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727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状况作 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 的进程、特点和。又结合山区的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 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 南方山区地形上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分布着高山高原, 中部山原和盆地交错,多山地。逐渐过渡到东部的低山丘陵。由于地理环境和条件的不同, 历史上南方山区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大体来说,东南山区比中南、西南山区开发得早, 到宋元时期进入大开发阶段,以塘堰为主的灌溉水利广泛兴修,明清时继

2、续发展,这部分 本人已有专文作了论述。而中南、西南山区虽然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开发的范围有 局限,规模也不大,明清时才进入大规模开发期,不仅开发丘陵冈地,高原山地亦都有不 同程度的开发,同时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扩大了水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南、西南山区降水量丰沛,除秦岭山地和云南省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 500800 毫米外, 其余地区一般皆在 8001200 毫米以上。鄂湘川粤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桂黔滇岩 溶山区虽然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蕴藏量大。然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加上山区坡陡流急, 溪水易涸易涨,使农业生产常遭干旱洪涝的威胁,故要发展生产就需兴修水利。然而山区 地形复杂,

3、地势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显著,地貌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各异,致使兴修水利 不易。明清时南方山区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和设施利用水资源,发展农田水利事 业。 *本文为农业院院长基金课题“明清南方山区开发”的论文之一。 本文范围只包括中南、西南山区。东南山区内容参见拙作明清东南山 区的灌溉水利一文,载中国农史1996 年第 1 期。 一、明清南方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 (一)湖北丘陵山区和陕南山区 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地貌分属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和鄂西山地三部分,中南 部为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低山丘陵开发历史悠久,今南漳、宜城一带在秦汉时分别 修了长渠和木渠,引蛮河水灌田,渠道沿途还与陂池相

4、连。此两渠历代皆有维修。唐宋时 鄂北和鄂东开垦加快,塘堰修筑渐多。如崇阳县在唐宋时筑有华陂、石枧陂、白泉陂等。 宋代在枣阳县建平堰,引水渠道跨山涧 9 处,号称“灌田十万顷”。明清时除维修原有塘堰 外,还兴建了许多小型塘堰。如明前期麻城县有灌溉塘堰 1477 口。黄陂县水利亦较发达。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 73 称:“按黄以陂名,而河塘陂堰以万计是利灌溉。 ”万历 襄阳府志水利载全府有陂塘堰湖共 1182 所,万历时比原额新增 168 所。该府宜城县 的长渠、木渠明清时多次维修,清光绪时长渠灌田 4000 顷,木渠灌田 3000 顷,加上东西 两山水田,总计有水田 11000 顷,丰收年能收

5、粘稻百万石之多。湖北中部京山县、钟祥 县、荆门州等明清时大量利用泉水灌溉。京山县位于大洪山山麓地带,泉水丰富。雍正 湖广通志卷 76 称:“京山县地远多山泉,民引泉为机,堰水为业。 ”还利用温泉灌溉稻 田, “其收数倍”。钟祥县利用猪龙池等泉水灌溉农田百余顷,县西又有 5 泉灌田甚广。荆门州北 20 里有南泉,灌田千顷。 鄂西山区山大林深,以往开发不够,人烟稀少,明清时期才有了较多的开发。北部荆襄 地区,明前期进入的流民达百万之多,为了加强管理,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其时开垦 荒田达 143 万亩。清代人口增加更快,嘉庆年间郧阳府人口比明万历时增加近 8 倍,荒 地继续得到开垦。山农主要种植旱

6、作物,但在山间平坝和河谷平原也兴修水利,发展水稻。 如郧县“近郊多平原,水田产稻颇佳。 ”以县西北 30 里的武阳堰、县北 5 里的盛水堰最巨, 二堰修建年代悠久,历久沦废,明弘治中知府胡伦主持修复。清康熙十七年又修盛水堰, 灌田百余顷。另有横塘堰等十余处,各堰皆灌溉下种百余石之田。郧西县“山岭之下, 多成平坝”,于是在溪水上筑堰引水灌田。如洪武初在县西北 15 里筑千工堰,灌田干余亩 。清道光时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 9 载郧西县有 20 多堰, “每堰下种百数十石”,产 稻较多。故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谓:郧西“居民开成水田,连迁逾陌,故其产谷较胜洶阳、 山阳诸邑。 ”竹溪县“川原乎旷,溪流潆洄”

