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2192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 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初中历史课“快乐教学”的尝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 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初中历史课“快 乐教学”的尝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 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 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在深入探究的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实验成 果见诸报刊,可是,这些实验成果还大多数局限于小学阶段。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 深深感到:初中生从

2、年龄段上看,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初中课堂上引入“快乐 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尤其历史课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 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 以调动起来。那么,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 的事了。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快乐教学 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 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 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这句话道出了学 习的最

3、高境界。如果我们能够乐学,成功还会远吗?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 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知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我曾经向学生们介绍过多种快乐助记方法,如互相讲解助记法、浓缩文字助记法、 巧用数字助记法、歌词歌曲助记法等。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三种快乐学习历 史的方法,本文现就以上几点,谈谈初中历史课引入“快乐教学”的初步尝试,希望能给同 行们给予帮助和指导。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这种方法很有效。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 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 熙王朝 ,就在小组讨论:

4、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 称为“明相”、 “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 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 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二、虚构故事,情景体验你能记得多少年以前的事?如果是几千年前的事呢?下面向你介绍一种助记方法。 如秦始皇加强统治的措施,一个学生编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 者到大梁(原魏国都城现河南开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

5、(秦国 都城)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 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 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 ,那使臣吓了一跳, 因为是碰上黑店了,吓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 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 复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这个故事很有趣吧?其实这则故事里有几

6、处历史知识错误,当时学生一听就指出来 了。你能指出来吗?(提示:刀形币是齐国的,红薯是明朝时引进的)编历史故事很容易 出现细节错误,有些历史剧里也常有这样的毛病。如果我们常这样去练习,不仅能帮助我 们记忆,还能加强我们的文字素养呢。三、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 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 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 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笔者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

7、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象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 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 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 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 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 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作为教师当然

8、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四、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 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 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 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将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 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 就能有比

9、较深刻的认识。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 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 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 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五、不可忽视的情感溶入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 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 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 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 界文明的发展起到

10、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 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历史课除了课堂上可以引入“快乐教学”之外,课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巩固所 学知识,也有许多“快乐”方式,这里不再赘述。总之,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 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第七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

11、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12、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3、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