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2170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 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是篇质量较高的学 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素质教育 中教师该怎样做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 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 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教师应在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下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认识 教育的长效性,积极和家长常沟通,认真领会工作上的技巧几方面下功夫。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一、正确认识素质

2、教育身为教师,对于自己执行的教育要求一头雾水的话,能否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都很难 保障,更甭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次的全省所有学校统一行动,统一给学生减负,停止加 班加点的号召,虽说强调的很严厉,大会小会的领学,可结果怎样?家长不乐意,校长表面同意, 部分学生不领情,一片口诛笔伐,更有甚者顶风而上继续加班加点。幸亏省里决心很大,连续 处理了部分学校和校长,这才制止住这股歪风,警醒了持观望状态的大多数学校,避免了素质 教育的再流产。究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校长加班有瘾、家长不喜欢学生在家、学生不愿休 息,而在于没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据说先期的某些同志坚决抵制这种号召,甚至喊出为 了学生,为了对学生负责

3、甘愿受处分等,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志确实有责任心、的确是为 了学生好。说实在的,我们普通教师一开始也有点抵触情绪,你想,教学内容不变、教学 任务得完成(即使没有人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他们会自觉要求) 、学风不甚浓(社会 不分配、打工赚钱快、学校在农村等环境制约)等,我们担心一放不可收。可是培训老师 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扭转乾坤:“你们为了学生好,难道党、政府是为了学生孬党和政府还 不如你能?”是呀,我们也瞧着近视眼在增多,厌学情绪在涨,高分低能等不和谐现象,我 们也盼望素质教育的春天,可我们是怎么了?我们怎成改革的阻力了?这就是说为了学生 的一切,我们应及时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只有领悟透

4、了我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去 做工作,否则事倍功半,好心办坏事,这是方向的问题马虎不得。二、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了教育好学生,使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必须要了解学生。在了解学 生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能够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感。学会从细微处关爱学生,体贴学生,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学生心理,不要责骂学生, 少讲空话。要想较详细和真实的了解学生,应从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 的职业,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内向、外向,调皮、踏实,还是活泼、 呆板,甚至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等。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可通过家访的方式获得,对 学生自

5、身性格、爱好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获得。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 天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仔细揣摸,才能总结出一个学生的性格 特征。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许多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 情绪,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或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或与同学发生口角而不 开心,甚至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抱怨都会成为学生情绪恶劣的主要原因。学生往往会被悲 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 自觉性。作为老师,应针对导致学生不良学习情绪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对情绪进行 自我调控,营造良好心境,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只

6、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 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 目的。三、教育的长效性 知识的获得,不是在学校教育、学生时代一次就能完成的,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的 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提出:“终生学习是 21 世纪的通 行证”的观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远远胜过掌握知识本身。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 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的把能力还给学生的主要原 因。教育不是告诉!学习不是记住!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学校

7、不是生产计算器和光盘 的车间!教育是关注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教育过程是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 过程!教师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人,是领着学生玩、学习的孩子王!学校是帮助学生准时到达 目标的成功快车!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 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 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我国教育家叶圣 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会学”就是要学生掌握 读书、解题、思考、分析等具体的学法,从而用手中的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课堂教 学

8、中,要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双边合作。根据学科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动 手动脚,动口动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方法,养成愿学、会学、乐学 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如何讨论,怎样讨论,如何 根据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去理解、掌握。小组间如何活动,怎样记录,怎样汇报展示等这是 一系列需要培训和训练的技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老师因地制宜强化练习, 让学生形成习惯。我们要让学生在平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跳摘中达到目 的,从而奠定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 就成功了一半。可让他们在课堂上及时总结学会

9、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理解了什么等,让 他们感受自己的收获,自己的心得,以使他们再接再厉,这种看的见摸的着,真真实实自 己的东西他们会认为值得珍惜和进取的。四、和家长沟通每一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位老师又何尝不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良好的沟通,共识的达成,无疑可以使得家校之间更好的配合,教育孩子,使其得以良好发展。这 是家访给我留下的第一感受。走进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背景,有利于区别 的对待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孩子的家访,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得 最棒!也许不是学习,是体育;也许不是体育,是画画;也许不是画画,是想象每一 个孩子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宝贝,更是每一个家庭

10、的希望,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全部都 是可爱的,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全部都是纯真的,他们都渴望拥有快乐,他们的脑袋 都在渴望更多的认知,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的帮助!对于孩子的教育,道德品质与行为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远大过于学习成绩本身。而这,需要家校双方良好的 引导与配合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 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 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 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吉诺特的这番

11、话, 对身为教师的我们而言,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我们应尽心去做。(作者单位:山东邹城市田黄中学;山东邹城市中心店镇中心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12、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

13、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14、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