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128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 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有效探究好玩的“大数学” 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 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关键词数学 问题情境 探究习惯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否则就 消极被动。而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

2、学习的兴趣,形成解决问题 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如果能从生 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 就能诱发他们探究的兴趣。2.依据知识的生长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生 长点上,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 “正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后,教师用多媒体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 高逐渐收缩或扩大成正方体,然后问:“现在得到的这

3、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取个名 字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让学生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大数学”的知识体系。二、体验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数学教材上提供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 东西。所以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数学结论的得出 过程。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究呢?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得好:“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 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 1.自主探究,提高探究信心如在“认识对称轴”时,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通过对折进行探究,然后说说自己的发

4、现。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猜一猜,轻松地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2.合作交流,体验探究乐趣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 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 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拓展探究时空,养成探究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置课外生活实践作业,将一些 单纯的机械演练型的“短”作业变为生活应用型的“长”作业,拓展探究的时空,使学生在探 究完成“长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并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如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到银行去储蓄,并收集

5、、计算相关数据:本金多少?存 期多长?利率多高?到期连本带利能取回多少?如果存期是几年的,还要学会比较怎样存 钱获利较多:是一年一年地转存,还是一次存几年?在实际探究中,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养成探究习惯。(作者单位:河北武强县豆村乡明德小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

6、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

7、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

8、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