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193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 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的论 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 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 是正文。摘要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重大意义。通过对英汉不同表达方法的比较, 说明了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会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障碍、矛

2、盾以及错误。本 文在强调文化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 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涉及到英 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等,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 兴趣。让人担忧的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 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3、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 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 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 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 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 “龙” (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 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

4、爪 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 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 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教 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 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 题被提了出来。二、

5、文化教育的内容1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告别、打电话、邀请等用语的规 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 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 会概况。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人际关系、道德 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三、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

6、。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 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 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 cousin 涵盖了“堂表兄弟,堂 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 ,英语中 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 farmer 和 peasant 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 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 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汉语译为“白的、 白色的”,

7、但英语学习者对 a white lie 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的 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 到费解。另外,在某些场合下,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 white,如“白熊”(polar bear) ;“白蚁”(termite) 。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 “白痴“(idiot) ,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 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

8、病 出现。在汉语中,西风一般指深秋萧瑟的风或者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多用来描述凄凉清冷 的背景,所以有“古道西风瘦马”之佳句。东风则指融融暖意的春风,多用来描述蓬勃的生 机和温情,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 “无语怨东风”之名言。而在西方国家却相反,如:“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见出汉 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2创设

9、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 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 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 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 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 践活动。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现行的英语教材大多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 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

10、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 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 野。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 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 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变成“哈韩族”、 “哈日族”、 “哈美族”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

11、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 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第十四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

12、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

13、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

14、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