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2423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新新资资产产减减值值准准则则的的变变化化对对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的的影影响响研研究究摘要:2006 年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在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在计提基础、确认标准、计量标准和操作步骤方面较现行准则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关于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抑制一部分盈余管理手段。通过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计提和转回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对比,对上市公司在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可能出现的新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探讨。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计提;转回 亏损公司利用资产减

2、值准备调节盈余,对于无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为了给下一年扭亏留下伏笔,往往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而对于要配股或免受特别处理、摘牌处罚的上市公司则大额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因此,上市公司都留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为操纵利润作准备。2006 年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在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在计提基础、确认标准、计量标准和操作步骤方面较现行准则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关于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抑制一部分盈余管理手段。新准则的颁布实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调节盈余的大门就被

3、完全关上了吗?本部分通过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计提和转回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对比,对上市公司在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可能出现的新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探讨。 一、样本的选取 为了全面分析资产减值准备新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以我国的全部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 20052007 年期间符合下述两个条件的样本: _2(1)2004 年前上市且未退市的上市公司。(2)财务数据完整。 考虑以上因素后,共得到 1233 个样本,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巨潮咨询网站。数据处理采用 EXCEL 数据分析工具。选取了沪深证券交易所以 A 股发行的上市公司:2005 年 412 家、2006 年 43

4、5 家、2007 年 386 家公司为样本。 由于 2007 年的资产减值表中的内容有 14 项,为了和 2005 年、2006 年的八项减值对比,因此,2007 年参照 2005 年和 2006 年的项目名称,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仅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准备。 二、研究分析 (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分析 表 1 反映的是 2005 年、2006 年和 2007 年计提各项减值准备金额的比例关系。从表 1 中可以看出,2005 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 4

5、1.96%、28.15%和 14.73%;2006 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 2005 年相同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 59.45%、19.63%和11.07;2007 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前两年相同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 62.15%、21.86%和 7.85%。但是 2006 年和 2007 年计提的坏账准备占整体的比例却大幅度提高,由 2005 年的 41.96%提高到 2006 年的 59.45%,2007 年的 62.15%,分别提高了 17.49 和20.19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坏

6、账准备是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主要方式,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14.73%下降到 2006 年的 11.07%,2007 年的 7.85%,分别下降了3.66 和 6.88 个百分点。笔者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出台后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将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将成为沉没成本,只会减少当期的利润。所以,企业对于资产减值的行为必定非常谨慎,能少计提则少计提,_3导致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如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7、调低当期利润,减少期末存货成本,这样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就会偏低,从而使未来的利润反弹。 (二)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情况分析 表 2 反映的是 2005 年、2006 和 2007 年转回各项减值准备金额的比例关系。从表 2 中可以看出,2005 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 40.66%、34.68%和16.89%;2006 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减值准备和 2005 年也是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分别占整体的 33.65%、31.24%和 15.25%。但是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却大幅度提高,由 200

8、5 年的 16.89%上升到 2006 年的 31.24%,增长了 14.35%,转回金额仅次于坏账准备,位于第二位。转回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也有提高,由 2005 年的 2.02%上升到 2006 年的 3.52%,增长了 1.4%;2007 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只包括长期债权投资)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 51.26%、38.65%和 7.13%,转回的坏账准备比 2005 年增加了 10.6%,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006 年发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主要包括固定

9、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部分长期投资等长期资产。部分资产因为后续计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计提减值准备,除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是例外;有些资产减值是可以转回的,包括存货、应收款项、长期债权投资、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这意味着自 2007 年 1 月 1 日准则实施起,上市公司以往年度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将不得冲回,这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 2006 年被视为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最后期限,上市公司在过去年度通过种种理由计提的资产减值如果不及时转回,将彻底成为沉没成本。2006 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也验证了这一点。 同时,2006 年与 2005 年

10、相比存货跌价准备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由 2005 年的 34.68%下降到 2006 年的 15.25%,降幅达到 19.43%;坏帐准备 2005 年与 2006 年相比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由 40.66%下降到 33.65%,降幅_4为 7 个百分点,这主要因为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不适用于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中关于不许转回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在 2007 年以后仍然可以按照准则关于减值迹象的要求计提和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2007 年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比 2006 年和 2005 年都大幅度增加。可见,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

11、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这表明,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的操控大门,但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余操控。新准则并不能完全杜绝上市公司的盈余操控。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于这一规定的主要适用范围是仅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减值。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存货、消耗性生

12、物资产及应收账款和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摊余成本计量)、长期债权投资、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等的减值仍然允许转回。统计数据表明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由于新资产减值准则将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这意味着 2006 年是上市公司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最后期限,统计数据表明那些在此前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储蓄”利润,企业自然要抓住最后一次的机会,寻找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以前的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 第三

13、,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使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但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利操控,因此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程度有限。 _5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