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以徐州地区为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312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以徐州地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以徐州地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以徐州地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以徐州地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以徐州地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_以徐州地区为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调查 社会工作学术版2 0 0 6年第1 1期下半月作者简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 由于家庭较难整体融入城市, 外出打工的农民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 缺乏父母的关爱,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将之称为“ 留守儿童”问题。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则是最为大众与 研 究 者 所 关 注 的 问 题 。 因此,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在江苏省徐州市较不发达的六个县区进行问卷调查 , 以 期 了 解 和 研 究 相 关 问题。调查样本来自1 8个乡镇,共回收结构式问卷4 8 4份, 问卷合格率

2、达到9 7 . 2 8 %, 所获得的资料基本可以作为描述徐州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依据。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设计了近1 8项指标,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 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填, 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性。 具体情况可下表: (比例值反映的是有过这类行为与感 受 的 选 择项)。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得知,留守儿童在被抛弃感、 自感挑剔、 不太讨其他孩子喜欢、 易打架、 易怒、 说谎、 自感偏激、 孤僻、 自卑、 不能集中注意力、 烦恼郁闷、 忧虑感等1 2个 方 面 与 非 留 守 儿童 相 比 有 着 较 大 的

3、 差异。(一)个人至上、 性情孤僻以往的研究证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 爱 和 良 好 的 家 庭 教育, 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概要本文从调查的实证数据出发,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焦虑、 偏激、 孤僻、 自卑、 忧虑感等十二个方面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越界适应不良, 角色冲突, 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需要建立有效的疏解通道和新的公共机构,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关键词焦虑 孤僻 偏激 越界适应魏晨,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硕士。此文为江苏省团省委

4、2 0 0 6年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重点研究课题 “ 留守儿童与社会和谐发展”课题(j s t 2 8 3)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以徐州地区为例魏 晨(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系, 江苏徐州2 2 1 1 1 6)2 7缺乏热情和爱心, 逆反心理重, 进取心、 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 常有违规、 违纪、 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过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 5 . 4 0 %, 自感是个挑剔特别孩子的比例有4 6 %, 而不太讨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 7 . 2 0 %,有孤僻倾向的有5 8 . 9 0 %,而 非留守 儿 童 此 四 项 的 比 例 分 别 为1 4 . 2 1

5、 %、2 9 %、3 1 . 7 6 %、2 1 %,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 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 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的这种现象。 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 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 少年儿童在这样的家庭里学会在伦理等级次序中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 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 学会忍让、 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 否则会受到惩罚, 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 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 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

6、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 从而为大众所孤立。(二)焦虑、 烦闷、 易怒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社会行为发展, 有益儿童心理健康。 此次调查表明, 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 留守儿童有7 1 . 9 0 %出现过烦恼、 郁闷倾向,有7 2 . 3 %的 留 守 儿 童 有 过 忧 虑 焦 虑 的 倾 向 ,有5 9 . 4 0 %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有4 2 . 8 0 %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 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 9 . 0 0 %、4 3 . 2 0 %、1 8 . 5 0 %、2 2 %, 差异也是非常

7、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 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 另一方面, 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 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 同时面对矛盾时, 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对于学 习很有兴趣的 有 近8 7 %, 而 非 留 守 儿 童 则 仅 为5 5 %, 高了近2 2 %, 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高出许多。) 但是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 0 %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

8、艰辛与屈辱时, 他们想要回报父母, 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 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 内心充满了不安、 焦虑与紧张。 在调查中发现, 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 致使他们上课思想常常开小差, 注意力不集中, 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 对学习、 未来缺乏自信心。(三)孤独感强、 较为自卑在 此 次 调 查 中 , 有 孤 僻 倾 向 的 留 守 儿 童 有5 8 . 9 0 %, 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 4 . 1 0 %,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3 4 . 6 0 %,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 1 %、2 1 . 7 %、1 7 . 8 0 %。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 没有父母的

9、贴身呵护、 形单影只。 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 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面对同学、 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 有近3 4 %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 父母才离家外出, 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 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 他们会后悔不已, 缺少自信心, 然后接着犯错, 始终处于 “ 边犯错边后悔, 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中。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 怕被别人看不起, 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