7、,清代有官堰等 17 座,各堰多的灌溉二三百石田, 少的亦灌溉数十石田。水田风景“绝似江乡”,故其米谷之饶, ”洵阳、白河客民亦借资焉” 。房县“平原膴膴,溪流清漪”,以潵潵堰最大。明万历中知县朱衣修筑此堰, “凿石为斗 门,大者三,小者三十有五,中为管(涵管)七十余”,以时蓄泄,灌溉上中下畈稻田万余亩 。又有白土等 18 堰,每堰溉百石数十石田不等。同治房县志水利称:“郧属六邑惟 房犹号裕米之乡,而稻田灌溉惟恃塘堰。 ”竹山县虽“山势陡窄,鲜膏沃之地”,但县西宝丰 一带稍平衍建有安河堰等十数处,各堰灌溉数石数十石田。保康县因山高谷深,水田较少, 然亦建有十数处堰,所产稻谷可供县城之用。此外郧

8、阳府东面的均州,在明初建石板滩 蓄水堰,灌田数百顷,万历中知州王家业又主持修治,清中叶时效益仍大。鄂西 弘治黄州府志卷 3惠政 。 光绪宜城县乡土志卷 4物产 。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 73湖广二 。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342、352。 明宪宗实录卷 167,成化十三年六月。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349。 三省边防备览民食 。此山区稻田面积以种计,大约一亩地合下种市斗 4 升,合仓 斗 6 升 7 合之数,见同治房县志 。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349。 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 。 王世贞:潵潵堰斗门门碑 ,载乾隆房县志艺文 。 三省边防备览民食 。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348。 南恩施地区为崇

9、冈峻岭,林深箐密的山区,明代清初,这里多数为土司属地,大部分地 方“土广人稀,荒山未辟”,开发程度很低,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建施南府后, “流人麇至, 穷岩邃谷尽行耕垦。 ”主要种植包谷等旱作物,但在“山行平旷处,皆开田种稻”,开始兴 修农田水利。如雍正末张冲知来凤县, “导浚水源,设甬道(凿山开成的渠)滋灌溉”,使城西 南之地成为膏腴水田。恩施县亦引九渡溪水灌田。 鄂西地区明清虽有较多的开发,但水利兴修仍然有限,农业 以旱作物为主,水田约占耕地的十分之一二。 陕南山区地貌属秦巴山地。除汉中盆地开发历史悠久,水利 自古较发达外,其余地区到明清时期才得到真正开发。开发大体是从东向西。从河川原地到

10、丘陵低山,直至高寒山地。商洛、安康与郧阳地区接邻,明代前期亦是广大流民的流寓 之所,因流民的入籍,明成化时升商县为州,增置商南、山阳二县,又划洛南、镇安辖于 商州。清前期大量流民再次进入秦巴山地,山区进一步得到开发。 商州有丹水流过,下通汉江,清代多次整治航道,疏凿险滩 以利水运。史称:“丹水自燕脂关东流过说法洞,绕州城南,又东至张村铺、商洛镇、龙车 寨,经流二百里,两岸随地皆可开渠”。水利的发展还与擅长种水田的流民迁入有关。 三省边防备览民食谓:“商州,湖北武黄、安徽潜六流徙之人著籍其间,用南方 渠堰之法以收水利,稻田数万,军糈之资不劳外境。 “但商州除本州水利较好外,其余的县 只有一些小渠

11、堰,各渠堰一般灌田才数十亩,所以水田很少,主要种植包谷等杂粮。 安康地区明代称金州,万历十一年改为兴安州,乾隆四十七 年因流民的大量迁入, “户口较前增至数十倍”,遂升为府。清代府属以“汉阴、平利水利为 最,安康次之”。汉阴县沿月河作渠数十道,灌田 2 万 2 千余亩清末时有官渠堰 19 处, 民间私堰不下数百处,灌田数十万亩。平利县有坝 18 处,引水灌田约四五万亩。安康 县主要在恒河上筑堰,位于龙口的名千工堰,康熙五十六年于龙口南七里更筑一堰名永丰 堰,两堰共灌田千余亩,至乾隆时灌溉面积扩大到万亩。另外紫阳县、洶阳县清代水田 亦有发展。道光秦疆治略卷 65 称:紫阳县“境内四面皆山,依山之

