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9169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是小柯论文 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 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 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 目的, 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 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 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围城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苏文纨就是其中之一。本文笔者对 苏文纨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关键词围城 女性人物 形象分析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苏文纨在当时

2、属于生活在女性群体的顶端,再加上她显赫 的家庭背景,众多男人都对她仰视有加。在她受到膜拜的同时,她又有着自己的心事:在 与沈太太等所谓“高级知识分子”的聚会中隐藏着虚伪,在与孙太太等人的谈话中透露着虚 荣,与方鸿渐的爱情失败后气急败坏又暗放冷箭,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实在是既丰 富又生动。作者常常是从方鸿渐的视角来叙述苏文纨和方鸿渐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样,作为读 者,就更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与苏文纨交往的真实。我们从全书的行文来看,苏文纨的性格 是真实而符合逻辑的。(一)苏文纨虽是留学归来的女博士,但是从她的交友和那篇难逃剽窃之名的“为文纨小姐 录旧作”我们不难看出,她也是个不学无术之徒。甲板上只

3、看得见女人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 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她去掉了黑眼 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 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苏文纨一出场便受到作者的奚落。外貌描写一般是中性描写,但作者偏偏在这里加 上了个人情感。说苏小姐的皮肤“不顶新鲜,带些干滞”,身段僵硬得“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这些调侃式的描写让人隐约觉得这个人物在这部作品中不是那么光彩。苏文纨的相貌特点 是皮肤白得干滞,虽然“眉清目秀”,但“嘴唇嫌薄”, “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 方头钢笔

4、划成的。 ”这些也暗示了苏文纨这种女性是乏味的、没有魅力的。文本还安排她最 终选择曹元朗这样一个写歪诗的诗人做丈夫,从而说明她既没有鉴赏诗歌的能力,也没有 品鉴人物的能力,智商不高。“苏小姐,你记得么?咱们在欧洲文学史班上就听见先生讲起这首诗。这是德国十五六世纪的民歌,我到德国去以前,跟人补习德文,在初级读本里又念过它,开头说: 我是你的,你是我的, 后面大意说:你已关闭,在我心里;钥匙遗失,永不能出。 原文字句记不得了,可是意思决不会开错。天下断没有那样暗合的事。 ”苏小姐道:“我就不记得欧洲文字史班上讲过这首诗。 ”看到这里,大多数读者恐怕都要会心一笑了:笑方鸿渐的直言不讳,笑苏文纨剽窃

5、的拙劣手段以及被无意揭穿后的窘态。但是笑过之后我们会不会感伤?为了我们女博士的 大作,为了自命不凡的诗人的别有用心的夸赞,为了说真话的人不幸的遭遇。我们不得不 佩服苏文纨的不学无术和厚脸皮。被人揭穿后依然理直气壮。更妙的还在后面,当方鸿渐得知那诗是苏文纨名下的作品时,返回来道歉,更见得 苏文纨的丑态。“我问你,你真觉得那首诗好么?”方鸿渐竭力不让脸上的笑漏进说话的声音里道:“我只恨这样好诗偏是王尔恺做的, 太不公平了!”“我告诉你,这首诗并不是王尔恺做的。 ”“那么,谁做的?”“是我做着玩儿的。 ”“呀!是你做的?我真该死!”方鸿渐这时亏得通的是电话而不是电视,否则他脸上 的快乐跟他声音的惶怕

6、相映成趣,准会使苏小姐猜疑。“你说这首诗有蓝本也不冤枉。我在一本谛尔索()收集的法国古跳舞 歌里,看见这个意思,觉得新鲜有趣,也仿做一首。据你讲,德文里也有这个意思。可见 这是很平常的话。 ”在收到方鸿渐变通了的道歉后,苏文纨终于承认自己的诗是“有蓝本”的,但并不承 认自己知道德文里面也有这样的意思,一个“据你讲”,证明了自己的确不知道德文的这首 诗,也就再次声明自己的诗并非剽窃这首德文诗,而是看到谛尔索的诗后“觉得新鲜有趣, 也仿做一首”,这谎圆的是那么的顺理成章,那么的毫无顾忌,实在是让我们佩服不已啊!(二)这里不仅使我们知道了苏文纨的不学无术,也窥见了她的虚伪。但下面的一些文字 把这虚伪

