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起源_传承及现代发展_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168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侗族大歌的起源_传承及现代发展_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侗族大歌的起源_传承及现代发展_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侗族大歌的起源_传承及现代发展_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侗族大歌的起源_传承及现代发展_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教论坛 2009年6月88百家论苑BAIJIA LUNYUAN侗族大歌的起源、传承及现代发展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杨 莉 卢芝艳摘 要:侗族大歌这种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那 么,在现阶段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厘清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及发展、传承及变迁,以及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在把持好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向既发扬民族文化又增加经济效益循环互动的良性发展之路。关键词:侗族大歌;起源;传承;发展价值;变迁作者简介:杨莉,女,河南安阳人,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07级硕士;卢芝艳, 云南曲靖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07级硕士。侗族大歌,侗语称“嘎玛”或“嘎老”,“嘎”指 汉语里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词,即 汉译为“大”,还有“长”和“古老”之意。它是土生土 长的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的原生态民族复调式歌 曲,是参加演唱人数众多、历史渊源久远的民间音乐艺 术,通俗和优雅并存,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内容 主要是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如春蝉 歌、三月歌、正是青春好时光、每唱支歌 都在呼唤你、父母恩情歌等,反映

3、出人与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 歌声”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了百年来他们的生活 方式和习俗文化,侗族大歌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还是 侗族文化的生动直接表现,表达着侗族社会结构、生产生 活、婚姻家庭、习俗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 根据演唱内容和场合可将侗族大歌分为六大歌种,它们分 别是: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拦路 歌、踩堂歌、酒歌)、戏曲大歌和儿童大歌。 而最为著名的是有“侗歌窝”、“歌的故乡”、“歌 之海洋”,“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之称小黄的 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

4、以音质的完美雅 感,和声的协调婉转而享誉海内外。在侗族地区有“饭养 身,歌养心,歌叙事,歌传情”的说法。唱歌已完全融入 侗家人的生产生活当中。调查中发现,如今的小黄村仍是 人人会唱,人人爱唱,全寨700多户人家,就有七八十个 歌队,一百多个歌师。连已生育儿女的妇女都会再重新组 合成新的歌队,怀抱娃娃练歌对歌。只是随着小黄与外界 的接触,学歌、唱歌的形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年的 小黄侗族大歌走出了寨门、走出了省门,也冲出了国门。 一、侗族大歌的历史渊源及现代发展 侗族民间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没有专门的传说或记载。 大歌起源的传说,口头至今流行的有两个版本。一是侗族大 歌的最初创造是由二郎编故事歌,

5、六郎编叙事歌,五妹编情 歌而成,后经侗族的一名叫嘿哀(hei ai)(汉名为四也)的年轻人传播才逐被世代传唱的;另一个传说指出最早的大 歌是两个分别叫做倒鸟和老罕的罗汉发明的,他们的歌声动 听嘹亮韵律优美,不仅得到姑娘们的喜欢,也得到全村人的 敬爱。至于文献记载,经相关研究者查阅资料显示,侗族人 是古代越人的后裔,春秋战国时期,刘向记载的越人歌 流传于世。虽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侗族大歌,但那种声 韵和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来在南朝时期 ,这类民歌又有所发展如子夜歌、大子夜歌、子 夜四时歌等等。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 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魇笔记中已经有关于

6、 “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侗 族大歌巳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在明代邝露的赤雅 中有载:“何餐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 首摇足。”其中,“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即是今天侗族大 歌的演唱情形。又据两千九款款词介绍小黄建寨已近600年 历史至清代康熙时期,侗族大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 区开始大力开发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卖点的旅游产业来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侗族大歌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同时,在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侗族大歌开始被 正式引进课堂,学校除了聘请专职侗歌歌师外,还定期请寨 子里的老歌师们来指导学

7、生唱侗歌、讲侗歌的历史、传说故 事等,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现在,小黄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 在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从2006年被评定为“全 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来,小黄村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与发 展,不但促进本村的经济发展,更使小黄侗族大歌发扬光 大,让世人了解这个神奇美丽的民族,欣赏曼妙动听的原 生态音乐。 二、侗族大歌文化的传承及其变迁 (一)侗族大歌文化的传承现状 1.传统的民间传承 侗族大歌传承的原生方式在民间,和当地人传统的 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民间传承的三大核心职教论坛 2009年6月89百家论苑BAIJIA LUNYUAN是:以学歌、

8、唱歌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社会组织“歌班”, 以教歌、传歌、编歌、创歌为己任的“歌师”,以对歌、 展歌、比歌为核心展开的不同规模的“民俗活动”。这一 传承方式的主要特点,一是歌师对歌班成员的口耳相传, 二是节庆民俗时歌班之间主要在鼓楼对歌,对歌中互动交 流,不仅展示了歌班的演唱技艺还不断提升了演唱水准。 民间的侗族大歌传承是一种全民参与互动的方式,以歌代 文,以歌为伴,以歌习得自己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的知识 和为人处事的道理,这即代表着地方文化的传承。其传承 功能是文化内部间的人际交往。 2.校园式的大歌传承 以小黄为例,从2003年开始,将侗歌引入小学课堂, 不同的年级教授的内容与进度、难度不同,低

