素的教科书,由于不 断强化了学科的逻辑结构,从而在排斥作为思维所 必须的刺激物疑问的同时,扼杀了思维的结果理解 ,造成课程逻辑结构与认知思 维的心理建构过程脱节。历史课程逻辑结构通过“记笔记背笔记”来实现知识传 授和“考完 就忘记”所反映的历史学习无意义,正是这种脱节的具体表现。 只要思维活动能充分展开,历史教学不仅具认知思维的心理建构功能,而且会产生发展 学习的主体意识,

4、 形成社会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情意教育功能。 只是在历史知识经验传播型教学结构之中,教师是作为结构要素而存在,他要在学习思 维活动展开的同时 ,有意识地组织、指导学习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体验和意志力的较量、 协同,会受到种种牵制。主要有:1.刚 开始时,学习者的惰性,或活动由于非自身原因遭 受失败而得不到理解。2.错误的学生观、授道者的尊严所引 起的教学的非民主化倾向。3. 教师自身主体意识(表现在对教材、考纲关系上)的缺失,教育责任心及钻研精 神或学科 能力方面的欠缺。4.周围环境、氛围、领导、家长的理解等对教师的负面影响。 主体意识、社会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都是结合社会科学知识的交往和活动的产

5、物,是比 认知结构更为基本 的素质。学习主体有理由要求学校通过结合历史教学组织的活动,使自 己得到培养和发展。然而,历史学科知 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制约了教师在这方 面的活动。而学习者明知在这种教学结构之下的历史学习无 意义,而又不得不承受记和背 的学习负担,难道不足以说明学习者主体意识的薄弱和教学结构改革必要吗? 历史教学结构的改革尝试 中学历史教学结构是指:以教材、教师、学生为要素,要素通过教学的目标、活动、评 价、反馈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并产生一定教学功能的系统构造。 改革,就是对结构中的某一联结形式,或者某一要素的内在构造作调整,以优化结构联 系,提高系统的总 体功能。我尝试

6、改革的策略是:1.加强教科书的历史课程逻辑结构和学 生的思维心理建构过程的各项联结,使 “传授型”功能的结构发展为“思维型”功能结构。2. 在教师加强组织、指导活动的职能和学生活动的主体意 识之间加强联系,将“思维型”结构 发展为“开放活动型”的结构。 尝试结构改革的方法和步骤是: 1.对历史教材作概念、逻辑结构和史料的分解(比如:高中历史上册的逻辑结构为: 资本主义发生、 发展和三大矛盾如帝国主义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殖民主义和被压 迫民族的矛盾等。主要的概念有:资 本主义、革命、战争、阶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史料:是能够用主要概念归结和说明逻辑结构 的各国历史发展的事实)

7、 ,分解 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矛盾、差异和联系等问题,从而刺激 思维建构。 2.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联系“自身经验”来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趋 势。如果仅仅将 经过分解的概念呈现给学习者,那么他只能记忆老师有关这一概念所说的 一切。而当他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利用这一概念并将它跟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思维的 成果理解就出现了。 (比如:关于文化大革命发动的 “错误”,当学习者进入红卫兵运 动和上山下乡的问题情境,就能理解“错误”的社会性质;当他进入中央政 治局会议的问题 情境,就能理解“错误”的政治性质。 ) 3.提出“真”问题,布置课题化的作业,激活思维过程中的主

8、体意识。所谓真问题是指教 材没有现成答案 ,且可以展开或深入探讨的、有多种并行不同的结论的问题(比如:对罗 斯福新政的评价问题。我提供了下面 这张附表,要求学生对照苏俄新经济政策作出具有说 服力的评价,不要求全面评价。结果收到有质量的论文十 余篇,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 。 两种经济体制比较 市场经济 1.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 生产资料公有 2.条件 市场、资本、法制 国家对经济 控制的权力 3.动力 追求资本的高额利润 追求平衡发展和国家积累 4.调节 通过市场 通过 国家经济计划 5.矛盾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人们的需要:经济发展 6.问题 生产过剩 计划滞 后 4.结合教学思维和讨论,适时的向学生提供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以拓宽学习者的眼界 和提高史学思维的 起点(比如:让学习者明白历史结论的依据是只能是事实,当发现新的 历史事实材料时,原有的结论要改变。 再如:对历史事实作“应该怎样”的价值评判时,结 论就会因民族、阶级、政党、团体、甚至个人的差异而不 一致,这是正常的) 。 5.在组织学习集体或小组活动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严重的思维惰性,始终游离于活动之 外,原因正在研究 之中。 论文关键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