10、另一方面, 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 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相反会向教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正常孩子的观念。(四)行为偏激、 挑剔、 易产生不良倾向此次调查中,有5 1 . 3 0 %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较为偏激, 有5 2 . 1 0 %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行为,有4 7 . 5 0 %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 有6 2 . 2 0 %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而 非 留 守 儿 童 的 此 四 项 的 比 例 分 别 为2 1 . 3 0 %、4 4 . 0 0 %、2 4 . 2 0 %、5 1 . 2 0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系的张志英认为, 留

11、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 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 即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监护人认为儿童年纪小, 父母又不在身边, 要加倍爱护才是, 于是乎, 任其所为, 百般娇惯; 另一方面, 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 必须严加管教, 否则难以交待, 常给幼儿下命令, 一定要如何如何,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 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幼儿心理产生矛盾, 感到无所适从。 这种矛盾的培养方式, 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要循规蹈矩, 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 两种不同的2 8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

12、场合用不同的面具出现的行为方式, 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 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 冲动、 孤僻、 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 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但是这种倾向在此次调查中体现出的是低烈度的、 小范围的不良倾向。在此次调查中, 曾经有过进入公安系统查阅留守儿童违规、 违法、 犯罪比例的调查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 发现并没有这样的数据统计, 仅就自身在调查过程中的数据而言,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一个时间周期, 这一群体可能的违法犯罪率需要经过一个周期后才能呈现, 因此尚没有数据来表明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仅就此次调查而言,

13、除了说谎、 易打架和冲动的比例较非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外, 威胁恐吓、 损坏财务方面两者相差无几, 这也说明, 留守儿童的行为尚不能认定为是反社会的行为, 只是一些低烈度的, 小范围的个人情绪化的、 较为偏激的行为。不过就以往的青少年的犯罪规律的统计来看, 这样的行为在概率上易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二、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一)越界适应不良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的过程中, 其生活环境或社会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需要留守儿童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是这一要求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留守儿童而言, 是较难达到的要求。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越界(越界是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

14、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而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没有足够的自主性, 一些留守儿童往往难于顺利的适应这种越界。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留守儿童对于环境的适应往往依据自我的感受来实行,如:“ 一直生活在过分保护性养育态度下的儿童, 在家中的几乎一切行为要求均易得到满足, 其生活因此会充满自信乃至仿佛成为万能的强者” (罗国芬、 蔡玉军,2 0 0 5), 当他们一旦从原来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转化为与祖父母辈共同生活或者是单亲式家庭之后, 他们同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宠爱呵护,“ 在与监护人(寄居家庭的成年人, 或寄养父母)及其他代养家庭的成员等所新建起来的交往互动关系中, 很容易

15、就会受挫甚至失去自信, 发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随之就可能出现孤僻、 寡言、 郁闷等内向性行为或逃避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持续地形成边界互闭(越界极为痛苦而极力抵制越界的状态),就可能逐渐成为行为障碍。如果不能有效疏导, 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会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高, 而非社会性问题行为由此得以强化, 乃至会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 ” (罗国芬、 蔡玉军,2 0 0 5)(二)角色冲突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由于留守儿童的代养家庭或者监护人与其之间的特殊的角色关系, 也使得留守儿童自身面临着较为尴尬的角色关系。 监护人面临着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 即出于同情时时呵护, 百般溺爱,

16、又觉得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 处处严格, 角色十分尴尬。 而留守儿童一方面要循规蹈矩, 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 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 任性自私, 面对学习成绩压力时, 又难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当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 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不安、 焦虑与紧张。对自己要求非常之高, 期望用自身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付出的劳动,但是又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又担心被人识破自己虚弱与不足, 从而造成了对事物极其敏感、 易怒、 易采取非常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倾向。 当加注于自身的目标难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时, 对于无法依赖自身摆脱这种困境的未成年孩子而言, 生活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外在意义的来源, 没有准确的生活模式可以参考, 自我就极为容易陷入道德焦虑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 缺乏亲情的抚慰, 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普遍的缺乏了安全感和情感的依偎。 儿童对于父母的依恋,构成了人际关系中难以替代的亲子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构成了儿童时期主要的心理支撑力量,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使其心中始终充满安全感。而这些安全感的获得, 是较难有由他人来提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