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003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郑祥旦祥旦 编编著著 先学后教网先学后教网 更多资料请访问 先学后教网 家长用书 阅 读 指 导阅 读 指 导 有一套有一套 数数 学学 (配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 上册 郑祥旦 编著 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1 目 录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 1 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第 2 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 3 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第 4 课时 线段的认识 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 5 课时 不进位加 第 6 课时 进位加 第 7 课时 练习课 第 8 课时 不退位减 第 9 课时 退位减 第 10 课时 练习课 第 11 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第

2、12 课时 练习课 第 13 课时 连加 连减 第 14 课时 加减混合 第 15 课时 加、减法估算 第 16 课时 整理和复习 第 17 课时 整理和复习 第 18 课时 我长高了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2 第 19 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第 20 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 21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1) 第 22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2) 第 23 课时 练习课 第 24 课时 5 的乘法口诀 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2 第 25 课时 练习课 第 26 课时 2、3 的乘法口诀 第 27 课时 4 的口诀 第 28 课时 乘加 乘减 第 29 课时 用数学

3、 第 30 课时 6 的乘法口诀 第 31 课时 练习课(1) 第 32 课时 练习课(2) 第 33 课时 整理和复习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 34 课时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第 35 课时 轴对称 第 36 课时 镜面对称 第 37 课时 练习课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第 38 课时 7 的乘法口诀 第 39 课时 练习课(1) 第 40 课时 练习课(2) 第 41 课时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第 42 课时 解决问题 第 43 课时 8 的乘法口诀 第 44 课时 练习课(1) 第 45 课时 练习课(2) 第 46 课时 9 的乘法口诀 第 47 课时 练习课(1) 第 48 课时

4、 练习课(2) 第 49 课时 乘法口诀表 第 50 课时 整理和复习 第 51 课时 看一看 摆一摆 第七单元 统计 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3 第 52 课时 统计 第 53 课时 练习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第 54 课时 排列 组合 第 55 课时 简单的推理合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 56 课时 100 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第 57 课时 表内乘法 第 58 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第 59 课时 观察物体 第 60 课时 统计 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课本第 12 页例 1

5、。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课文讲解课文讲解 下面一段话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的, 我想他的话对大家 指导孩子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要度量一个量,可以像用勺子一次次地舀空装满水的容器那样,用 一个单位去量那个量。度量一个量需要标准单位,而度量的结果是一个 数。由于有许多不同的量,故需有许多不同的单位,如长度、面积、体 积、质量等经过度量,便成了量值。为了学会如何应用数学,学生就应 该学习各种量的起源、特征,并弄懂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这也是数 学1。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 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

6、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 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 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 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学习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 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孩子亲身经历类 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 1,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孩子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测量同一长度,量得的数量不同。先让孩子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 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用 1 角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大约 7 个硬 币那么长;用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 5 个曲别针长;用三角形量,量

7、得课本宽有 4 个三角形学具那么长;用木块量,得出课本宽大约 15 个1 荷兰 弗赖登塔尔著, 陈昌平等编译,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 3 月,第 160 页,第 172 页。 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2 木块那么长(见下左图) 。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孩子自然会想到: “为 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测量不同长度,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让孩子用不同物品作标准 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孩子自由量,如用小刀量铅笔盒的长,用曲别针量 铅笔的长,用橡皮量剪刀的长,用“一”量桌子的长等等,通过比较所 量结果, 孩子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 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 量

8、的数据却可能相同。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不一样长,但数 学课本的宽有 5 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 5 把小刀那么长,同样都是 5, 它们却不一样长 (见下右图) 。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孩子自然会思考:“为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3 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相同的 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辅导精要辅导精要 让孩子读“编者的话” ,了解本册课本的部分内容和学习方法。 让孩子读“目录” ,从单位课题了解本册课本的学习内容。 接着, 要学习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打开课本第 1 页, 看主题图, 看图说图

9、意。同学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有的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有的 测量剪刀的长度,有的测量铅笔的长度,还有的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 有的同学说: “这边大约 7 个 1 角币长。 ”有的同学说: “我量出这边有 5 个曲形针长。 ”还有的同学说: “有 5 把小刀那么长。 ” 家长问:还有的同学用什么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经过观察,孩 子说:用三角形学具和木块。 家长再问:怎样去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孩子可能说:用一个短的东 西和一个比较长的物体比一比,就能量出一个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了。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如例 1 左图) 。可以让孩子按教 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从四件物品(1 角硬币、曲

10、别针、三 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家长要注 意量的方法的指导: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 要放平摆直。 量完后,让孩子用一个数分别记录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 让孩子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让孩子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 不同。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如例 1 右上图) 。让孩子选用 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 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用一个数记录测量结果,然后针对测量结果 启发孩子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 5 个曲别针长,铅

11、笔盒 是 5 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 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 5 把小刀长?让孩子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 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4 符。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 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如例 1 右下图) 。 “做一做” 第 1 题,将 5 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 5 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 下面横排着 5 个, 让孩子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 长。如果孩子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格,可以用尺子 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第 2 题

12、,让孩子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这里量的 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 而是让孩子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 样的物品长。既可以让孩子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第 3 题,是用长、宽、高都是 1 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 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 ,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测 量的方法类似第 2 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 1 个正方体,而用正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5 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孩子在脑子里完成。如果孩子看图估测有困难,也可 以让孩子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在用实物进行测量时,无

13、论是用一个一个摆放实物的方法,还是用 一个实物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开始测量时,都应提醒孩子注意实物 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习小结。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文具盒 比数学课本的宽更长,量出的结果都是 5。其原因都是“标准”惹的祸, 不同的标准,量出的结果就乱七八糟。所以,应该把标准统一起来。如 用正方体的木块做标准去测量小刀、橡皮、曲形针、蜡笔,测量的结果 就比较准确。 学具准备学具准备 1 角硬币 10 个,曲形针 10 个,小刀 5 把,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正 方体 30 个。 先先学学后后教教网网 6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认

14、认识厘米识厘米 用厘米量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课本第 34 页例 2,第 6 页练习一第 13 题。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刻度尺量物 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课文讲解课文讲解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孩子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 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 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孩子形成了 1 厘米、1 米实际长 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 米10 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 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孩子在进 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

15、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 1 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孩子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教学 1 米 时,伸开两臂比划 1 米有多长,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孩子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 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 习读取厘米尺与卷尺等尺上的数值, 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 念。 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孩子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 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让孩子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 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 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 正方体(1 立方厘米)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 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 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 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