7、揭示得更加透晰,我们不妨看看。在回国的船上,苏文纨和带着一个小孩子的家庭妇女孙太太同在甲板上坐。苏小姐一向瞧不起这们寒碜的孙太太,而且最不喜欢小孩子,可是听了这些话,心 上高兴,倒和气地笑道:“让他来,我最喜欢小孩子。 ”她脱下太阳眼镜,合上对着出神的书, 小心翼翼地握住小孩子的手腕,免得在自己衣服上乱擦。苏小姐自诩为知识分子、新女性、有身份的人物,不屑与这位怕丈夫、打扮落伍、 只知议论鸡毛蒜皮的旧式家庭主妇为伍。可是当她听到“这些话”苏小姐,你真用功!学问那么好,还成天看书。孙先生常跟我说,女学生像苏小姐 才算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呢?听到别人对她的夸奖以后,态度立

8、即来了个 180 度的大转弯,不仅和气地笑了起来, 而且违心地说自己喜欢小孩子。话说得虽假,可是孙太太偏就相信自己的耳朵胜过眼睛, 真就把孩子放出手了。这下忙坏了毫无防备的苏小姐。她脱下太阳眼镜,合上对着“出神” 而非“入神”的书, “小心翼翼地握住小孩子的手腕,免得在自己衣服上乱擦”。这里最妙的就 是苏文纨握住的是小孩子的手腕,而不是其他的什么部位。正所谓“打蛇打七寸”,受过高 等教育的苏小姐深知这个道理,于是握住了小孩子的手腕,这样既可以控制他的手不乱抓, 又不会让自己的手因为抓他的手而弄脏。作者用一个“握”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苏小姐 这个动作是个纯防守动作,并不是真正想亲近这个小孩子,

9、更是轻而易举地揭露了苏文纨的虚伪。读到这里不禁想人为什么要有自知之明?防的就是苏文纨这样的人。她说一句违 背自己本意的谎话,我们就傻乎乎地信以为真,结果招致对方怀恨在心,日后不免要有狠 毒的报复行为。自知之明原是老实人的盾牌,专防心口不一的小人的。(三)苏文纨的嬗变也是我们所没有预想得到的。回国后方鸿渐拜访苏文纨,却忘了自己“岳父”在报上登的消息,险些吃了闭门羹。苏小姐才出来。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拉拉手,说:“方先生好久不 见,今天怎么会来?”鸿渐想去年分别时拉手,何等亲热;今天握她的手像捏着冷血的鱼翅。苏文纨误会方鸿渐已经结婚,对方鸿渐的态度也由亲热变得冷淡。不仅出来的晚, 而

10、且神情冷淡得理直气壮。一个“才”,写出了苏文纨对方鸿渐来访的不看重,不要说喜出 望外了,恐怕是避之不及。而她的笑容, “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虽然像往常一样挂在原处, 却让人感受不到丁点的温暖和舒适,只由心底生出一丝寒意。寥寥数语,把苏文纨对鸿渐 的淡漠和疏远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传神!读到此处,既让人明白误会的可怕,又知道了 主人不期待的拜访是多么尴尬。当然,苏小姐的变脸本领也是领教的足够了。为什么要把 苏文纨的手比作“冷血的鱼翅”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鱼翅是身价高昂的食品, 这和苏小姐的社会地位有些类似。其二,鱼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这正和苏小姐嬗变的性格如出一

11、辙。所以我认为把苏小姐的手比作“冷血的鱼翅”包含了作 者的一番良苦用心。(作者单位:河南郑州第二外国语中学东区中小学部)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12、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

13、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

14、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