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232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外部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教师的职责是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有准备的环境”,包括提供富有美感意趣、真实开放、规范秩序的物质环境;创设关怀与爱的氛围、强调独立与互助共融、榜样与支持并行的人文环境。教师应是“有准备的环境”的维护者和管理者,应能提供有层次、蕴含目标的多元化工作材料,让孩子在环境中自主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在适宜的环境中专注、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为孩子创设的教室环境应是一个生活化的、秩序化的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一、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一

2、)美感意趣的环境 孩子在大小、远近、时间、节奏、步调方面与大人的感知觉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应尽量给他们准备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儿童乐园。如所有桌椅、床铺、洗手台的大小高低都应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以便不同身材和年龄大小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尺寸的座椅、桌子、床铺与洗手位置;植物的摆放也应错落有致,以充分体现“家”的生机与温馨。而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所以我们的工作室是按真实、自然的原则,结合美感设计而成,并十分注意环境的色彩搭配和操作材料的造型美观,让孩子们觉得教室不仅像家一样安全舒适,还可以让他们发现很多可以探索的东西。这样,他们会细心发现环境中每一点不同、细心感受环境中每一点美的因子,以此激发幼儿积极主动

3、地探索与学习。 (二)真实开放的环境 首先,我们在教室里提供的操作材料都是真实、可实际操作的。如在生活区,材料都是孩子在家里真实生活中要用到的物品,而不是娃娃家的塑料替代品。所有的教具都是真实的,如花瓶就是玻璃的,还有真实的刀具等,只是尺寸要符合孩子的需要。孩子们通过切苹果、削黄瓜、挤果汁、剥花生、剥瓜子等真实的生活活动,练习并掌握了抓、舀、倒、缝、切、洗、夹等生活技能。 2 其次,我们在教室里摆放了开放式的低矮教具柜,放置了孩子可以取还自如的工作材料。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不同的同伴组合,也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位置活动,从而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同时他们也知道,操作的材料是要自己收拾整理的,以

4、为下一位参加活动的同伴做好准备;知道他们的自由是以不影响同伴活动为前提的。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成为自主自律的人。 (三)规范秩序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有序的,幼儿园应关注教室区域环境的规划与教具的摆放有序,如将教室分割成若干个相通的空间,可以促使幼儿往返去取材料时控制自己放慢脚步,避免与同伴或物体发生磕碰。孩子或坐或趴在地上摆弄活动材料,自然形成独立的小空间。在这个小空间里,老师并没有太多的规则要求,幼儿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活动上,同时互不干扰。另一方面,由于混龄班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我们将每份教具都固定、有序地摆放。孩子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做到了

5、哪个工作?接下来该学哪个工作?当一个孩子潜心地投入他所喜欢的活动中并得到身心满足时,他的规则意识就形成了,同时其专注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此外,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品种尽管很多,但是每一种教具只有一件,这是为了告诉孩子们:如果某种教具已有人使用,而你也想操作的话,就必须有自制力,等别人使用完放回原处后才能拿。孩子由此了解到等待、轮换及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培养了文明行为和社会秩序感。 二、创设相互和谐的人文环境二、创设相互和谐的人文环境 (一)关怀与爱的氛围 人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孩子亦然。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除了要具有独特意义的蒙台梭利教具及工作室环境外,还应创设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最重

6、要的是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关爱及同伴交往的和谐。教师要把对孩子的尊重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如要把握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目标,关注个体幼儿发展的个性规律;根据幼儿个体现有的经验以及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情况,对个体幼儿的探究速度、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预估,确定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依3 托于环境,让孩子按照内在的需求自由选择材料,教师则以导师的身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在孩子需要指引方向的时候,随时给予指导;在孩子潜心专注的时候,则隐身于后,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混龄班里,每个孩子的角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比如:一个孩子刚入园进班时,是个对环境陌生的

7、学弟或学妹,但是马上就会得到哥哥姐姐的照顾,并能在哥哥姐姐那里很自然地学会许多东西;一年后,孩子成为班级的中坚力量,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活动,在班上如鱼得水;第三年,孩子俨然成为班上的“小老师”,非常主动地担负起照顾班级成员、环境的职责,因为他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被照顾与爱护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混龄班上感受到各种大帮小的温暖场面。孩子们逐渐体会到“心中要有他人”,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态度与技能。 (二)独立与互助共融 儿童在 23 岁时就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迫切的自我表现欲望,尊重儿童,强化儿童的独立性,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幼儿个体的发展情况制定

8、个案计划,让孩子根据自我发展的法则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活动内容,教师只是活动的协作者,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自我的活动,儿童的独立性由此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实行混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给孩子们提供一种经验积累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还有意识地安排大小幼儿互动,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向同伴学习。如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年幼的孩子会不断地来找老师确认自己的操作结果,由于教师要以观察和指导孩子为主,而长时间一次次的操作确认会耽误老师的观察,因此老师就想到请年长的幼儿帮忙,对年幼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确认。这里没有竞争压力,更多的是同伴互助的机会。对年幼幼儿来讲,他们往往以年长幼儿

9、为模仿榜样,并在模仿中不断学习,不会因为哥哥姐姐懂得比他们多而羞愧,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也会如此,所以他们对哥哥姐姐流露的是羡慕。这种大小孩子间存在的爱和羡慕会逐渐凝结成挚爱的班级氛围,给孩子带来非常温馨、轻松的精神环境。 (三)榜样与支持并行 4 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蒙台梭利深知这面镜子的重要性,提出作为蒙台梭利教师的“十项守则”,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做了细致入微的要求,可操作性极强。如“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脾性”,“使自己不仅在仪表上具有吸引力和令幼儿喜爱,而且具备沉静、谦虚、慈爱、耐心、睿智等品质”。总之,“爱的导师”是我们蒙台梭利老师的概括,也是我们的毕生追求。另一方面,蒙台

10、梭利教师应能随时敏锐地观察孩子的细微表现,接受来自幼儿反馈的各种信息,并给予适时适量的帮助。这意味着教师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能错失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而要能把握好“介入”与“隐身”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给予适趣合宜的探究环境三、给予适趣合宜的探究环境 (一)提供有层次的工作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的源泉,是幼儿活动的载体,新颖、丰富的材料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我们在每个区域中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投放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年龄差异,就是材料提供要细化,能够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如

11、为增进孩子的控制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纸张与剪刀,让孩子从随意剪发展到一刀剪再到曲线剪、螺旋剪、对称剪,每一种剪法都有不同的练习纸;二是体现兴趣差异,即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其中基本区为每个孩子的必修区,拓展区为大部分孩子的选修区,研究区为少部分孩子的个性化探索区,以此真正做到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提供蕴含目标的工作材料,深化探究品质 教育目标“物化”是混龄活动区的原则之一,这使得教具柜上每份教具都是孩子学习某项知识或者技能的目标所在,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有效“对话”中发展的。为此,我们强调为孩子提供的材料必须具有操作性,还要考虑“错误验证”。这是孩子自主探究的基本条件,可以让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感知错误和纠正错误,从而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为了避免幼儿学习操作时某些因素的干扰,我们在投放时还考虑了材料的“孤立性”,即每份材料只针5 对幼儿某一方面的具体能力而设计。如针对倒水的工作,只投放水杯和水这两样材料,从而保证孩子在操作时没有其他物品的干扰,而能更专注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