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1980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除了要认真解读、 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 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本文拟从心理效应的角度, 谈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一、利用 “ 皮格马利翁效应” 给学生以鼓励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刻了一位美女,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 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忽然有一天这位美女竟然有了生命。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 1 9 6 8 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随机拟定的一份名单交给教师,说这些学生会很有潜力。结果名单上的学生各方

2、面都有发展。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人们也称之为 “ 罗森塔尔效应” ) 。研究者解释说: 这些学生的进步, 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 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 信任、 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 “ 皮格马利翁效应” 。新课程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 人人都能学好, 个个都能成才。给学生以鼓励, 就是给学生的学习、 成长注入一针兴奋剂。在教学中, 教师应科学地运用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和期望。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有一份特别的关爱、关注和期待, 为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 “ 我能行” 、“ 我

3、一定会做得更好” 的学习信心。二、借鉴 “ 霍桑效应” 让学生尽情地 “ 说”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 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 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 由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 即用两年时间, 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 规定在谈话过程中, 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 “ 谈话试验”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传统教学中, 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 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 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甚至形成对

4、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 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 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教师, 就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 “ 说” ,说出自己生活、 学习中的困惑, 说说自己对老师、 对同学或者对班级工作、 学校管理的不满。学生在 “ 说” 过之后, 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 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 所有的问题得到解决, 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 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努力。三、倡导 “ 南风效应” 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

5、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结果,北风刮得越猛烈, 行人的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因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 继而脱掉大衣。江泽民同志在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中明确指出:“ 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 ,“ 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 你对学生拍桌子、 打板凳, 甚至体罚, 会使学生的 “ 大衣裹得更紧” ; 采用 “ 南风”式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与管理2 0 0 6 年 1 2 月 1 5 日课堂管理山东东阿县实验中学李殿起!4 1的教育方

6、法, 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 “ 脱掉大衣” , 达到你的教育目的, 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善于发现和及时赞赏学生的成功及其闪光点, 要学会宽容和等待。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 是激励、 唤醒、 鼓舞学生的有效方法, 在探究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出现暂时的停顿、 抑制、 失误都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耐心等待。 当然, 教师在宽容和等待过程中, 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要坚持以下“ 七个不准” : 即不准体罚学生; 不准辱骂学生; 不准大声训斥学生; 不准羞辱嘲笑学生; 不准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不准冷落学生; 不准随意向家长告状。 因此, 对学生的发展和评价应保持适度的宽容,

7、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批评转化为期待。对于未完成, 非终结性的准备性教育, 教师不应当过多地苛刻地评价学生的 “ 对” 与 “ 错” ,更不能使这种绝对性评价扩大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 科学施教, 积极引导,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 “ 南风效应” 。四、杜绝 “ 马太效应”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圣经 马太福音 第二十章中有这样一句名言:“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有余; 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 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 便成了众所周知的 “ 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2 0 世纪 6 0 年代,

8、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 莫顿首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 马太效应” 任何个体、 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 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 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常常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少数学习成绩突出、 升学有望的“ 尖子” 生身上, 再就是与老师个人关系比较好的学生或与学生家长有一定 “ 关系” 的学生身上, 这些学生经常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 “ 过问”与 “ 关照” , 他们有更多与老师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而那些学习成绩平平、 或学习成绩较差、 或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教师却无暇过

9、问或根本就不愿意过问,与这大部分学生感情淡薄。长此以往, 就可能造成少数学生长期得益, 绝大数学生长期受损, 产生两极分化, 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怪圈“ 良性循环” ( 对少数学生而言) 和 “ 恶性循环” ( 对绝大数学生而言) 。占用绝大多数学生的有限资源而只为少数学生服务的做法,这事实上就损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课程实施应该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果把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只限定在小部分学生身上, 那么这样的课程实施注定是要失败的。 如果把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限定在大部分学生身上,那么这样的课程实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教师必须尊重

10、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 1 . 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2 . 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3 . 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4 .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5 . 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6 .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 .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 兴趣、 爱好、 专长; 2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 . 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五、走出 “ 晕轮效应”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据新华社报道, 1 9 3 6 年

11、 1 2 月 1 9 日上午 9 时 1 5 分, 太阳周围出现了一大一小两个完整套着的光圈和另外四个 “ 太阳” 。气象专家说, 这种现象气象学上称为假日, 即假太阳, 是一种称为 “ 晕的光学现象” 。这种 “ 晕的光学现象” 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 “ 晕轮效应” , 即个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 将对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散到其他方面去的现象。“ 晕轮效应” 在教学中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遮掩作用, 即对学生某方面特征所形成的突出印象, 会影响到其他特征的认识, 妨碍对其全面地了解; 二是弥散作用, 即对学生的整体印象或某些方面的突出印象,会扩散到其他特征的认识中去, 产生 “ 爱

12、屋及乌” 和 “ 厌恶和尚, 恨及袈裟”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 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好, 这个学生就十全十美; 如果教师认为某学生不好, 这个学生就一无是处。 这种偏差不仅影响老师对学生的行为, 而且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除了逻辑和语言两种基本智力外, 还有其他七种智力” 由此可见, 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是具有某方面的潜能, 一旦 “ 激活” , 其智力活动就能展示出他们的才华,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或者某些学生在一定的时期部分潜能李殿起: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4 2已初步得到开发, 而有些却尚待发掘和磨砺, 教

13、师就需要适时地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六、避免 “ 霍布森效应” 给学生以选择权1 6 3 1 年, 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 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显然, 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 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 “ 选择” , 后人讥讽为“ 霍布森选择效应”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

14、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果让学生陷入 “ 霍布森选择效应” 的困境, 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更谈不上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了。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权,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 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 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 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蓬蓬勃勃的课程改革中, 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15、 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本刊略)教师切莫成为多媒体的奴隶时下, 多媒体已成为课堂必备的教学手段, 因其美丽的画面、 动听的声音、 多变的字体, 从而赢得了众多教师的青睐。但是过犹不及, 如今的公开课俨然成了执教者在多媒体包装下的 “ 秀” , 愈演愈烈, 课堂处处可见的 “ 光、 电、 声” , 不断冲击学生及听课者的眼球, 多媒体代替了教师板书, 代替了教师提问, 甚至代替了教师与学生交流, 大屏幕从上课一直变幻到下课, 已逐步取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 “ 首席” 。试问, 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堂到底有多少教学效果呢?倘若脱去这层 “ 豪华的外衣” , 所余的精彩又

16、有多少呢?笔者无意否定多媒体,也无意否定那些执教者的辛勤劳动。教学形式、 教学手段应该提倡多样化, 力求创新, 但不能脱离教学本身的规律, 片面追求形式。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鲜明的优点, 但其根本作用是辅助教学, 而并不是去主宰教学。笔者曾听过一些低年级教师所执教的识字课, 发现教师们几乎都不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写字教学的示范, 而只是通过多媒体演示, 将生字的重要笔画用不同颜色标出, 然后再 “ 友情提示” 一番。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是怎样的呢?笔者在课后对这些课堂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现其写字的错误率竟然最高达到 3 8 . 7 %。这不禁让我想起斯霞老师教学 “ 攀” 这个字的情境: 她拿起粉笔, 边写边教:“ 山上树木很多,枝枝丫丫的,大手一用力,就攀上去了。” 生动的教学语言, 加上直观的板书, 不仅发挥了示范功能,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与多媒体相比, 不正是一种多功能、 高效率、 低成本的教学手段吗?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该对 “ 十八般” 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