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164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是小柯论 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 究和实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 他商业目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 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 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学分制建立科 学的柔性教学管理,能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2、式的建立和教育教学 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柔性教学管理 学分制 人才培养一、柔性教学管理与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是相对于刚性教学管理提出来的。刚性教学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强调依法治教与制度管理。刚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硬性规定和强制性规范,是教学管理运 行过程中的红绿灯。而柔性教学管理的本质及其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以学生为本, 尊重人性,突出个性,明确目标,因势利导,优化教学过程,追求学习效益最大化。柔性教学管理有如下特征:1.柔性教学管理的内在驱动性。柔性教学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依赖于学生的 心理过程,依赖于从每个学生内心深处激

3、发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以及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 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而只有当制度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和自发行动,这种 内在驱动力就会产生自我约束力。 2.柔性教学管理的影响持久性。柔性管理要求学生把外在的规章制度转变为内心的, 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学生个体差异、校园文化及 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可获得对学生具有强 而持久的影响力。3.柔性教学管理的激励有效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 高层需求属于激励因素。一般说来,柔性教学管理更能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 有效的激励作用,激励每个学生的内

4、在潜力,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合 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学分制以选课为基础和前提,包含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选择专业方向,选择上课时 间,选择主讲教师等。学分制的目的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基础,用以调动学和教两方 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分制的本质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一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即学校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资源,由学年制按计划模式进行资源配置转为类似市场 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由一种刚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转为柔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对于以适应 市场对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学分制是建 立柔性教学管理模式有效工具。二、学分制柔性

5、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创建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柔性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国情和学校的 实际情况出发,转变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理念,来利用学分制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学分制柔 性教学管理体系应由运行保障系统、基本制度和教学文件几部分来构成。1运行保障系统包括:现代教学管理思想理念、教学管理服务中心、教学质量监控 体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程开发与建设体系、学籍管理体制、行政班和教学班体 制、选课运行管理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采用社会化机制的后勤保障体制等。2基本制度包括:学分制运行方案总则,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学籍管理 条例、选课试行办法、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工学交替制等。3教学

6、文件包括: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基本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及 管理办法、课程资源及内容介绍、运行课表、选课指南、考试工作条例、考务管理及规定、 成绩登统与换算办法、毕业综合实践的管理规定、分层教学的管理办法、学生获取职业岗 位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的管理办法、提高“两课、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国防教育” 等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意见、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工作条例等。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学(教务)管理中心,建立教务管理网络,使用教学管理软件, 组织教务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制度和管理软件进行学习和培训;建立教学资源子 系统,教学计划子系统,学生学籍子系统,学生成绩子系统(含重修、岗位资格和技能等

7、 级考试) 、网上选课子系统、实践教学子系统、考试事务子系统、教材管理子系统、教学考 核评价子系统、课表编排子系统及系统管理等项,通过建立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教学 管理和教学控制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三、实行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全体教师的观念转变和学分制柔性教学制度的宣传动员及学习培训工作(包 括对学生的宣传教育) ,重点要做好教务处和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对新制度实施的培训工作。2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做好学分制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严格考试制度, 加强题库建设;加快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做好对课程的领导和管理,保证学分制柔性 教学管理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3加

8、快办学条件的建设和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创造良 好的教学环境,营造真实的职业情境。4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完善聘任制,适时推行导师制;重视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与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通过构 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达到最佳教学管理与教学控制的目的。四、提高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效能的对策1更好地为工学结合模式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是它的目 标定位,是基准水平;它的“职业性”是内涵定位,是为行业服务的特质要求;它的“社会性”是价值取向。建立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体系可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职业性”、 “社

9、会性”,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实施必须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中发挥它的支持保障作用,促进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 质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的权威作用,保障质量监控结果的公正性。在学分制柔性教学 管理制度下,学分应当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结果。教学质量监控要达到教学过程控制的目的, 学生才能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分的含金量。4教学管理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刚性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 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规范。柔性教学管理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 性,它是教学管理科学化

10、、民主化、艺术化的更高层次的体现。只有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各方面 工作的综合性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 理的新模式,保证学习资源的建设,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注重突出对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 培养,应当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方向。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Z20062赵宝芳,孙百鸣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3肖阳、郭开骏实施弹性学制探索人才培育新

11、途径若干问题的思考J化工高等 教育,2007, (1) 4杨黎明.职业院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

12、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

13、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14、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