12、麓除沟窄水陡者, 余悉开成稻田,引水灌溉,旱潦咸收。 ”洵阳县“居民因势开堰,虽无官渠,而稻田极多” 。 汉中盆地四周都是山县,明清时始兴修水利。南面的宁羌州(今宁强县),嘉靖初知州李 应元“以山民不知水利,特凿七里堰引水灌田千余亩,获利甚饶。民自是争相仿效,凡山间 平地有水之处概成良田”。清代嘉庆时宁羌约有渠田万亩。西面的略阳县嘉靖县志记 载;县境四面皆有稻田,东路两河口一带至小寨西溪止,南路道岭子一带至铁佛寺止,西 路横现河至今竹坝石门河止,北路小八度一带至五行三川止。水稻业的发展必然建有相应 的水利设施。东面的定远(今镇巴县)清代有堰渠多处,灌溉稻田约二三万亩,以九军坝产 稻最美。然总的

13、来说,该山区堰渠仍少,故三省边防备览称;“讲民食,留(坝)、凤(县)、 宁(羌)、略(阳)、定(远)、洋(县)均以包谷杂粮为正庄稼。 ” 同治来凤县志卷 8。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351。 雍正陕西通志稿卷 40水利二 。 民国陕西通志稿卷 60。 三省边防备览民食 。 雍正陕西通志稿卷 40,民国陕西通志稿卷 6。 民国陕西通志稿卷 59。 光绪宁羌州乡士志政绩 。 (二)湖南丘陵山区 湖南北面为洞庭湖区,东、南、西三面环绕山地,中部以丘 陵岗地为主,红层盆地和灰岩盆地沿河呈串珠状排列。洞庭湖区和湘、资、沅、澧下游地 区开发最早,后来又向四水中游丘陵岗地发展,唐宋时期中部丘陵地区修建了不少大中

14、型 塘堰工程,明清时堰更加发达,还大力设置筒车、龙骨车等灌溉农田,周围山地亦兴灌溉 之利。 在湘江流域:明清时丘陵地区普遍讲究水利。如宁乡县于明 成化间由民谢崇玺等修太阳坝,号称“灌田万顷”(实荫田 5 千亩)。清代“自乾隆戊戌旱后,凿井挑塘筑堰蓄水,点滴不肯轻泄,沿河两岸横江叠坝驾筒车汲灌,又有手挽曰手车,脚 踏曰脚车,随田高低用之”。清代时祁阳县在湘江支流祁江、烟江、清江、白河、白水、 三江等河流“两岸,居民因势乘便堵筑堰坝,兼用筒车引水灌田不下数十万亩 ”其他小涧支 流皆足以资蓄泄,还凿有众多池塘, “塘田为最多,堰田次之”,塘田面积超过了堰田。故称 “祁阳宜稻,农皆水耕”。零陵县在明代

15、由知县陈福山“修筑堰塘溉田二百余顷,民赖其利 号曰陈公堰”湘东山地和南岭山地明清时随着大量开发山田亦兴建多种水利设施。清代 平江县“重梯作垄”“半岭凿塘”。醴陵等县“多山田,皆资于陂泽池塘灌溉,惟近河设筒车 以荫”邑中陂塘不下 5 百余处。攸县因有陂堰灌溉,多种植早稻,早稻收获后再种大 豆、荞麦,形成一年两熟制。山上多开成梯田,种植一季稻。郴州不仅修筑陂堰塘坝, 还有“筒车之处动以千计”。桂阳州“山顶上皆田,而顶上多泉,并无旱暎之忧”。永州 府明代山田增多成化中扬崇任知府, “境内山田多旱,崇亲视渠堰,连岁有秋”。清代时 更“勤于垦荒,山麓皆治”, “垦山为陇,列植相望”。道光永州府志卷 5 载该府水利: “永明(今江永县)、江华皆赖有陂水,永明之陂五十,其水田较多,江华之陂十有四,其水 田较少。新田山丛地狭,然其南十都为陂五十,其北四都为陂二十有七,大半取资于 潭山之春溪,故邑小而税额多。于永明至八属,山田可通笕引泉者,每种旱稻。法类区田。 取水艰者,纯种包谷及杂粮,其用力也少,其收获也逸。 ”该府山田已多于平田, “郡境山田 十之七,水田十之三。 ”山田多筑陂引溪河、泉源之水灌溉。 在资、沅、澧流域:明清时除偏僻的湘西一些山区外,多有兴修水利的记载。在资水流 域,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主持修筑邵阳县铁塘陂、代陂等。北面的新化县筒车灌溉 普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