9、年级以简单 声部的儿歌为主,高年级的教较复杂的多声部蝉歌。学校 除了聘请专职侗歌歌师外,还定期请寨子里的老歌师们来 指导学生唱侗歌、讲侗歌的历史、传说故事等,此举不仅 有助于侗族儿童本土文化的习得,而且以学校为单位的侗 歌表演起到了宣传侗族文化并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侗族大歌除了在本土小学中传承外,还在以汉文化为 主要背景的专业艺术学校中,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侗 歌传承和发展。如贵州省艺术学校就设有“侗歌班”。学 校将贵州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办学特色而纳入教学机制 ,侗歌班实行由招生到教学再到艺术实践等一整套自成一 体的侗歌教学方案。长期聘请民间公认的优秀嘎老歌师教 唱,小黄潘乃银花就曾担任

10、多年的侗歌课老师。 3.舞台式的大歌传承 在考察中发现,大歌舞台表演的原因有三种:第一, 80年代逐渐开始的,以谋生赚钱为目的、由侗民自组织 的“文艺打工”;第二,当地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目的, 开发侗族村寨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而组织的“民俗艺术展 示”;第三,各级政府文艺单位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 目的而组织的“艺术表演”和“歌唱比赛”。 舞台式的大歌传承也是以“声音歌”为主要传承内 容;注重演唱的的标准化和舞台表演的模式化;借鉴了美 声和民族唱法中的气息训练的运用;注重形体的训练,实 现了演唱风格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主要是迎合非本文化 人群的艺术观赏而做的一种积极地、开发式的文化调适。 (二)侗

11、族大歌文化的变迁 社会文化变迁下,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侗族大 歌,也在不断的变迁、多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 1.传承载体的变迁 首先,是灵活多变的口耳相传向书面文本化教材的编 撰和运用的转化。教材的明显优势是不受时空限制便于侗 族大歌流传和保存,但是,却很难做到对大歌本身的丰富 内涵和外延、不同地域人群演唱风格的多样化的还原,以 及对演唱风格神韵的把握。其次,多媒体的普及,侗歌光 碟广为流传,这种新的传承载体形式克服了侗族大歌口耳 相传的无法复制性和侗族歌本或教材抽象表面化的不足, 它音画同现,能够再现侗族大歌演唱实境,并配以字幕,便 于爱好者跟唱学唱,对传统的歌师教唱方式是一大挑战, 且播放时

12、间灵活易于存放,极大方便和促进了侗族大歌的 传播和表演娱乐功能。 2.传承场域的变迁 传承场域由以生活空间的鼓楼场所为主向外延的更广大的舞台空间的转化。 3.传承目的的变迁 民间的侗族大歌传承不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生活方 式和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继承,也是当地人获得族群认 同、习得传统文化、参与公共生活,学会生存的一种方 式。而变迁下的学校与舞台上的大歌传承更倾向于艺术和 审美的传承,主要是习得、保存和展示大歌的特殊音乐风 格,注重与异文化的交流,迎合不同的欣赏兴趣。 三、侗族大歌在现代发展中的价值 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越发吸引世人的目光,越来越多的 外族人来到侗寨聆听侗歌,感受独特的侗族文化。因

13、此,侗 族大歌的展演首先就担负着对外展示民族文化的重任。据相 关调查显示,多数游客把侗族大歌的展演当做对侗文化的全 部认识,比方说,去小黄侗寨就是去听民间纯正的大歌。侗 族大歌展演的好坏直接影响游客对侗民族的整体印象。 随着市场经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更多的人看到了侗 歌的经济价值。在小黄,2002年起,兴建的50余家歌堂旅 馆,不仅为旅客提够了吃住方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当地 百姓的经济收益。据统计,目前歌堂旅馆年纯收入能占到 小黄村年生产总值的20%。小黄村的服务产业前景十分可 观。侗歌的展演不仅引进来还走出去,许多优秀的侗歌演 唱者不断为摆脱贫困走出山寨。唱歌逐渐变成了谋生的 手段,人们开始

14、不断看重它的经济功能。侗族大歌的有效 开发利用,不仅拉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弘扬了本土的 民族文化,丰富了地区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无形中响 应了国家政策号召,也增加了少数民族百姓对国家政府 的认可度。 但是,旅游开发中,要准确定位侗族大歌文化,要把握 大歌文化的精髓内涵,而非流于一些肤浅的,为迎合游客 好奇心的文化外在形式。因为一旦失去其本应有的文化内 涵也就失去这种文化特有的魅力,没有了文化独特的魅力 还谈何吸引络绎不绝的旅游者和研究者。更难谈改善经济 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也即要始终防止过度的旅游 开发造成的伪文化现象,那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准 确定位民族文化不仅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保护

15、和可持续性发 展,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危亡。 综上所述,侗族大歌这种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独树一 帜,自成体系,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音 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在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对 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就应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 发展。要在把持好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才能既发扬民族文化又增加经济效益的形成 良性的循环互动。参考文献: 1普虹.侗族民间合唱传承的基石歌队J.中国音乐,1997,(3). 2普虹.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贵州民族研究,1990,(2). 3徐新建.侗歌研究”五十年(上、下)J.艺术探索,2001,(3). 4范波.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 究,2007,(4). 5杨晓.南侗“嘎老”传承的当代变迁及其文化意义J.贵州民族研 究,2003,(4). 6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 西南大学,200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